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茅盾文學獎是中國最高榮譽文學獎項之一,其設立的原因是依據茅盾先生遺愿,為鼓勵優(yōu)秀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繁榮。它從1982年設立至今,與中國文學同步,選拔出了許多精品長篇小說。文章從文化的角度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的儒家文化進行了分析,力圖從全新的角度詮釋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美學特征。
關鍵詞:茅盾文學獎 獲獎作品 儒家文化 倫理思想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一直在影響著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體驗方式。中國文學自儒家文化誕生之日起就與其建立了密切關系,早在先秦時期,儒家倫理思想就已是中國文學的主題。
一、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地位解析
自從1982年設立,至今已有30年時間,共舉行了8屆,茅盾文學獎所體現出來的全國性、同步性、文學性,是其他文學獎項所不能比的。茅盾文學獎見證了中國文學近三十年的發(fā)展狀況,對社會細致的考察和研究是其獨到之處,就其題材來說,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是茅盾文學獎作品彰顯文學價值、表達文化訴求、尋找文學代言的特殊形式?!皭蹏髁x、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是茅盾文學獎的三大文化價值取向,其愛國精神、集體精神的基礎是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它來自于民族歷史傳承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其中,主要是儒家文化。即使現代化進程改變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面貌,但是傳統(tǒng)文化中那些有極強生命力的東西,是永遠都不能拋棄的,當然,儒家文化也包含在內。
按照內容層次來說,文化有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之分。物質文化 形式最為生動但是卻是最表層的,與審美情趣、價值理念、宗教信仰有關的心理文化,才是最深層次的文化,這種文化不會隨著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而變形,相反,它會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內化為一個民族心理結構的一部分,民眾對它的高度認同也是前兩種文化所不能企及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上一向是不遺余力,它對傳統(tǒng)文化的禮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整體上側重對宏觀民族歷史的構建,例如《白鹿原》、《白門柳》,采用的是反思對歷史這一文化載體,這種思想已經成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集體意識;第二,作品在對細節(jié)勾畫的時候,對地域文化、民族風俗、社會心理的描寫向來是不吝筆墨,從而使小說染上了濃郁的中國色彩。第三,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最看重的地方是對民族精神的挖掘與表現。中國傳統(tǒng)民族精神博大精深,但是概括起來包含有仁愛精神、自由精神、宗法倫理精神、人文精神、奮發(fā)精神,對以上民族精神的積極追求是中國文學的思想基礎和內在動力,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對這一點也頗為看重。
二、現代化進程中的儒家文化傳統(tǒng)
歷史小說、反思小說、改革小說、革命題材小說構成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多樣性,這些作品對我國歷史發(fā)展進程的記載,對歷史的追溯和尋根,都是忠實而虔誠的。尤其在改革小說、反思小說、鄉(xiāng)村小說這些以近現代歷史為題的作品中,作家們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認識的不斷加深,對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時代價值做出了全方位的解讀。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的改革小說比如:張潔的《沉重的翅膀》描寫的改革開放初期,曙光汽車廠進行整頓改革的事實,作家借助新舊文明、制度的碰撞與沖擊,塑造了鄭子云這一大膽能干的“實干家”形象,改革初期國家政治、經濟、社會面貌也得到了真實的展示?!队⑿蹠r代》描寫的是“十五大”前后,國家組織計劃司副司長史天雄積極進行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光輝歷程。我們在欣賞作品時,同樣能從飽含儒家憂患意識、具有強烈進取精神的主人公身上,認識到什么是責任、勇氣和擔當。同樣,我們也能從那些深受儒家“政治文化”思想影響、小心翼翼、不事改革的領導干部身上,看到儒家糟粕思想對個別生命個體的影響。而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化解腐朽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對現代化進程的阻滯,積極吸收儒家優(yōu)秀文化中的優(yōu)秀因子,才是作者關注的重點。
《白鹿原》中帶有“圣人”色彩的朱先生是白鹿原上的至圣先師,白嘉軒這一待長工如家人一樣的東家一生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理念做人辦事,鹿三這一個“好”到無可挑剔的好長工人,以忠誠、無怨、能干為榮,雖然他們的生存理念在外部力量入侵時經常會面臨嚴峻考驗,但是,儒家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卻在他們身上真實存在著,他們也對其表現出了至死不渝的忠誠。在法禮缺失的封建宗法家族里,民間傳統(tǒng)道德的堅韌、殘忍、厚重、飄搖在這一系列有著傳統(tǒng)道德理想的人物身上得到了真實的體現。與帶有厚重歷史感的《白鹿原》相比,賈平凹的《秦腔》完全像一筆絮絮叨叨的流水賬。清風街民眾的生活,像水一樣不緊不慢地流著,他們內心的躁動通過精雕細刻的日?,嵤卤憩F出來,如儒家士大夫一樣的波瀾不驚的生活雖然因新元素的注入泛起陣陣漣漪。但是痛苦和迷惘同樣是生活的點綴,那種淡淡的迷惘和辛酸,用詩意的筆墨在鄉(xiāng)村底色上勾勒出來之后,更能讓人們對耕讀文化中的倫理道德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與以上幾部作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對傳統(tǒng)文化的描述不同的是,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是傳統(tǒng)文化的自傳。作者在序言中闡述了自己進行創(chuàng)作的目的——借助那片廣袤的山林和以飼養(yǎng)馴鹿為生的部落,寫出人類文明在發(fā)展進程中遇到的尷尬和無奈。在這部作品中,有著淵源民族文化信仰的鄂溫克族民眾在強大的現代文明面前,不斷被改造,其信仰的基石也被推倒,在時代文化重構的背后,誰能聽到傳統(tǒng)文化的沉重嘆息。那個民族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堅守者,那位堅守在烏力楞的老人,很容易讓人想起那部轟動一時的紀錄片——《最后的山神》。這個連文字都沒有的古老民族,為什么遲遲擺脫不了“回溯”的誘惑,也許,在強勢的現代文明面前,只有通過這種對歷史和自然的摯愛,他們才能找到生存的價值。作者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一書中,從不吝嗇對大自然雄偉力量的描寫,生命靈魂通過自然與天地相通,殘酷的生存環(huán)境始終無法掩蓋堅強的愛的光芒。作者通過諸多的生與死,詮釋了在現實的困境中,民族文化與民族傳統(tǒng)轉換、消弱的必然性,作者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和構建中,也表達了希望其涅槃起飛的美好愿望。
三、傳統(tǒng)倫理思想與國家的現代化想象
“深刻反映社會現實、體現時代精神”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主旨,塑造了諸多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文學研究者指出,《平凡的世界》、《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湖光山色》、《芙蓉鎮(zhèn)》、《騷動之秋》等作品展現了農民在農村改革中的精神風貌。而《沉重的翅膀》和《都市風流》則描繪了中國工業(yè)改革進程中遇到的阻力、茅盾,昭示了改革的美好前景。用儒家倫理思想來解釋,即社會穩(wěn)定的文化、心理結構是由千萬個個體構成的。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雖說以十年動亂為農民帶來的災難及農民對黨的忠貞為主線,但是它很大程度上卻是借助家庭婚姻、愛情來實現的。在大女兒去世時,忠厚善良的徐茂老漢卻因為大女婿已經停職、心有顧慮而斷然拒絕為女兒提供棺木,這種冷酷絕非內心所愿,但是事情卻真實地發(fā)生了,“革命倫理”對道德倫理的壓迫和殘害昭然可見。待到文革結束、內亂停止后,老漢才敢掙脫束縛、毫無顧忌地將外孫抱在懷里,至此,血緣親情、倫理道德才重新占據其內心高地。《芙蓉鎮(zhèn)》在和平年代猶如一世外桃源,無論是熱鬧的集市、大大小小的鋪子還是過年時笑語盈盈互贈吃食時的友鄰之情,都讓人感覺那么美好。但是隨著政治運動的到來,充滿人情味的芙蓉鎮(zhèn)變成了一個處處需要提防他人的冷酷世界,在高度政治化的生存生存環(huán)境中,人緣、人情都成為受批判的對象。作者通過人情描寫,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在政治權威面前,民間倫理邏輯時常會受到不公正對待,但是,后者在對社會秩序穩(wěn)固上有著先天的優(yōu)勢,只有保證其在政治上的合法性,民眾的政治話語權才有保障,國家倫理才不會走上歧途。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對現實精神和對傳統(tǒng)文化解讀的視角都非常獨特和深刻,由此可以得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不僅是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載體,而且也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給時代文學留下的光榮徽記。
參考文獻:
[1]黃忠天.儒家文化的傳統(tǒng)性、經典性與現代性[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2):17-21+30.
[2]師爽.《白鹿原》中的文化空間關系研究[J].西安工業(yè)大學學報,2018,(02):182-188.
[3]左金磊.儒家文化的傳承與普世根基探析[J].衡水學院學報,2018,(02):59-64.
[4]高明.“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題材研究[J].文化學刊,2018,(05):76-78.
[5]任美衡.獲獎作品與“茅獎”性格——茅盾文學獎精神及美學走向[J].博覽群書,2015,(09):37-40.
(作者簡介:王藝婷,現為成都七中萬達學校高二.三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