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密 ,高 峰 ,竺昌海,鄭雨佳 ,李梓燁 ,薛 俊*,2,曹 宏 ,2
1.武漢工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2.湖北省環(huán)境材料與膜技術(shù)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4
碳化硅(silicon carbide,SiC)微粉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無機非金屬原料,不僅是制備工程材料、功能材料的基本原料,同時也是較理想的增強材料,因此被廣泛用于吸波材料、金屬氧化物基復合材料和金屬基復合材料等領(lǐng)域[1-4]。3C-SiC禁帶寬度約2.4 eV,為寬禁帶半導體[5],摻雜可以降低半導體材料禁帶寬度,低濃度摻雜可顯著提高載流子濃度[6],從而改變材料的導電性能,在可見光下催化分解水制氫活性大大提高[7]。高比表面積能很好的滿足化學反應中的傳質(zhì)要求。為制備出高比表面積SiC,人們已研究出較多的合成方法,包括溶膠凝膠-碳熱還原法[8]、模板法[9]、化學氣相沉積法[10-11]、高溫自蔓延燃燒法[12-13]、鎂熱還原法[14]、微波合成[15]等。靳國強等[16-17]以酚醛樹脂為碳源,正硅酸乙酯為硅源,通過溶膠凝膠-碳熱還原法合成的SiC比表面積達到了47 m2/g~112 m2/g。Lu等[18]以糠醇為原料,草酸作為催化劑,濕法注入SBA-15分子篩中,通過碳熱還原法合成了比表面積為159 m2/g的3C-SiC。李鎮(zhèn)江等[19]采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和氣相摻雜法,分別制備了La或N摻雜的SiC納米線。關(guān)于高比表面積SiC及摻雜SiC的研究已經(jīng)有很多,但由于成本和復雜的工藝限制了其工業(yè)化的應用,本文以廉價易得的工業(yè)沉淀白炭黑為硅源,葡萄糖粉劑為碳源,磷酸作為摻雜源,通過簡單的碳熱還原法,制備出了較高比表面積的磷摻雜SiC,較系統(tǒng)地分析了摻雜濃度、煅燒溫度對所制備SiC結(jié)構(gòu)和性能的影響。
沉淀白炭黑(分子式為SiO2,比表面積為123.4 m2/g,株洲興隆化工有限公司)、葡萄糖粉劑(分子式為C6H12O6,分子量為198.17,白色結(jié)晶性或顆粒性粉末,重慶和平制藥有限公司)、蒸餾水、無水乙醇(AR,鄭州派尼化學制藥廠)、磷酸(純度為85%,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按照 n(C)∶n(Si)=3.5∶1 分別稱取葡萄糖(C6H12O6)和白炭黑(SiO2),將白炭黑加入無水乙醇中攪拌均勻,葡萄糖溶解于蒸餾水中;將兩種混合液混合;隨后將不同摻雜摩爾比(文中摻雜摩爾比均為原料的摩爾比)n(P)∶n(Si)=0,0.01,0.025,0.05,0.075的磷酸與其混合均勻,將混合液進行超聲分散1 h;恒溫90℃水浴加熱攪拌,得到糊化物;將糊化物在110℃下干燥12 h,在600℃于氮氣流中保溫3 h進行炭化處理;將炭化產(chǎn)物在不低于0.1 MPa的真空條件下煅燒,煅燒溫度分別取1 300℃、1 350℃、1 400℃;在煅燒溫度保溫3 h后自然降溫至600℃,通入空氣繼續(xù)保溫3 h除去殘留炭;自然冷卻后取出產(chǎn)物用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的氫氟酸水溶液攪拌浸泡24 h,除去未反應的硅的氧化物最終得到磷摻雜SiC樣品。
采用D8 ADVANCE型(CuKα輻射,掃描速度1(°)/min,德國Bruker公司)轉(zhuǎn)靶多晶粉末X-射線衍射儀(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樣品的物相和結(jié)晶度;采用SU3500型(加速電壓 15 kV,日本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公司)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對其形貌和顯微結(jié)構(gòu)進行觀察;采用UV-3600型(低速掃描,日本Shimadzu公司)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測試樣品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UV-vis),并計算了其禁帶寬度;采用NOVA2000e型比表面積和孔隙度測定儀(120℃脫氣2 h,美國Quantachrome公司)通過氮吸附法測試了其比表面積。
2.1.1 物相組成 圖1(a)是不同摻雜摩爾比1 350℃煅燒所制備樣品的XRD譜圖,將圖1(a)與PDF卡片對照,除2θ位于33.7°附近的肩峰SF外,其它衍射峰均與3C-SiC(#73-0254)吻合,說明所有樣品由單一3C-SiC組成。據(jù)文獻報導[20],SF峰系由SiC堆垛層錯所致,其強度與3C-SiC<111>衍射峰強度比ISF/I<111>反應了層錯密度。表1列出了對圖1(a)譜圖進行精修后得到的晶胞參數(shù)a和用Debye-Scherer公式計算的<220>晶向的晶粒大小XS<220>。從表1可以看出,所有摻雜的樣品的晶胞參數(shù)a均小于未摻雜樣品,說明磷原子進入SiC晶格形成了摻雜。這是因為磷的共價半徑為0.110 nm,Si的共價半徑0.118 nm,當磷部分取代Si時[21],由于摻雜原子與相近的原子之間形成新共價鍵的鍵長發(fā)生了變化,相鄰格點會受到一個拉伸的作用[22],導致晶胞參數(shù)減小,從變化趨勢上看,隨著摻雜摩爾比的增大,a先減小,在n(P)∶n(Si)≥0.01之后,變化很微弱,說明摻雜基本上達到飽和,磷很可能抑制了 SiC的結(jié)晶,XS<220>持續(xù)增大,可能是粒子團聚導致的。
表1 摻雜摩爾比對SiC的影響Tab.1 Influence of doping mole ratio on SiC
2.1.2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及禁帶寬度計算 圖1(b)為1 350℃下不同摻雜摩爾比SiC的UV曲線及通過Tauc plot法估算得到1 240/λ與(Ahv)1/2直線外延求禁帶寬度圖。表1列出了各組的禁帶寬度,可以發(fā)現(xiàn)摻雜后的SiC(摻雜組)禁帶寬度均降低,但變化均不大,對應XRD可以看出,當n(P)∶n(Si)≥0.01之后 SiC的各項指數(shù)不可分辨,上下波動很小,可以認為 n(P)∶n(Si)≥0.01之后摻雜達到飽和狀態(tài)。
圖1 1 350℃下不同摻雜摩爾比的SiC:(a)XRD圖,(b)UV曲線及禁帶寬度截線圖(插圖)Fig.1 SiC with different doping mole ratios at 1 350 ℃:(a)XRD patterns,(b)UV-vis and band width lines diagram(inset)
2.1.3 比表面積測試 表1列出了1 350℃下各摻雜摩爾比的SiC樣品的比表面積,隨著摻雜摩爾比的增大,摻雜組的比表面積基本不變,但是均比未摻雜的小。這是因為摻雜組由于結(jié)晶缺陷和表面原子作用力等導致粒子團聚,比表面積減小,由于n(P)∶n(Si)≥0.01之后摻雜基本飽和,計算結(jié)晶程度在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相差不大,所以摻雜組的比表面積基本不變。
2.1.4 形貌表征 圖2(a)和圖2(b)分別為1 350℃下未摻雜和摻雜摩爾比為0.075的SiC的SEM圖,圖3(c)為原料沉淀白炭黑的SEM圖。由圖3可以看出:未摻雜和摻雜的SiC形貌變化不大,制備出的SiC基本上繼承了白炭黑的結(jié)構(gòu);摻雜前后SiC的一次粒子平均粒徑均在150 nm左右,摻雜前后粒徑變化不大。
圖2 SEM圖:(a)1 350℃未摻雜的SiC,(b)1 350℃摻雜摩爾比為0.075的SiC,(c)沉淀白炭黑Fig.2 SEM images of samples:(a)undoped SiC at 1 350 ℃,(b)SiC with doping mole ratio of 0.075,(c)carbon-white
2.2.1 物相組成 圖3(a)為摻雜摩爾比為0.05的SiC在不同煅燒溫度下的XRD圖,由圖3(a)可以看出3種溫度下生成的產(chǎn)物均為3C-SiC。其中1 300℃在2θ為21.7°附近有高溫方石英的衍射峰,原因是氫氟酸處理時,硅的氧化物還有殘留。表2列出了對圖3(a)譜圖進行精修后得到的晶胞參數(shù)a和用Debye-Scherer公式計算的<220>晶向的晶粒大小XS<220>。隨著溫度升高,碳化硅晶胞參數(shù)逐漸減小,晶粒尺寸相應地逐漸減小,原因可能是溫度升高導致?lián)诫s進入SiC晶格的磷越來越多,從而導致了SiC結(jié)晶度變差。
表2 溫度對SiC的影響Tab.2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s on SiC
2.2.2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及禁帶寬度計算 圖3(b)是不同煅燒溫度下?lián)诫s摩爾比為0.05的SiC的UV曲線及Tauc plot法估算得到禁帶寬度圖,隨著溫度的升高,禁帶寬度降低,但是變化趨勢越來越小,說明溫度升高對禁帶寬度的影響越來越低。
圖3 不同煅燒溫度下?lián)诫s摩爾比為0.05的SiC:(a)XRD圖,(b)UV曲線及禁帶寬度截線圖(插圖)Fig.3 SiC with doping mole ratio of 0.05 at 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a)XRD patterns,(b)UV-vis and band width lines diagram(inset)
2.2.3 形貌表征 圖4(a)和圖4(b)分別為摻雜摩爾比為0.05,煅燒溫度分別為1 300℃和1 400℃時SiC的SEM圖,由圖4可看出1 300℃時SiC一次粒子平均粒徑約為200 nm,1 400℃時SiC粒徑達150 nm,可以判斷隨著溫度升高,SiC粒徑有變小的趨勢,這與XRD表征相對應。
圖4 不同煅燒溫度下?lián)诫sSiC的SEM圖:(a)1 300 ℃,(b)1 400 ℃Fig.4 SEM images of doped SiC at the different temperatures:(a)1 300 ℃,(b)1 400 ℃
2.2.4 比表面積測試 表2列出了同一摻雜摩爾比下不同煅燒溫度與比表面積的關(guān)系,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溫度升高,磷摻雜SiC的比表面積增大,說明SiC粒徑減小,原因可能是溫度升高導致SiC晶格畸變,結(jié)晶程度變差,這與XRD和SEM分析相對應。
1)以沉淀白炭黑為硅源,葡萄糖為碳源,在真空條件下通過碳熱還原法制備出了磷摻雜SiC,其一次粒子平均粒徑約為150 nm,比表面積可達84.4 m2/g,基本上繼承了白炭黑的結(jié)構(gòu)及比表面積。
2)通過XRD測試可知,最終產(chǎn)物只生成了3C-SiC,相比于無摻雜組,摻雜組的晶胞參數(shù)都降低,證明此時磷原子進入了SiC晶格,實現(xiàn)了摻雜。
3)隨著摻雜摩爾比的增大,磷摻雜SiC的晶粒變化范圍很小,對應的禁帶寬度在摻雜摩爾比為0.01之后變化不大,摻雜達到飽和。比表面積隨摻雜濃度的升高基本保持不變。
4)隨著溫度的升高,磷摻雜SiC的晶粒變小,晶格畸變導致結(jié)晶程度變差而禁帶寬度隨之降低,但變化微小,比表面積隨之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