林海
人們聽說慕尼黑,總是會想起這是個陰謀與悲慘之地。英法意德在這里簽署過出賣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xié)議”,希特勒在這里因為啤酒館政變失敗而被逮捕,戈培爾在這里進行過“水晶之夜”的演講并掀起了迫害猶太人的高潮……即使到了現(xiàn)代,奧林匹克花環(huán)在這里依舊沾染了鮮血。一切看上去都不那么美妙,卻也正因為此,值得永遠紀念。
約瑟夫廣場:短暫的君主立憲改革
或許正因為有許多慘淡的留痕,我們在慕尼黑的法律之旅,應當從一些亮色開始。首先我們來到市中心的馬克斯·約瑟夫廣場。這個廣場是皇家大道馬克西米利安街的起點,和這條大街一樣,取名于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廣場的中心是這位國王的雕像,他因于1818年頒布了德國的第一部憲法而永留史冊。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國王盡管是貴族出身,卻成名于軍旅。1777年,他作為上校服役于法國軍隊并迅速升為陸軍少將。從1782年至1789年,他駐守斯特拉斯堡。因為經歷過法國大革命,他繼承長兄爵位的治理,也體現(xiàn)了親法情緒和啟蒙色彩。他減免稅賦,發(fā)展農業(yè)、商業(yè),制定比較文明的刑法,并廢除了許多封建特權。1818年5月26日,他為國民們制定了一部自由主義的憲法,而他自己則扮演著立憲君主的角色——這在當時的德國(普魯士的軍刀正在出鞘),可謂非常難得。
這部憲法設計了兩院制的國會體制。第一院由大世襲地主、政府官員和王位繼承提名者組成;第二院則由選民選舉產生,主要是小地主、市民和農民的代表。憲法規(guī)定,將保證宗教自由和新教徒的安全。這些“開明舉措”卻讓羅馬教廷極為不滿。教皇以這部憲法違背了《政教協(xié)定》為由,宣布這些保護新教徒的條款無效。
與此同時,按照憲法設計召開的國會,也因一些議員的激進主張——最極端的就是要求軍隊向憲法效忠——引起了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國王的反感。隨著國王去世、新王路德維希繼位,1837年著名的教宗至上主義者阿貝爾成為首相,許多體現(xiàn)了自由精神的憲法條款被修改或刪除。新教徒被驅逐出境,遭到壓迫。向國王效忠的出版檢查委員會展現(xiàn)出了過分的熱心,于是人人噤若寒蟬。一場短暫的憲法改革也就此告一段落。
盡管如此,在那個時代,這位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國王仍然是德意志諸君中少有的“明主”。人們?yōu)榱思o念他的憲法改革,將始建于1472年的慕尼黑大學改名為“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將他的名字與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路德維希并稱。這所大學今天仍是世界頂級高等學府之一。校園沒有圍墻,與城市融為一體。沿著路德維希大街,穿過蕭爾兄妹廣場,就來到了慕尼黑大學的主樓。插一句,蕭爾兄妹廣場是為了紀念二戰(zhàn)期間,組織慕尼黑大學學生反抗納粹暴行,成立“白色玫瑰”的蕭爾兄妹所建?!鞍咨倒濉奔o念館至今仍對外開放。
進入廣場1號主樓的D房間就能拜訪法律系的辦公室。慕尼黑大學法律系曾經走出過許多知名法學學者。如1898級夏季入學的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和1921年入學的卡爾·拉倫茨。教員中也不乏許多知名法學家,如1857年開始任教的伯恩哈特·溫沙伊特,不但在慕尼黑大學教學科研出眾,還于1874年成為了《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的起草委員會成員,并為將羅馬法移入德國民法典做了許多重要工作。又如著有《法律思維導論》的卡爾·恩吉施,不但畢業(yè)于斯,更在慕尼黑大學法律系任教,留下了許多美談。
瑪利亞廣場:不該在此出現(xiàn)的“水晶之夜”
從約瑟夫廣場沿太陽大街向南,就到了瑪利亞廣場。這座廣場得名于廣場中間的瑪利亞圓柱。1638年,慕尼黑人為慶祝趕走瑞典人的軍事占領而修建了這一圓柱。圓柱基座上有四組青銅雕像,四個小天使斬殺人類憎恨的四個妖怪,獅子代表戰(zhàn)爭、蜥蜴代表瘟疫、龍代表饑餓、蛇代表喪失信仰。慕尼黑舊市政廳和新市政廳都位于這個廣場上。上百年來,慕尼黑重要的歷史事件都發(fā)生在這里,如新法令的頒布、罪犯的斬首示眾,等等。
不幸的是,和瑪利亞圓柱象征的“斬妖除魔”意象不同,20世紀最大的災難也在這里發(fā)生的。1938年11月9日,約瑟夫·戈培爾正是在這里(舊市政廳)發(fā)表演說,揭開了“水晶之夜”的序幕。在此之前,反猶措施還停留在職業(yè)限制和生活歧視。如禁止德國人去猶太商店買東西,禁止猶太人從事公務員、醫(yī)生、司法等工作,禁止猶太人出入浴室、音樂廳和藝術展覽館等公共場所。盡管1935年9月15日的《紐倫堡法令》剝奪了猶太人的“公民權利”,但真正要說到武力反猶,還是在“水晶之夜”之后。
事件的導火索是一起槍殺案。1938年10月28日,1.7萬名德國猶太人在沒有得到任何通知的情況下在午夜被德國政府驅逐到波蘭。在被驅逐的人群中,有一個姓格林斯潘的猶太移民家庭。他們的兒子赫舍·格林斯潘(Herschel Grynszpan)此時正住在巴黎的叔叔家里。11月3日,他收到了一張來自妹妹貝爾塔的明信片,敘述了被驅逐期間的可怕經歷。于是格林斯潘向德國駐巴黎大使館秘書恩斯特·馮·拉特求助。不過,馮·拉特并沒有幫助他。憤怒的格林斯潘向馮·拉特腹部連開三槍,11月9日,馮·拉特重傷不治死去。
消息傳到德國境內,日耳曼人的民意沸騰了。境內的猶太報紙和雜志立即被停止出版,以作為槍擊事件的懲罰。1938年11月9日晚,希特勒和納粹德國宣傳部部長戈培爾正要出席在慕尼黑舉行的慶祝“啤酒館政變”十五周年的活動。在聽到馮·拉特死亡的消息后,希特勒把頭湊到戈培爾一邊,商量了一陣,丟下一句“應當放手讓沖鋒隊(希特勒青年團)行動”。戈培爾于是發(fā)表演說,慫恿人們:“今晚估計要發(fā)生反對猶太人的自發(fā)性示威,但我們對此不應干涉。那些將要發(fā)生的事件是民間自發(fā)之舉,我們應當允許人民有自己的選擇!”
當晚,各地的希特勒青年團和黨衛(wèi)軍化裝成平民走上街頭,他們打、砸、搶、燒。這一夜給猶太人造成了巨大的災難,267間猶太教堂、超過7000間猶太商店、29間百貨公司遭到縱火或損毀。許多猶太人家的窗戶在當晚被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發(fā)光。這一夜于是被稱之為“水晶之夜”。事情并不算完,對猶太人有組織的屠殺開始了。在戈培爾和戈林的主導下,這項龐大的殺人計劃被組織得“井井有條”。這一切都始于11月9日在瑪利亞廣場舊市政廳的這場演說。這一日被二戰(zhàn)后醒悟的德國人視為國恥日。盡管柏林墻也倒于1989年的這一天,但人們堅決不采用這一天作為統(tǒng)一紀念日,而是選擇了更早的10月3日,足見其恥辱與傷痛之深。
誰的血染紅了奧運五環(huán)
我們無法忘掉“水晶之夜”,因為在那一夜受到傷害的猶太人,在多年之后仍然在這個城市受到傷害。1972年,在奧康利大街31號的奧運村里,曾經發(fā)生過震驚世界的“慕尼黑慘案”。以色列代表團的11名成員在此遇害,而警方的救援卻漏洞百出,令人憤慨。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想努力淡化二戰(zhàn)后的政治色彩,卻遭遇到了最極端的暴力——殺戮。1972年的9月5日,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持槍襲擊了慕尼黑的奧運村,當場殺害兩名以色列運動員,劫持九名人質,致使比賽全部停止,奧運村一片混亂,全世界都可以通過各大電視臺的直播看到這一切。整個事件的全部人質沒有一人獲救,最后以五名恐怖分子和一名德國警察死亡而告終。
“奧運會被恐怖分子利用,我想這是頭一回,當時我們的警察對這種事情也非常沒經驗?!卑l(fā)生慘案后,時任慕尼黑市長的漢斯·福格爾這樣說道。面對恐怖分子的時候,福格爾曾經提出自己作為人質,換回被劫持的運動員。這份勇氣固然可嘉,卻無法為慕尼黑奧運會安保的失誤文過飾非。負責奧運會場館和駐地安保的軍警和保安大部分沒有配備槍支。安全保衛(wèi)措施亦不嚴格。時常有逾時歸隊的運動員,翻越奧運村圍欄入內。保衛(wèi)人員看見了,也通常不加盤查。這些都給有預謀、有準備的恐怖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劫持發(fā)生后,麻痹大意的保安人員糊涂地認為,這不過是奧運村夜夜都有的各種慶祝活動的延續(xù)。槍聲大概是有人燃放爆竹焰火,喧鬧取樂罷了。拯救人質的行動更是錯招頻出。13名警察沿暖氣管道爬上去,準備拆開屋頂通風口時,這一幕通過衛(wèi)星電視向全世界直播——觀眾中自然也包括了樓內的恐怖分子。所謂的“奇襲計劃”宣告失敗。此后,警方答應歹徒提出的要求,派出3架直升機把他們從奧運村送往菲斯滕菲爾德的布魯克軍用機場。然而在機場上,雙方擦槍走火,一個多小時的槍戰(zhàn)后,所有恐怖分子和人質都喪命槍彈之下。人質到底是死于恐怖分子的“玉石俱焚”,還是死于警方的“救人火力”,事后再無可追查。
慕尼黑慘案成為奧運史上永遠無法褪去的悲慟。不過,奧運會并沒有因此停止。這也成為奧運史上的動人一幕。9月6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宣布當天為哀悼日,慕尼黑體育場比賽暫停一天,改成8萬人參加的追悼會。9月7日,比賽才恢復舉行。就是否繼續(xù)舉行比賽,奧組委和慕尼黑市政府商議了許久。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正是因為有種族仇殺和宗教沖突的存在,奧運會所代表的和平、寬容和交流,才分外可貴,分外需要堅持下去。一位記者悲痛地寫道:“第二天,奧運會繼續(xù)舉行。那一年,蘇聯(lián)贏得50塊金牌,美國名列第二,獲得了33塊金牌,以色列則運回去11具尸體。然而,人們一刻都沒有想過要放棄這次奧運會?!?/p>
直至今日,在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外,仍有一座小小的紀念碑,上面用德文和希伯來文刻著遇害者的名字。人們無法遺忘四十年前的慕尼黑奧運慘案——那一刻,原本應該消弭膚色、宗教、種族和地域差異的奧運會,卻遭遇了恐怖與仇恨的襲擊。四十年過去,曾經鮮活的生命已化灰化塵,唯有血痕與教訓以及對和平寬容的向往,成為這個城市的另一重底色,久久不能散去。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