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民,李秀娟,徐思羽,劉效栓,李 莉,王 炯,顧萬紅
甘肅省中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血塞通注射液是用從五加科人參屬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莖中提取的三七總皂苷制成的滅菌水溶液,主要成分為人參皂苷 Rb1、Rg1、Rd、Re 及三七皂苷 R1等,具有活血祛瘀、通脈活絡之功效。臨床主要用于瘀血阻絡之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腦栓塞、視網(wǎng)膜中央靜脈阻塞[1]。隨著血塞通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其不良反應也屢見報道,在2015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年度報告中血塞通注射液位于中藥注射劑報告數(shù)量的第3位,報告指出合并用藥可能會加大中藥注射劑的安全風險[2]附錄44,68-73。筆者選用臨床常用抗菌藥物與其配伍以考察溶液變化,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儀器 ZWF-J6型激光注射液微粒分析儀(天津市天河醫(yī)療儀器研制中心);PHS-3C型酸度計(杭州奧利龍儀器有限公司);標準比色液及納氏比色管。
1.2 藥品 5%葡萄糖注射液(5%GS,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批號:9C80C)、0.9%氯化鈉注射液(0.9%NS,四川科倫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N120417061)、血塞通注射液(云南植物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20110909)、注射用頭孢唑林鈉(哈藥集團制藥總廠,批號:B120433414)、注射用頭孢曲松鈉(臺灣泛生制藥廠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206029)、注射用頭孢他啶(海南海靈化學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206154)、注射用頭孢西丁鈉(深圳致君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29120601)、氨曲南(海南新中正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20301)。
2.1 溶液配制 根據(jù)《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10年版)和藥品說明書及臨床使用習慣,以5%GS、0.9%NS為溶媒分別配制陰性對照液(血塞通注射液和5種抗菌藥物1次臨床常用劑量分別加入到2種溶媒中制得)和實驗溶液(血塞通注射液分別加入到5種抗菌藥物溶液中制得)。
2.2 測定方法 按照《中國藥典》pH值測定法、溶液顏色檢查法、澄清度檢查法、不溶性微粒檢查法中的光阻法[2]176,181,183,207,831,以 5%GS、NS 為空白液,采用酸度計、納氏比色管、激光注射液微粒分析儀等,對空白液、陰性對照液、實驗溶液分別靜置 0、1、2、3、4 小時后依法測定。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空白液(A0:5%GS、B0:0.9%NS)、陰性對照液(A1:5%GS+ 血塞通、A2:5%GS+ 頭孢唑林鈉、A4:5%GS+ 頭孢曲松鈉、A6:5%GS+ 頭孢他啶、A8:5%GS+頭孢西丁鈉、A10:5%GS+ 氨曲南、B1:0.9%NS+ 血塞通、B2:0.9%NS+ 頭孢唑林鈉、B4:0.9%NS+ 頭孢曲松鈉、B6:0.9%NS+ 頭孢他啶、B8:0.9%NS+ 頭孢西丁鈉、B10:0.9%NS+ 氨曲南)、實驗溶液(A3:5%GS+頭孢唑林鈉+血塞通、A5:5%GS+頭孢曲松鈉+血塞通、A7:5%GS+ 頭孢他啶 + 血塞通、A9:5%GS+ 頭孢西丁鈉+血塞通、A11:5%GS+氨曲南+血塞通、B3:0.9%NS+頭孢唑林鈉 +血塞通、B5:0.9%NS+頭孢曲松鈉+血塞通、B7:0.9%NS+頭孢他啶+血塞通、B9:0.9%NS+ 頭孢西丁鈉 + 血塞通、B11:0.9%NS+ 氨曲南 + 血塞通)分別靜置 0、1、2、3、4 小時后測定的溶液顏色、澄清度均無明顯變化,符合《中國藥典》相關要求[2]831;pH值、不溶性微粒變化見表1—2。
表1 以5%葡萄糖注射液為溶媒的pH值、不溶性微粒測定
表2 以0.9%氯化鈉注射液為溶媒的pH值、不溶性微粒測定
實驗結果顯示,以5%GS為溶媒,注射用頭孢他啶、注射用頭孢西丁鈉與血塞通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數(shù)目變化較大;以0.9%NS為溶媒,注射用頭孢他啶與血塞通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變化較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5%GS為溶媒,注射用頭孢他啶與血塞通注射液配伍后pH值變化幅度最大,為0.35;以0.9%NS為溶媒,注射用頭孢西丁鈉與血塞通注射液配伍后pH值變化幅度最大,為0.31。通過以上實驗,說明注射用頭孢他啶與血塞通注射液配伍,無論以5%GS還是0.9%NS為溶媒與配伍前比較均不穩(wěn)定;而以0.9%NS為溶媒,注射用頭孢西丁鈉與血塞通注射液配伍后穩(wěn)定性較差。
中藥注射液(TCMI)是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發(fā)展的產(chǎn)物,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無消化道吸收過程等優(yōu)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尤其是血塞通等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在治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骨折、頸椎病等多種疾病中均得以應用。在臨床上,TCMI常與抗菌藥物等多種藥物同時使用,由于其成分復雜,若配伍不當,常會致溶液產(chǎn)生不溶性微粒、同時pH值、澄明度、顏色等理化性質也會發(fā)生改變,進而影響療效,甚至產(chǎn)生靜脈炎、靜脈栓塞、過敏和熱原樣反應等不良反應[3-6]。
雖然本實驗研究結果顯示頭孢唑林鈉、頭孢曲松鈉、氨曲南等抗菌藥物在5%GS和0.9%NS中與血塞通注射液配伍后放置4小時以內溶液顏色、澄明度、pH值、不溶性微粒均相對穩(wěn)定。但是畢竟體內外環(huán)境存在較大差異,且中藥注射劑多為復方成分,藥物進入人體后發(fā)生還原、氧化、縮合、水解等反應,其吸收、分布、生物轉化、排泄等過程受年齡、性別、遺傳、精神、病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以及體內代謝酶和免疫系統(tǒng)等存在的個體差異,使得抗菌藥物和中藥注射液合用時在人體內存在諸多不可預知的結果[5-6]。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于2010年6月發(fā)布的《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也對臨床使用中藥注射劑做出了相應規(guī)定,要求臨床同時使用2種或2種以上中藥注射劑時,嚴禁混合配伍,應分開使用。臨床中、西藥注射劑聯(lián)用時應謹慎考慮2種藥物的使用間隔時間以及藥物相互作用。給藥時盡可能選擇不同的給藥途徑(如穴位注射、靜脈注射),如必須同一途徑用藥時,應將中、西藥分開應用。使用同一輸液器靜脈給藥時應在2組輸液間充分進行沖管,盡可能的避免藥物相互作用的發(fā)生。在臨床使用中藥注射劑時,還應依據(jù)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批準的藥品適應癥、用法用量選擇用藥,減少超說明書用藥。通過以上措施,盡量減少藥物相互作用和不良事件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