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劍 萬小明 聞金生 劉淵 趙關平 艾益明 熊海燕(.江西中醫(yī)藥大學206級碩士研究生 南昌 0004;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南昌 0006;.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南昌 002)
骨質疏松癥(OP)是指骨量減少,骨密度下降,骨微結構退化,導致骨脆性增加、骨強度減低,易發(fā)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本病可發(fā)生于不同的性別及年齡,但絕大部分發(fā)生于絕經后婦女[2]。根據發(fā)病機理,骨質疏松癥可以分類為:①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包括Ⅰ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MOP)和Ⅱ型老年性骨質疏松癥;②繼發(fā)性骨質疏松癥;③特發(fā)性骨質疏松癥[3]。據以往研究及文獻報道,PMOP發(fā)病率與年齡、地區(qū)有顯著相關性。中醫(yī)學中并無“骨質疏松癥”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xiàn),本病與中醫(yī)學的“骨萎病”“骨痹病”相似[4]。2015年1月—2017年12月,筆者對南昌市青山湖區(qū)(主要為南鋼街道11個社區(qū))45~65歲絕經后(絕經1年以上)婦女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按照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將確診的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中醫(yī)辨證分型,找出其中的相關性與規(guī)律性,現(xiàn)將調查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5年1月—2017年12月,對南昌市青山湖區(qū)(主要為南鋼街道11個社區(qū))絕經后(絕經1年以上)婦女,采用多階段整群分層抽樣方式,共篩選出500例骨質疏松癥患者。全部納入調查對象居住此地時間>5年,年齡范圍在45~65歲。
1.2 納入標準 ①49~65歲女性,絕經1年以上、15年之內;②依從性良好;③符合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
1.3 排除標準 ①患有慢性胃腸炎者;②患有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者;③患有骨腫瘤或Paget's?。ɑ涡怨茄祝?、骨軟化癥等影響骨代謝主要疾病者;④患有糖尿病、甲狀(旁)腺亢進或減退、嚴重肝腎疾病、膠原性疾病者。⑤受檢前半年內未使用骨代謝藥物者。
1.4 方法 (1)問卷調查:以問卷的形式進行PMOP危險因素的調查。問卷調查員系本單位研究人員,經過統(tǒng)一培訓。問卷調查的內容包括一般情況、生育史、疾病史、骨折史、飲酒史、吸煙史和生活習慣等。(2)骨密度測定:測定部位為髖部。測量儀器采用美國SAHARA公司生產的超聲骨密度儀(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每天開機后用標準體模校正,其精確性誤差小于1%,準確性誤差3%。由專人負責測量。
1.5 診斷標準 (1)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二稿)》[5]:T值≥-1.0SD為正常,T值在-1.0SD~-2.5SD為骨量減少,T值≤-2.5SD為骨質疏松[6]。(2)中醫(yī)診斷標準: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為依據,結合《骨質疏松癥中西醫(yī)結合治療》[7]中關于痿癥的中醫(yī)辨證分型,將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中醫(yī)證型分為腎虛血瘀證、肝腎虧虛證、腎陽虛證、腎陰虛證、氣血不足證、血瘀證、痰濕證、濕熱證等8個證型。
1.6 辨證分型
1.6.1 腎虛血瘀證 腰背四肢骨痛為主,腰膝酸軟,身長縮短,駝背,骨折,發(fā)脫齒搖,閉經,夜尿頻,耳鳴,耳聾。舌暗,舌底瘀點、瘀斑,舌下靜脈紆曲,脈弦、尺脈弱。
1.6.2 肝腎虧虛證 腰脊膝酸痛無力,尤以下肢痿軟疼痛為主,伴口干舌燥,五心煩熱,眩暈耳鳴,失眠多夢,健忘,盜汗。舌紅少津,少苔或見剝苔,脈細數。
1.6.3 腎陽虛證 全身不適,以腰背酸冷疼痛為主,伴精神不振,后背發(fā)涼,手足不溫或怕冷,喜熱飲。舌質淡白而胖,苔白或稍膩,脈沉弱。
1.6.4 腎陰虛證 面色無華或萎黃,周身不適,以腰膝酸軟疼痛為主,伴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自汗頭暈,少氣懶言,心悸失眠。舌質淡嫩,脈沉細無力。
1.6.5 氣血不足證 面色無華或萎黃,周身不適,以腰膝酸軟疼痛為主,伴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自汗頭暈,少氣懶言,心悸失眠。舌質淡嫩,脈沉細無力。1.6.6 血瘀證 腰脊肢體刺痛或酸痛,部位固定不移,行動無力,伴面色晦暗,口唇指甲紫紺,肢體麻木,局部腫痛或見瘀斑。舌質淡紫或絳紫,舌體有瘀點、瘀斑,或見舌下靜脈曲張,脈澀。
1.6.7 痰濕證 肢體重著無力或疼痛,頭暈目眩,伴或不伴咳嗽痰多,胸悶痞滿,關節(jié)沉重或無力,頭重如裹。舌質淡紅或白,苔白膩,脈弦滑。
1.6.8 濕熱證 腰脊四肢痿軟,酸痛無力或有紅腫,麻木不仁,伴頭暈目眩,頭身沉重,胸悶不舒,煩躁不安,口舌生瘡或咽痛。舌質紅或絳,苔黃膩,脈滑數。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集資料數據并輸入電腦,采用SPSS21.0進行數據處理,連續(xù)定量數據資料滿足正態(tài)分布及方差齊。定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ANOVA方差分析;率用百分率或者構成比表示,年齡采用中位數及()表示。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表示有顯著差異。
2.1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各年齡段人數分布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婦女年齡段分為45~50歲、51~55歲、56~60歲、61~65歲4個年齡段。隨著年齡的增加,患骨質疏松癥人數呈上升趨勢,且在61~65歲年齡段人數最多,占比為36.8%,見表1。
表1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各年齡段人數分布
2.2 絕經后婦女各年齡段骨密度值分布 各年齡段髖部骨密度值隨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且各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絕經后婦女各年齡段骨密度值分布()g/cm3
表2 絕經后婦女各年齡段骨密度值分布()g/cm3
注:與45~50歲年齡段比較,*P<0.05。
年齡段 髖部骨密度45~50 歲 0.93±0.132 51~55歲 0.72±0.124*56~60歲 0.68±0.130*61~65歲 0.67±0.152*F 14.805 P 0.00
2.3 中醫(yī)辨證分型 500例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患者中醫(yī)證型分布情況:腎虛血瘀證患者最多,占總數的34.20%,其次為肝腎不足證,占比22.00%,其后依次為腎陽虛證、腎陰虛證、氣血不足證、血瘀證、痰濕證、濕熱證,見表3。
表3 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中醫(yī)證型統(tǒng)計
骨質疏松癥是絕經后婦女的好發(fā)病,嚴重降低該人群的生活質量?!吨嗅t(yī)藥防治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專家共識(2015版)》[8]指出,骨質疏松癥發(fā)病緩慢,癥狀不明顯,常常被患者所忽視,導致骨質繼續(xù)丟失、骨折風險增加等影響健康的不良因素。江西省南昌市為內陸經濟較不發(fā)達地區(qū),中年及老年人知識水平不高,對骨質疏松癥認識欠缺。隨著老齡人口增加及健康意識增強,該地區(qū)患者迫切希望得到更多骨質疏松癥的防治信息,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課題組在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qū)進行骨質疏松癥抽樣調查,旨在研究PMOP的流行病學資料及其中醫(yī)辨證分型,為中醫(yī)藥防治PMOP提供參考資料。
3.1 腎虛血瘀與PMOP的相關性 由表3可見,在PMOP患者中,腎虛血瘀型最為多見。中醫(yī)學認為:腎藏精,精生髓,髓養(yǎng)骨[9]。絕經后婦女由于腎精虧損,腎精不足則髓化無源,不能滋養(yǎng)于骨,則發(fā)為骨萎病、骨痹病。血瘀則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水谷精微不能滋養(yǎng)臟腑,腎虛進一步加重,而導致骨萎、骨痹癥狀加重[10]。目前中醫(yī)學趨于主流的觀點是:骨質疏松癥是腎虛與血瘀并存,血瘀為標,腎虛為本[11]。腎虛是骨質疏松癥發(fā)病的根本病因,而血瘀是發(fā)病的重要因素之一[12]?,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腎虛患者在病理狀態(tài)下,下丘腦-垂體-性腺軸伴有不同程度早衰[13],有研究認為腎陽虛和腎氣虛的老年男/女性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POP)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清E2(雌二醇)、T(睪酮)、T/E2有統(tǒng)計學差異,腎虛與性激素的改變有密切相關性,故腎虛在PMOP的發(fā)病機制中起到關鍵作用[14]。血瘀在病理學上被認為是微循環(huán)障礙,骨的血瘀則是骨骼微循環(huán)障礙,并導致骨代謝異常,體現(xiàn)在血液中的鈣及其他營養(yǎng)物質不能正常通過Haversiansystem(哈佛氏系統(tǒng))進入骨骼,從而使骨骼失去滋養(yǎng),形成骨質丟失,發(fā)為骨質疏松癥[15]。
3.2 絕經年齡與PMOP的相關性 本研究共納入500例患者,由表1可知,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患者的人數與年齡的增長呈正相關。絕經年齡的提前和推后與雌激素水平有密切相關性,絕經年齡提前的婦女,隨著雌激素水平迅速降低,若不及時干預,骨質疏松癥的發(fā)展極為迅速。在中醫(yī)體現(xiàn)為天癸竭——腎精虧虛,從而導致骨不能被充分滋養(yǎng),發(fā)為骨萎、骨痹病。
3.3 中醫(yī)藥防治PMOP探討 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是一個全身性、涉及多個臟腑的復雜病變,其病在腎,與肝脾密切相關,病性屬虛。所以中醫(yī)辨證分型分布狀況研究對預防和治療POMP有重要意義。在防治PMOP時,注重患者的證型特點,采用因證施治的個性化中醫(yī)藥干預,有效改善機體功能,恢復機體陰陽平衡,預防PMOP的發(fā)生發(fā)展。所以本研究對中醫(yī)藥治療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具有臨床參考價值,但中醫(yī)藥的作用機制及療效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