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琳懿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便被教導著別做“無用”之事,看動漫或玩泥巴的小孩常常被大人呵斥,仿佛只需好好學習就行。然而古往今來,卻不乏愛做“無用”之事而有所成就的人。
著名文學家馬爾克斯的父母原本已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希望他學成以后做一名律師,又體面又掙錢,但這時馬爾克斯接觸到了文學。他在一本書中寫道,他大學期間終日游蕩于街頭的咖啡館、酒館中,那兒有不同的文學社團爭論文學與政治,晚上他抱著各國文學大師的經(jīng)典作品一直讀到天明。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事,為他日后的寫作積累了大量素材,使他最終成為一名著名的文學家。
徐良,堪稱“85后”“不務正業(yè)”的典范。大學畢業(yè)后的他不好好找工作,反而癡迷上了做音樂,一首《考試什么的都去死吧》足以體現(xiàn)他的桀驁。正如他自己所說:“當我知道普通人也能做音樂的時候,我簡直像變成了瘋子一樣,原來它不是那么遙不可及?!闭且驗闊嶂杂谧觥盁o用”之事,他才取得了在歌壇的輝煌成就。若是他循規(guī)蹈矩地只做一些“有用”之事,也許他只會湮沒于眾生,而不被我們所熟知。
再看近幾年,某省有一兩所中學把升學率當作終極目標,把絕對聽話式、填鴨式等教育方式發(fā)揮到了極致,學生極盡所能做“有用”之事,摒棄一切“無用”之事,培養(yǎng)出一個個只會考試的機器,這無疑令人悲痛。
別不屑做那些“無用”之事,“無用”實則“有用”。厚積方能薄發(fā),機會往往垂青有準備的人。我們即使不能像他們一樣做“無用”之事,也要多讀“無用”之書。
多讀“無用”之書,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更豐富,使我們的心靈更美好。村上春樹在中學時期并不熱衷于看教科書,但卻將一套《世界歷史》讀得滾瓜爛熟;更有趣的是,他的英語成績并不突出,卻??礆W美小說。這些“無用”之書涵養(yǎng)了他的精神,凈化了他的心靈,使他最終成為一代文學巨匠。
反觀當下,人們熱衷的《職場三十六計》《成功學》等書籍的銷量遠比名著經(jīng)典要高得多,人們熱衷于這些帶有功利色彩的“有用”之書,而忽略了那些能豐富我們精神世界的“無用”之書。其實,能使我們內(nèi)心得以平穩(wěn)、個人修養(yǎng)得以提升的書恰恰是那些“無用”之書,因為里面有智慧,有哲理,更有作者所隱藏的人生哲思,能給我們以啟迪。
愿每個人都能從“無用”中收獲“有用”!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高級中學高三(18)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