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寬雨/供稿
今天,咱們來討論一個有關“智力”的問題。智力是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jīng)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智力越高就說明你越聰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經(jīng)常被父母拿來和別人比較。當父母跟你說誰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聰明時,你有沒有在心里暗下決心,自己一定要努力超過他?如果有,你最好快點努力,因為據(jù)說當我們到22歲時,智力就到頂了。22歲時,我們大概剛剛大學本科畢業(yè)。如果智力在這時就開始下滑,有沒有一種還沒來得及聰明就變笨了的感覺呢?
智力既看不到也摸不著,平日里也基本不會有人去思考自己是變聰明了還是變笨了。那么,如此抽象的東西是如何衡量的呢?于是,有人專門對智力進行了研究。來自弗吉尼亞大學的科研人員用了7年時間,在對2000名18~60歲的人進行測試之后,得出了相關結論。雖然他們的實驗方法和實驗過程看起來很專業(yè),但實際得出的結論并不準確。
現(xiàn)在普遍認為,智力的表現(xiàn)形式可能是大腦對外界刺激所做出的理解、評估和反應的速度,而反應速度是由神經(jīng)元決定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jīng)元也會逐漸衰老,這就是人在上了年紀之后智力開始下降的原因。雖然智力下降是必然的,但把轉(zhuǎn)折點定在22歲并不準確,有的人在30歲之后智力還會出現(xiàn)上升趨勢。至于什么時候是轉(zhuǎn)折點,目前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論。
大家好,我叫神經(jīng)元。
既然智力不會那么早登上頂峰,為什么還會有很多年輕人感覺自己的智力已經(jīng)開始走“下坡路”了呢?其實這些都是假象。造成這種假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因為大腦里儲存的東西太多而出現(xiàn)的“記憶飽和”;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的接受能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所以,不要總是自己給自己戴上變笨的帽子,這會讓你本來還處于上升狀態(tài)的智力無端背了黑鍋。
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下降是必然的,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延緩智力的衰退。為了讓自己的智力擁有更多的“青春年華”,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想要活得年輕,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很重要。這句話對智力也適用,而智力的“身體”就是決定大腦反應速度的神經(jīng)元。多運動,保持健康的飲食,讓神經(jīng)元健健康康的,你就不會那么快變笨啦!
適當?shù)倪\動有利于身體健康,而讓我們的大腦多做“運動”,則有利于提升智力。所以,我們應當盡可能地利用空閑時間多看書,多做益智游戲,讓大腦“動起來”。這樣,就能讓它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
想要保持“年輕”,智力還需要一個好的“生活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需要我們來營造。不要總有太大的心理壓力,也不要總想著自己變笨了怎么辦,這會給大腦造成不必要的“負擔”。相反,如果我們能輕輕松松地度過每一天,智力也會“活”得更加滋潤。
多看書,讓智力多“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