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文芳
摘 要: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為探索國家和民族解放的道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而產生的偉大精神。它的內涵非常豐富,也是學界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延安精神所蘊含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都是我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重點灌輸給學生的優(yōu)秀精神素養(yǎng)。因此將“延安精神”與“綱要”課第六章進行融合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延安精神;綱要;第六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6-0247-02
根據(jù)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6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以及《實施方案》,全國普通高校在2007年春季對2006級本科學生開設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后又在2015年8月經修改后正式出版《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2015年修訂版)》。教材屬于全國統(tǒng)編教材,講述的是從1840年以來至今所發(fā)生的一切歷史事件,分為上、中、下三編。中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產階級三座大山,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一、“綱要”課第六章的主體結構有利于緊扣“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來自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所有實踐的升華,它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那樣:“陜北是兩點,一個落腳點,一個出發(fā)點?!敝v述的是在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到達陜北,直至1948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離開延安。在這13年的歲月中,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之下,取得了全面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并且高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旗幟開始了輝煌的解放戰(zhàn)爭,最終打敗國民黨獨裁專制政權。這段歷史在我黨的發(fā)展史上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歷史早已遠去,但卻穿越了黃塵古道,將我黨在延安時期形成的延安精神代代相傳,并用這一精神來指導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
在“綱要”中編(1919-1949)三十年的歷史中總共有四章內容,分別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和“為新中國而奮斗”。其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是中編的重要章節(jié),講述的是面對日本侵略者的侵略,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wèi)了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避免了遭受奴役的厄運。在可歌可泣的反抗斗爭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浴血奮戰(zhàn),精神覺悟和組織覺悟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表現(xiàn)出敢與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并且在抗日戰(zhàn)爭中我黨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延安精神?!把影簿裰傅氖侵泄仓醒腴L征到陜北以后遷入延安的13年時間里,全國各抗日根據(jù)地尤其是陜甘寧邊區(qū)的共產黨人,通過領導人民進行抗日戰(zhàn)爭、反摩擦斗爭、大生產運動和自身整風運動,所形成的帶有體系性的觀念和作風。”
二、“綱要”課第六章第四節(jié)內容最適合延安精神的融入
“綱要”課第六章第四節(jié)“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其中涉及六大方面的知識板塊:“全面抗戰(zhàn)的路線和持久戰(zhàn)的方針”“敵后戰(zhàn)場的開辟與游擊戰(zhàn)爭的發(fā)展”“堅持抗戰(zhàn)、團結、進步的方針”“抗日民主根據(jù)地的建設”“推進大后方的抗日民主運動和進步文化工作”“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其中六大方面知識板塊中又包含十五個細節(jié)性知識點(實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戰(zhàn)的路線;采取持久戰(zhàn)的戰(zhàn)略方針;敵后戰(zhàn)場的開辟和發(fā)展;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地位和作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抗戰(zhàn)、團結、進步,反對妥協(xié)、分裂、倒退;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總方針;三三制的民主政權建設;減租減息、發(fā)展生產;文化建設與干部教育;抗日民主運動的開展;抗戰(zhàn)文化工作的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系統(tǒng)闡明;整風運動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全黨的確立)。這些眾多的細節(jié)性知識點每一個都可以將我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所形成的延安精神進行融入,有利于做到論從史出,以理論看精神,以精神陶冶情操,真正發(fā)揮好“綱要”課的政治導向作用,下面將結合上述細節(jié)知識點展開分析論述。
(一)弘揚延安精神,必須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延安精神的內涵中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1939年2月20日晚上,毛澤東針對陳伯達的文章《孔子的哲學思想》發(fā)表意見時第一次使用了“為人民服務”的概念。在這年的12月21日,在紀念白求恩的文章中,毛澤東表明共產黨員應該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1]。并且把共產黨員是什么人的問題以及應該做什么人的問題作為為人民服務的前提。1944年為了紀念張思德同志,毛澤東在張思德的追悼會上明確指出:我們黨的各項工作“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毛澤東的講演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并且正式定名為《為人民服務》。毛澤東明確指出:“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盵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4]之后,毛澤東所倡導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經過延安整風運動,成為全黨的行動指南和組織原則。在我們“綱要”課第六章的教學中,尤其是要重點講述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內涵,要通過杰出共產主義戰(zhàn)士白求恩和張思德的感人事跡,觸動青年學生的靈魂。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5]青年學生是我們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希望所系,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因此通過學習我黨在延安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歷史,通過對這些思想和品格的感悟和體會,培養(yǎng)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不僅是對于一個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更是對民族復興發(fā)展的負責。
(二)弘揚延安精神,必須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們在高校給予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共產黨在延安13年的艱苦斗爭環(huán)境中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過程中形成和凝練的延安精神,是我們當前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非常好的素材和精神模板。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第六章的講解中,主要講述的是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尤其是在第四節(jié)中涉及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其中關鍵性的知識點有毛澤東的《論持久戰(zhàn)》、“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抗日民主根據(jù)地的建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系統(tǒng)闡明”“整風運動”等。
這些重要知識點的講述很好地將延安精神與歷史知識契合起來,有利于給學生講清楚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從弱轉強,從被動轉為主動,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黨在延安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的信念,堅持社會主義的發(fā)展目標,堅持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結合,為了民族的利益和國家的前途始終高舉抗日的旗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無數(shù)的共產黨員正是由于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遠大的人生目標才能夠在艱苦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不怕犧牲、前仆后繼。正是由于他們對理想信念的崇高操守才最終凝聚了我們民族最廣大的進步力量,因此,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我們都應該學習他們堅定信念、砥礪品行的高尚情操。
(三)弘揚延安精神,必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
七十多年來延安精神一直激勵和引導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習型的政黨,要求我黨在思想理論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必須主動劃清四個界限,不可混淆模糊置之: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私有制和單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等。當前我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體系中,恰恰缺少了對學生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系統(tǒng)學習,這種理論的欠缺反映到教學中直接導致弱化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因此要想讓我們的青年大學生對共產主義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必須在高校掀起一場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熱潮。
三、“延安精神”與“綱要”第六章結合,意義深遠
(一)有利于群眾路線在青年學生思想中的培育
我們黨從誕生至今已經走過97年的歷史,我們黨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和豐碩的理論成果,但是也付出了很大的艱辛和因經驗不足導致的挫折,在不斷吸取教訓和總結經驗的過程中,我們得出這樣一條基本經驗:每一次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都是因為我們走人民群眾的路線,而每一次革命的挫折和失誤都源于我們脫離了人民群眾。應該說離開人民群眾,我們寸步難行?!熬V要”課第六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采取了兩條截然不同的抗戰(zhàn)路線,與國民黨片面抗戰(zhàn)路線不同的是由于中國共產黨采取了依靠人民群眾的抗戰(zhàn)路線,兵民一心,團結抗日,最終在敵后抗日游擊戰(zhàn)場上發(fā)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因此通過第六章講述,讓青年大學生們深刻體會我黨群眾路線的正確性,深刻理解毛澤東提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深刻內涵,尤其要讓他們通過“三三制民主政權”的建設,看到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關于民主政治的嘗試與實踐;通過講述我黨為了克服根據(jù)地面臨的嚴重財政困難,毛澤東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我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更要通過延安當時的文化建設和干部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崇高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培育。
(二)有利于將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深入學生思想
在“綱要”課第六章的講授中,之所以要弘揚和強調延安精神,就在于在今天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思想路線。在我們黨九十多年的歷程中,無數(shù)次證明了堅持實事求是,我們的工作就會一切向好,忽視了具體實際,違背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思想路線,我們的工作就會受阻甚至會遭遇大的挫折和教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地位重要,因為它關系我們對未來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價值觀的引領,因此能否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將我們黨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講透徹,能否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解釋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事關學生對我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解和擁護,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地位特殊而關鍵。
(三)有利于青年學生繼承延安精神并將其延續(xù)發(fā)展
總之,延安精神博大精深,是我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形成的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精神,它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一同構成我黨的優(yōu)秀精神源泉。它們都反映了中華民族不怕險阻、敢于斗爭的優(yōu)秀品格,突顯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敢于團結奮進的價值取向和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道德規(guī)范,毫無疑問,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這些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都將是中華民族存續(xù)的精神來源,是民族發(fā)展的精神紐帶,是民族復興的精神感召。在精神意義上來講,延安精神將永垂民族史冊。
參考文獻:
[1]毛澤東.紀念白求恩[C]//.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3]毛澤東.為人民服務[C]//.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1005.
[4]毛澤東.論聯(lián)合政府[C]//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5]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