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當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已經形成了利用聲音、圖片、生活中的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這些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聽講、閱讀和聲音、圖片體驗,而缺少示范、演示、制作、教授等行為體驗方面的設計。
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在初次學習兩個星期后,閱讀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10%;聆聽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20%;看圖能夠記住30%;看影像,看展覽,看演示,現(xiàn)場觀摩能夠記住50%;參與討論,發(fā)言能夠記住70%;做報告,給別人講,親身體驗,動手做能夠記住90%。行為體驗主要指“外表活動”,如示范、演示、小組討論、實際演練、做中學、馬上應用、教別人。
一、“關注學生體驗”的教學設計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根據(jù)學習金字塔理論,筆者在化學教學中通過扮演、演示、實驗、討論、講授等行為體驗活動,在強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堂學習有效性方面進行了嘗試。
1.角色扮演
初中化學中有些化學過程比較抽象,學生難于理解。對這些知識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閱讀后,設計角色扮演的活動來完成對化學知識的內化。
如《學習物質的量》時,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對于微觀世界很難想象,其中對于物質的量為什么要以摩爾為單位,不用個為單位,物質的量的意義就是描述微粒集合體的多少這部分知識是學生遇到的第一個難點。為此,筆者對照宏觀世界,設計活動如下。讓學生選出兩個學生代表,設計一個生活小品:一位顧客到超市購買一粒大米和一根牙簽所引發(fā)的爭論(表演時間不超過5分鐘)。該活動極大程度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后面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如下:(1)為什么大米不能按個數(shù)來買,牙簽不能按根來買?(2)購買大米和牙簽時一般用什么做單位?(3)大米的袋數(shù)或牙簽的盒數(shù)是用來直接描述個數(shù)的多少還是集合體的多少?從而成功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2.實驗演示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瘜W實驗對于幫助學生理解、鞏固化學知識,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實驗技能,培養(yǎng)實事求是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和科學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平時的教學由于受實驗儀器、藥品、裝置、設計思路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做的演示實驗,學生有時因觀察不到實驗現(xiàn)象,而對實驗結論產生懷疑,使實驗失去應有魅力,影響了學習效果。為此,我們創(chuàng)新實驗思路讓學生參與實驗進行演示操作,同時增強實驗可視化,提升實驗效果。
在學習“酸堿中和反應”時,通常教師向試管里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再滴入幾滴酚酞,試管里呈現(xiàn)紅色,此時再向試管里滴加稀硫酸(或鹽酸),隨著稀硫酸(或鹽酸)的不斷滴入,紅色逐漸消失,以此驗證酸堿之間發(fā)生了中和反應。試管實驗總有它的局限性:容積小、可觀察范圍小,部分學生看不到。此時,如果用一水杯代替試管,在水杯的底部事先涂抹了氫氧化鈉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或鹽酸)和酚酞的混合液,隨著混合液的不斷加入,杯底逐漸變紅,繼續(xù)加入混合液,杯底的紅色逐漸消失又變?yōu)闊o色,如圖2所示。
通過顏色的變化,證明酸堿之間中和反應的發(fā)生,用水杯替代試管進行實驗,拉近了化學實驗與學生的距離,增大了觀察視野,提高了實驗效果。
3.學生實驗
作為教學工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踐證明,傳統(tǒng)的以講授為主的復習課,往往會導致學生對一些重難點知識不能真正理解,從而導致教師要不斷地講解這部分知識,既浪費時間,又達不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為此,筆者通過一定的化學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實驗,將這部分知識點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親自體驗以及交流討論等方式化難為易,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如《物質的檢驗》這一部分內容是初三化學的重點和難點,例如,在講解鹽酸和硫酸的鑒別這一初三重點知識時,起初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去幫助理解硫酸銀的干擾,結果發(fā)現(xiàn)在做演示實驗時大部分學生有較高熱情,但是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在后面檢測時發(fā)現(xiàn)他們很快就會忘記。為此,筆者將這個知識點設計成為學生實驗,具體操作如下:首先提問鑒別鹽酸和硫酸所選試劑?學生回答用氯化鋇溶液或硝酸銀溶液,教師指導學生用實驗驗證,結果實驗中出現(xiàn)硫酸銀干擾的現(xiàn)象,教師答疑。這樣的提出問題—實驗驗證—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答疑的方式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激情,由于自身的體驗對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檢驗混合溶液時,氫氧化銀、碳酸銅和碳酸鐵這三種物質在初三化學中不做要求,但是在混合溶液的檢驗時往往對檢驗造成較大的干擾,為此,筆者將這三種物質的干擾也通過一定的化學情境設計成學生實驗,同樣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4.模型(圖表)制作
在對化學知識的學習中,特別是鍛煉學生的解釋、分析和綜合能力方面,教師可以嘗試創(chuàng)設各種圖表和化學模型制作等行為體驗活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圖表的制作包括概念圖的繪制、填寫、修改;實驗流程圖的繪制;不同化學概念的對比表格繪制。對某些重要的化學分子結構和反應過程,通過模型制作可以把化學微觀現(xiàn)象宏觀化,也能夠加深初中生對化學知識的體驗和理解。
在講解《化學變化的微觀實質》這部分知識時,因為微觀粒子對于學生來說過于抽象,所以很大一部分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內容難以理解。為此,筆者設計活動如下,教師給學生提供黑白兩種顏色的超輕黏土和牙簽,將全班同學分組,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并展示電解水的微觀過程。具體過程如下:(1)請學生寫出電解水的化學方程式;(2)請學生用黑色黏土制作氧原子,用白色黏土制作氫原子(教師提示:氧原子體積較大);(3)以小組為單位,通過交流討論的方式確定方案,最后在自己的展示板上展示水電解的微觀過程。學生對這個活動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并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教師為了加深鞏固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繼續(xù)設計問題如下:(1)本過程中,各微粒是否發(fā)生變化,如果發(fā)生變化,是如何改變的?(2)化學變化的微觀實質?(3)請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展示水變成水蒸氣的微觀過程。因為上面模型設計的成功,后面這三個問題的解決變得非常順利,通過模型制作,學生親自參與,成功地化抽象為具體,突破了這節(jié)課的難點。
5.參與講授
在復習階段評講習題時,進行角色互換,讓學生扮演老師的角色,讓學生來做老師,讓已經掌握解題方法和技巧的學生把他的解題思路講解給其他學生聽,解答同學的疑惑,甚至讓學生自己來舉一反三,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如利用金屬的活動性判斷混合物置換反應的先后順序在初三化學中是一個教學難點,筆者的講解步驟如下:(1)判斷金屬活動順序;(2)根據(jù)化學反應的先后寫出化學方程式;(3)初步判斷反應后濾渣、濾液中一定存在的物質;(4)根據(jù)具體題目判斷。用這種方法講解的結果是有一部分同學可以準確地做出判斷,而還有一部分同學遇到這類題目還是一直出錯。為此,筆者通過小組討論、小組競賽的方式請每組選出一名代表出來講解,最后由全班選出講解得最好的一組。結果其中一組的同學提出可以先預測出濾渣的成分:本題目中出現(xiàn)的所有金屬的單質;濾液的成分:本題目中出現(xiàn)的所有金屬對應的鹽。然后再根據(jù)具體題目要求逐一排查。這個方法被班級大部分同學接受,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
二、“關注學生體驗”的教學思考
1.關注學生體驗不等于體驗式教學
體驗,即親身經歷,是指通過親身實踐所獲得的經驗。這兒的體驗是對化學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的活動化設計,是學生在接受了相關化學知識經驗的前提下的活動體驗,如學生的講解、演示、操作、扮演等活動。并不是體驗式教學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實踐表明,增加學生體驗,豐富初中化學的組織形式,能夠彌補當前初中課堂偏重記憶的弊端,促進學生課堂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梢?,關注學生體驗不等于體驗式教學,每一種學習方法都有其特有的作用,教師要做的是在化學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經歷”與體驗多種“學習方式”提高其學習效率。
2.對重點、難點知識要設計多種體驗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不僅要經歷“閱讀”“聽講”的過程,更要經歷“外表活動”如演示、實驗、制作、調查、扮演等。對化學中的重點、難點在“動中學”“做中學”中轉化為長時記憶,并鍛煉工作記憶提取、加工化學信息的能力。多樣的體驗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形象記憶、抽象記憶、情緒記憶和動作記憶,對所學知識進行識記、保持和重現(xiàn)。
總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增加學生的行為體驗,有助于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為寓教于樂開辟了新思路。今后,筆者將繼續(xù)完善行為體驗案例的設計,注重細節(jié),總結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邊策.初中化學教師對體驗式教學的認識和實施情況的調查分析[D].沈陽師范大學,2012.
[2]保羅.為什么少教不教不管用[J].開發(fā)教育研究,2015(4).
作者簡介:李春霞(1980—),女,漢族,山東菏澤人,本科,職稱:中學初級,研究方向:課堂教學,單位:上海市明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