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苑
摘 要:“性善論”是孟子倫理學說的核心思想。孟子認為,每個人天生便有“不忍人之心”,這一內在善性要上升為個人的“道德律”,有賴于后天的培養(yǎng)。人們應該堅守自己的內在善性,不斷地提升道德修養(yǎng),才會有“皆為堯舜”的可能。孟子的“性善論”思想肯定了人的道德主體性,啟發(fā)人們要有道德完善的自覺性。它為當代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德育思想和實踐方法,對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發(fā)展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孟子;性善論;德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8-0071-04
孟子的“性善論”作為儒家哲學的智慧思想,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孟子認為,人人生來即有四個“善端”,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對這四個“善端”的擴而充之,使得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品質的形成得以可能,從而才能形成去惡揚善的道德社會。孟子認為,個體的主觀努力與反身內求是“善端”能夠擴充發(fā)展的內部條件,良好的環(huán)境與教育力量是“善端”得以擴充發(fā)展的外部推力?;诖?,擷取孟子“性善論”中的思想精華并立足時代對其進行闡釋,將其轉化運用到當代道德教育之中,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一、孟子“性善論”釋義
在“性善論”中,孟子首先明確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人生來即善,有天賦的善端。其次,孟子分析了這些善端有賴于后天的道德教化和自身努力來存養(yǎng)擴充,從而發(fā)展為道德。最后,孟子提出了實現“人皆可以為堯舜”的道德目標以及將善端擴充的方法。
(一)仁義禮智的道德內容論
孟子認為,人的道德感根源于人性的潛在層面,人天性向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诿献涌磥?,人天生具有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性向善的重要原因。這“四心”是道德觀念的萌芽,孟子稱其為“四端”,它們賦予人“仁、義、禮、智”四德。“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人天生具有的“四心”自覺地產生了人們的“四德”,四心是四德的開端。在人的各種交往活動中,人們會自覺遵循“向善之心”。所以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并非是外界強加于身的,而是“我固有之”。即人人皆有善心,可以滋生善德。這肯定了人具有“善”的本性。
(二)皆為堯舜的道德主體論
孟子認為,善端是人生而固有的,但是完備的道德還需要通過后天學習得以擴充。“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人如果不能把本有的善心擴充,就是自己的父母也無法侍奉好。也就是說,人們要守好自己的本然善心,并在交往活動中將其發(fā)揚,真正彰顯其“推己及人”的價值。人雖然擁有善端,但仍處于萌芽狀態(tài),如若將自己的善心擴充,便“人皆可以為堯舜”,無論圣人、凡人,“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孟子·告子上》)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是因為他們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擴充,如果凡人也能通過后天學習擴充自己的善端,便也可成為圣人。如若不能擴而充之,就不能夠促成道德現實??梢姡献硬粌H肯定人先天的善性,也十分重視對其后天的擴充修養(yǎng)。
(三)擴而充之的道德方法論
如何使四端得以擴而充之以至達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呢?孟子主要講了三個方面。
首先,個人的能動作用。孟子十分重視善性在后天擴充過程中個人主觀能動作用的發(fā)揮。孟子認為,人如果能夠發(fā)揮內心良知的作用,便能對自身的行為動機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良好的品行。性善論注重對人內在的善的引導,強調人們追求善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強調對自身道德的修養(yǎng)??梢娒献臃浅V匾暫筇斓赖聦W習,將個人后天不斷的道德學習作為保持人內心道德善端不丟失的首要條件。
其次,道德教化的指正。孟子繼承了《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思想,人要將為善的可能性變?yōu)楝F實性,除了主體自身的努力之外,后天道德教化也是十分必要的。他認為教以人倫是教化的重要內容,只有通過教化才能使得處在社會生活中的個體明白人倫的重要性,使得社會達到一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長幼有序”(《孟子·滕文公上》)的和諧狀態(tài)。
最后,道德環(huán)境的熏陶。孟子同樣強調環(huán)境對人性養(yǎng)成的重要作用,教育效果的好壞與環(huán)境的影響息息相關。孟子所生活的戰(zhàn)國諸侯爭霸時期戰(zhàn)火紛飛,禮崩樂壞,每個諸侯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仁義道德置之不顧。環(huán)境的不利是戰(zhàn)國時期的圣賢之人少之又少的一個重要原因。良好的環(huán)境對于造就兼?zhèn)淙柿x禮智的圣賢之人大有裨益。在這里,孟子肯定了后天環(huán)境對于個體道德的完備具有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二、“人皆可為堯舜”之道德主體觀
在當今的道德教育過程中,多數學校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即使對德育工作有所著手,也是重形式,輕實效;重堵截,輕疏導。把德育的內容視為僵化的東西,僅局限于課堂上照本宣科的灌輸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嚴重脫節(jié),不講求德育的實效性,忽視其育人功能。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以為堯舜”的道德信念,認為每個人都有達成完美人格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將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如何由“善端”達到“完滿的道德”,這就需要成德功夫。反映在教學中,德育就成為極其重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一)德育為先,注重道德教化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具有善性的天賦道德,那么努力加強道德修養(yǎng),就是人的本性向善的必然要求。孟子以培養(yǎng)完美人格作為教育目標,這告誡我們教育的開展不可忽視德育,要以德育為先。如果一個社會只強調技能教育而忽視道德教化,那么在這個社會的長遠發(fā)展中必然會產生諸多問題,一個社會只有每個個體的人格是健康的,社會才會是和諧的。所以,教育要以培養(yǎng)人的健康的人格為前提,離開這個前提,教育就會偏離其應有的方向。
(二)主體平等,貫徹教育公平
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蘊含了人性天賦向善的平等思想,“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都有成為圣賢人格的可能性也體現出了道德主體的平等性。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我們要貫徹教育公平的原則?!肮史餐愓?,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孟子·告子上》)開展道德教育應該做到對學生的承認與肯定,這意味著教育者不能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個人的標準,而是要做到對學生愛護和關懷,對學生基本人格的尊重,對學生的品質與能力的重視。教師對學生的承認,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注和期望,從而更好地開展道德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啟發(fā)誘導,塑造理想人格
啟發(fā)誘導是道德教育的一種重要方法,教育者要善于啟發(fā),因勢利導,讓受教育者自己領悟,改過向善,以達到良好的德育目的。道德教育要遵循學生身心成長規(guī)律,不能夠操之過急。教育者在掌握德育對象的道德發(fā)展的基礎上,抓住有利時機,循循善誘,使德育對象心悅誠服予以接受,進而達到教育目的。
三、“仁義禮智”之德教內容觀
“仁義禮智”這“四德”是孟子性善論思想的主要內容,它們共同構成人性善的基本方面,作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道德范疇,在今天仍然具有普泛的價值。當代學生呈現出來的一些諸如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功利思想嚴重;缺乏正確的價值觀,集體意識淡漠而合作意識不強;缺乏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誠信意識淡薄等不良的精神面貌,著實令人擔憂。因而,如何使學生重拾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當代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仁”的發(fā)端是人所具有的惻隱之心,孟子認為人具有“仁”的精神,能夠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因此,我們應該汲取“仁”的精神內涵,提倡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共同實現和諧發(fā)展的目標;“義”為人們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和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提供了可能性,“重義輕利”的價值觀能夠使學生在復雜多元的價值沖突和利益關系中以“義”作為價值導向,傳承符合社會需要的價值觀;“禮”是要人們講禮貌、禮節(jié),以形成一種安定有序、文明和諧的社會局面。因此,我們既要注重學生對“禮”的內在接受,也要注重其對“禮”的踐行,以加快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智”是實現“仁義”的重要前提,作為品德結構的構成要素,對理想人格的培養(yǎng)有積極的影響,所以在學生道德人格教育中,必須強化學生的道德認知,以培養(yǎng)學生不懈追求理性的精神。
(一)提升學生理性的道德認知能力
孟子認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智”是實現“仁義”的重要前提。道德認知是道德主體在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識后所形成的對社會中各種道德現象的認識,它對個體后天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起著支撐作用,是個體道德人格形成的基礎?,F代道德人格通過道德實踐來彰顯,而道德實踐需要道德認知的理性指導。所以,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入手。
首先,引導學生掌握道德知識。道德主體對道德知識的掌握是形成道德是非觀念的基礎。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首先要注重學生對道德知識的完備掌握,以使他們能夠以一定的道德準則去評判道德行為。同時,在引導學生掌握道德知識的過程中,教育者要堅持一致性,協調各德育環(huán)境系統的教育力量共同形成學生穩(wěn)固的道德觀念。其次,發(fā)展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道德認知能力通過道德主體做出的道德評價表現出來,道德評價能力隨著主體后天的道德知識的積累而發(fā)展,但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也不排除會受到輿論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教育者在組織受教育者進行道德評價活動時,不僅要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獨立的道德評價標準,還要引導學生真正內化道德規(guī)范,實現道德評價由片面向全面的轉變,以逐步提高道德評價的科學性。
(二)深化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孟子所謂“惻隱之心”即“乍見孺子將入于井”時產生的不忍人之心。這種仁心的產生依賴于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對大學生道德人格養(yǎng)成有積極推動作用。道德情感是依據個體內心的道德律和社會的道德準則來感受某一種客觀現實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蘊含著道德主體對客觀事物的價值態(tài)度,所以主體的道德情感決定其對道德價值的選擇。道德情感還直接驅動主體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并推動道德實踐活動的向前發(fā)展。所以,在現代德育中拓展孟子的“惻隱之心”對學生道德人格的養(yǎng)成尤為重要。
首先,教育者要綜合學生各年齡階段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發(fā)展水平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確立科學的道德情感發(fā)展目標,并把具有共性的道德情感發(fā)展目標劃分為若干個層次,以使學生的道德情感能夠循序漸進、系統化地發(fā)展。其次,教育者要適當運用和挖掘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例、顯性和隱性的文本材料等道德情感培養(yǎng)的資源使學生直觀感受這些素材帶來的道德情感,激發(fā)學生對真善美的崇尚之情。最后,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選擇合理的道德情感教育策略,有意識地以情施教、借景抒情,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使道德情感得到升華。
(三)規(guī)范學生客觀的道德評價標準
道德評價是指道德主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進行道德價值上的判斷。道德評價會借助社會輿論的力量對不道德的行為產生一種威懾力,使正確的道德評判標準內化于心,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而理性客觀的道德評價標準的確立必須以善的觀念為指導,以集體主義原則為依據。所以,在學生群體中確立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道德評價標準,加強大學生的善惡觀念教育是前提條件。
首先,善惡觀念關乎人們對利益關系的選擇,所以首先要加強對學生善惡觀念的引導。孟子認為,對自己欲望的無限滿足必然會損害他人的利益,促進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做到先義后利,所以,我們必須通過教育提高學生明辨善惡的能力,將以義為先真正內化于心,保證學生對社會道德規(guī)范產生敬畏之情。
其次,在道德評價標準呈現多元化的前提下,強調道德評價標準的集體主義原則。一方面,避免學生出現用集體主義為原則的道德評價標準衡量他人行為,用自身的標準衡量自身行為的“雙標”標準;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形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精神品質。在與人的交往中堅持“寬以待人”的原則,有助于學生產生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道德情感,從而促進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和諧。
(四)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孟子說:“恭敬之心,禮也”(《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屬于禮,禮是道德行為。一個人的優(yōu)良品質是在道德行為不斷往復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良好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能夠使人們共同維系的道德關系更為緊密和諧。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要強調個體能動性的發(fā)揮,遵循個體道德發(fā)展從內化到外化的規(guī)律,還要立足于教育者的教育強化作用。
首先,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內化是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內化是學生真正地從內心深處認同并接受道德規(guī)范并自覺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之內的過程。道德規(guī)范的內化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道德生活之中,親身去體驗并不斷反思,才會有使外在的社會道德要求內化為自己的道德需要的可能性。其次,教育者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道德實踐情境,以使受教育者通過個人或群體的實踐來確證和體驗道德規(guī)范的正確性。最后,在道德規(guī)范內化的基礎上,教育者要不斷地將更新的社會道德要求傳遞給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不斷內化道德規(guī)范,同時,受教育者不斷將內化了的道德品質付諸實踐,實現個體品德社會化,促使個體道德行為不斷地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四、“存心養(yǎng)性”之德育方法觀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為了完成德育目的和任務所采用的手段,在德育過程的實踐經驗中形成和發(fā)展,是對德育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反過來又在德育目標的實現中發(fā)揮作用。孟子一系列道德實踐的方法在現代學生道德人格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反求諸己,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
首先,要啟發(fā)受教育者明白道德需要是源于自身內在的要求而非外在力量的強加,要意識到自我內在的道德需要并努力去追求道德完善。學校的道德教育要側重于挖掘和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善良動機,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道德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培養(yǎng)受教育者內心的道德調節(jié)功能以形成完備的道德,并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
其次,要鼓勵受教育者學會道德自我教育,這是德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方法之一。“反省內求”的方式是孟子所講的道德自我教育方法,即自我省察。它能夠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道德自省能力,并進而形成自我道德約束力,使受教育者能夠自覺進行道德學習,參與道德實踐,從而努力形成完備的道德。受教育者在回顧、總結自己思想和行為的過程中,通過慎獨慎思,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自我監(jiān)督與自我評價,加之自我改造從而使道德主體回到善的原初本性。只要能找到正確的自我教育的方法,堅持不懈,才能提高自我的道德教育意識,培育道德的自我。
最后,積極為善。孟子認為將人生來即有的四個“善端”擴而充之便會產生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品質。這個道德修養(yǎng)理念說明,內心的道德意識只有與現實生活契合,才能在現實中彰顯自己的力量,并將個體的道德品質引向完善,這就是“為善”的過程?!盀樯啤笔恰跋蛏啤边@一人之天性的目的和歸宿,具有真正的社會意義?!叭剩诵囊?;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來,向善卻不為善是一件非??杀氖虑椤樯?,就是存養(yǎng)自身仁義之心,頤養(yǎng)浩然之氣,是內心的善念在實踐交往活動中的具體體現。積極為善才能保持人向善的本性,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德育工作者應當鼓勵受教者積極進行道德實踐。
(二)以身作則,強化榜樣的道德熏陶作用
榜樣示范是大學生道德人格形成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學生道德人格不是通過教育者的道德教育灌輸直接形成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榜樣的觀察和體悟日漸習得的。要充分發(fā)揮榜樣對大學生的熏陶作用,孟子性善論為受教育者確立了對“圣賢”人格的精神追求。圣賢人格作為一種榜樣力量,具有對人進行道德引領并不斷豐富完善自身的德育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應該充分利用道德榜樣的作用來促進人們對理想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質的追求。而每個教育者都應該成為引導學生道德人格形成的榜樣,因而教育者進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是要先做好自己。對自身行為可能造成的道德影響有清晰的意識,把應然的道德規(guī)范內化于心,以極大的責任心來對待德育事業(yè)。教育者不僅要嚴格要求自己,給受教育者以良好的道德引導。并且通過對道德模范和先進事跡的宣傳,提高學生完善自我的道德自信,激勵學生對潛在善性的發(fā)掘,引導他們積極向善為善。
(三)外在熏染,注重德育環(huán)境的精心營造
孟子認為,人的道德養(yǎng)成不僅要注重反省內求,也要注重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可以促進人們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進而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并外化為道德行為??梢?,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良好的道德教育環(huán)境。
首先,要優(yōu)化家庭教育環(huán)境。凈化家庭環(huán)境,強化家庭教育。家長首先要克服日常生活中教育上存在的錯誤做法和不良言行,提高管理教育孩子的水平。并且要明確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和學校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結合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
其次,要優(yōu)化學校教育環(huán)境。學校不僅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場所,更是開展道德教育的有效平臺。道德教育不僅依賴于書本傳授,也依賴于校園德育氛圍的熏陶。要營造校園道德規(guī)范環(huán)境,學生于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紀律精神,從而慢慢形成對規(guī)范的尊重和自覺遵守。學生只有將學校規(guī)范內化于心,養(yǎng)成遵守規(guī)范的習慣,將來才能遵守社會上普遍的規(guī)章制度和法律,才能嚴肅對待自己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樣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夠努力朝著自我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奮斗。
最后,要優(yōu)化社會德育環(huán)境。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通過道德文化的熏陶,提高人們擺脫道德困惑以及明辨是非和價值選擇的能力,堅定內心的崇高信念,從而使全社會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風氣。在鼓勵人們自覺向善為善的同時,還要積極致力于有效的道德反饋與激勵機制的建立,保護公眾的善心和善舉,將人們的道德行為納入道德體制機制中進行評判,使道德進步成為社會的主旋律。
孟子的“性善論”教育思想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其思想內容對人的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體現了對理想人格不懈追求的正向價值觀。當代德育工作的完備實施任重而道遠。對傳統道德教育理念的反思具有借鑒意義,可以使我們更好地開展當今的道德教育。雖然孟子的“性善論”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歷史局限性,但是,孟子的大部分思想對于今天的道德教育來說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啟示。德育工作者應當堅守批判地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的精神,結合時代背景,挖掘孟子性善論的現代意義,進而助推當代學生理想人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趙法生.孟子性善論的多維解讀[J].孔子研究,2007(6).
[3]龐廣永.孟子“性善論”對現代德育的新啟示[J].高教學刊,2016(18).
[4]王莉.古代“性善論”對當代中學德育教育的影響[J].絲綢之路,2013(22).
[5]方朝暉.從生長特性看孟子性善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