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娜,劉海亮
心臟驟停是指心臟射血功能突然終止,大動脈搏動及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嚴重缺血、缺氧,最終導致生命終止。心臟驟停是臨床常見急危重癥之一,病死率極高[1-2]。心肺復蘇(CPR)是搶救心臟驟停的重要措施,但僅30%~40%患者行CPR后可恢復自主循環(huán)[3-4]。既往研究表明,心臟驟?;颊咝蠧PR后早期病死率較高,主要原因為心肌缺血/再灌注(I/R)損傷,而氧化應激是加重心肌I/R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5]。本研究旨在分析入院時OSI與心臟驟停患者CRP失敗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納入與排除標準 (1)心臟驟停診斷標準:患者意識喪失、無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僅喘息)、大動脈搏動消失,心電圖檢查顯示心室顫動、無脈電活動、全心停搏[6]。(2)納入標準:①病歷資料完整;②在院內發(fā)生心臟驟?;蛟和獍l(fā)生心臟驟停并直接由救護車送到醫(yī)院者。(3)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在救護車上行CPR時間>10 min者。
1.2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陸軍總醫(yī)院急診科就診的心臟驟停患者90例,入院后均按照《2015年美國心臟協(xié)會心肺復蘇指南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行CPR[6],根據CPR結果分為成功組46例和失敗組44例;另選取同期體檢健康者40例作為對照組。本研究經陸軍總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觀察指標 由1名醫(yī)生基于急診電子病歷系統(tǒng)及救護員記錄收集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另1名醫(yī)生核實數據,內容包括年齡、性別、合并癥〔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有無接受院外復蘇、心臟驟停持續(xù)時間、入院時心電圖檢查結果(包括心臟停搏、電機械分離、無脈性室速)及實驗室檢查指標(包括pH值、血氧飽和度、缺血修飾蛋白、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血鈉、血鉀、肌鈣蛋白);患者于入院后10 min內、健康體檢者于體檢當天抽取靜脈血10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檢測血清總氧化狀態(tài)(TOS)和總抗氧化狀態(tài)(TAS),并計算OSI,OSI=TOS/TAS×100%[7]。
1.4 CPR成功標準 以脈搏可觸及,心電圖顯示節(jié)律恢復(排除心室顫動和室性心動過速)定義為CPR成功。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 ±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QR)表示,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繪制ROC曲線以評價入院時OSI對心臟驟?;颊逤PR失敗的預測價值;心臟驟停患者CPR失敗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成功組和失敗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成功組和失敗組患者年齡≥60歲者所占比例、男性比例、高血壓發(fā)生率、糖尿病發(fā)生率、冠心病發(fā)生率、COPD發(fā)生率、心電圖電機械分離及無脈性室速檢出率、pH值、血氧飽和度、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及肌鈣蛋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失敗組患者接受院外復蘇者所占比例、心電圖心臟停搏檢出率、缺血修飾蛋白、血鈉及血鉀高于成功組,心臟驟停持續(xù)時間長于成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3組受試者入院時OSI比較 對照組受試者入院時OSI為(3.1±4.1),成功組為(5.2±4.2),失敗組為(8.7±3.8);3組受試者入院時OSI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20.79,P<0.001);成功組和失敗組患者入院時OSI高于對照組,失敗組患者入院時OSI高于成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入院時OSI對心臟驟停患者CPR失敗的預測價值 繪制ROC曲線顯示,入院時OSI預測心臟驟?;颊逤PR失敗的曲線下面積為0.79〔95%CI(0.68,0.91)〕,最佳截斷值為6.02,靈敏度為94.1%,特異度為64.0%,見圖1。
2.4 心臟驟?;颊逤PR失敗影響因素分析 將表1中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指標及入院時OSI作為自變量,將CPR失敗作為因變量(變量賦值見表2)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心臟驟停持續(xù)時間和入院時OSI是心臟驟?;颊逤PR失敗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featu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圖1 入院時OSI預測心臟驟?;颊逤PR失敗的ROC曲線Figure 1 ROC curve for OSI at admission in predicting CPR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
心臟驟??梢鹑砣毖⑷毖?,機體重要臟器發(fā)生不同程度損傷。CPR可使心臟驟?;颊呋謴妥灾餮h(huán),但缺血組織中氧自由基驟然增加并蓄積可進一步導致細胞結構損傷及代謝紊亂,即I/R損傷[8-10]。既往研究表明,心肌I/R損傷是CPR成功率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氧化應激是加重心肌I/R損傷的主要機制[11]。
氧化應激常發(fā)生于機體氧化和抗氧化狀態(tài)失衡時,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氧化應激的主要活性遞質,其可引起線粒體氧化性損傷、組織蛋白變性、
表2 變量賦值Table 2 Variable assignment
表3 心臟驟停患者CPR失敗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PR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
DNA損傷,進而引起機體代謝紊亂[12-14]。既往研究表明,氧化應激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15]。OSI是目前評估氧化應激狀態(tài)的常見指標[11,16]。本研究結果顯示,成功組和失敗組患者入院時OSI高于對照組,失敗組患者入院時OSI高于成功組,提示心臟驟?;颊咛幱谘趸瘧顟B(tài);且入院時OSI是心臟驟?;颊逤PR失敗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入院時OSI>6.02者CPR失敗風險較高。缺血修飾蛋白是組織缺血損傷和氧化應激的重要指標,且與心臟驟?;颊哳A后有關[17]。本研究結果顯示,失敗組患者缺血修飾蛋白高于成功組,提示氧化應激可能影響心臟驟停患者CPR結果。
綜上所述,心臟驟?;颊咛幱谘趸瘧顟B(tài),且入院時OSI>6.02者CPR失敗風險較高,因此對入院時OSI較高的心臟驟?;颊咝锌寡趸瘧ぶ委熆赡芴岣咂銫PR成功率。但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且樣本量較小、觀察指標較少,故研究結果結論仍需擴大樣本量、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