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冬
摘 要:《喜福會》是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作品,描寫了四個美國華裔家庭中母女兩代人之間的心理隔閡、感情沖突以及調(diào)和的心路歷程。本文擬就從跨文化交際角度解讀該作品,探究母女關(guān)系背后的中美文化因素,對母女形象的文化的深刻刻畫是該小說成功的關(guān)鍵。
關(guān)鍵詞:跨文化;民族中心主義;定型觀念;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1--02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
《喜福會》由四大部分組成。其中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由四位母親分別講述的故事組成。第二、三部分,由女兒們講述的故事組成。
在第一部分中,四位母親分別講述了自己在中國的前半生成長及生活經(jīng)歷。她們都有過不幸的婚姻。她們眼看著女兒們完全接受美國文化,包括它的民族主義傾向,歧視中國文化,看不起自己的母親,她們卻無可奈何。
在小說的第二、三部分中,女兒們講述了自己在美國的成長經(jīng)歷,并截取了幾個生活片段展示了她們與母親的矛盾沖突。她們在美國出生長大,“事實上,除了她的頭發(fā)和皮膚是中國式的外,她的內(nèi)部,全是美國制造?!迸畠簜儗γ绹幕绕涫且园兹宋幕癁橹髁鞯奈幕耆J同,以自己的華人背景為恥,在她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有意識地拋棄了她們的中國文化傳承,拒絕學漢語。她們雖然與母親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吃著母親做的中國食物長大,卻鄙夷華人飲食文化,嘲笑母親穿的旗袍“古里古怪”??傊?,任何與華人有關(guān)的事物,她們都躲之不及。對自己的母親的許多做法,她們無法理解甚至深惡痛絕。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際的失敗是母女間沖突的根源??缥幕浑H學的鼻祖愛德華·霍爾在其著作《無聲的語言》中寫道:“宇宙萬物不會輕易吐露它的奧秘,文化也不例外。文化就是交流。人們相處中遇到的麻煩大都可以歸因于交流中的種種扭曲現(xiàn)象?!?/p>
二、民族中心主義是造成跨文化交際失敗的主要障礙之一
美國跨文化交際領(lǐng)域的專家米爾頓·J·貝內(nèi)特在他的著作《跨文化交流的建構(gòu)與實踐》一書中,給跨文化交際下了最簡單的定義——“不同文化成員之間的交流。”《喜福會》中的母女分別代表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她們之間的交流是跨文化交流,而她們之間的矛盾沖突是跨文化交際障礙引起的?!拔幕拿褡逯行闹髁x認為自己的文化才是最真實的,因而最人性化,最正確?!?/p>
1906年文化人類學家薩姆納(W. G. Sumner)提出了“‘Ethnocentrism”觀念,即人類團體普遍存在 “我族中心主義”。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女兒們認同的是美國主流文化,接受了以白人為中心的民族中心主義文化,認為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包括中國文化是落后、野蠻的文化,是需要擯棄的。因此,她們要極力撇清與母親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關(guān)系。在《喜福會》中第二、三部分有大量的這方面的描寫。
作為第一代移民,母親們秉承著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極力適應美國生活,曾經(jīng)的苦難和在美國被主流社會歧視的經(jīng)歷,讓她們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女兒身上。在家庭教育中,她們采用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相信嚴厲的管教方式,吝惜對女兒的表揚,主張順從、聽話。她們有良好的愿望,以為自己處處是為女兒的利益著想,為此她們不惜犧牲自己,全力以赴為培養(yǎng)女兒創(chuàng)造條件,但是她們換來的是女兒的反抗。在西方民主觀念熏陶下成長的女兒,注重個人權(quán)力與自由。在她們看來,母親的做法,是對自己自由意志的干涉,是不尊重她們的表現(xiàn),因此她們以不遵守母親對自己安排,來反抗母親的意志,使母女之間的裂痕日益加深。由此看來,中美教育方式上的差異是母女間產(chǎn)生誤解的根源。
三、定型觀念、偏見與歸因錯誤是造成母女跨文化交際障礙的第二個原因
“定型觀念(stereotype)是指一個團體成員對另一個團體成員的簡單化的看法。定型觀念代表了一種過于簡單的意見,一種具有影響力的態(tài)度和一種不加鑒別的判斷。定型觀念中,不符合事實的部分就可以說是‘偏見。‘歧視是偏見的行為傾向,對一個群體、文化、民族、種族的消極性偏見的行為傾向就是群體歧視、文化歧視、民族歧視和種族歧視。定型觀念和偏見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薄断哺分?,女兒們認同美國文化,擁有美國人的自我優(yōu)越感,認為“美國科技領(lǐng)先于他國,移居美國的人應該放棄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并盡快融入美國社會,亞洲人的許多作風相當落后,英語應該成為世界語,許多亞洲人不重視生命的價值,少數(shù)人需要服從多數(shù)人的價值觀與風俗習慣。” 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定型化思維是丑化中國,認為中國人神秘莫測。比如《喜福會》中薇弗萊與母親有如下一段對話:
而薇弗萊與她的美國丈夫的婚姻以失敗告終,與她的美國男友的關(guān)系也面臨破裂,她將自己婚姻的不幸歸咎于母親的從中作梗,她認為母親“會如何數(shù)落他,評價他,讓他難堪,受盡折磨?!?但她心里清楚,母親會讓她看到一些他“看不見的真相,會隨著她的話語飛入我的眼睛,改變我的視覺,將里奇從我心目中的出類拔萃形象,變得平庸俗氣,令人不快。”
母女間文化的差異使得她們思維方式不同,從而影響她們判斷與直覺,造成對同一件事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釋。這導致了簡單而錯誤的歸因:“我對他錯,我比他好?!?/p>
如薇弗萊對自己母親的負面看法,認為母親對她的未婚夫看法是母親在對她使手段,認為母親是蓄意破壞里奇在她心目中完美的形象。
四、小結(jié)
只有進行換位思考,肯定中美文化差異的存在,并且采取對不同文化包容的態(tài)度,才能逾越跨文化交際的障礙,達到文化融合、互取所長的目的,增加跨文化之間的理解,在平等交流基礎(chǔ)上,實現(xiàn)中美文化的共贏?!芭c個體間的交流相似,當一個人被他人‘排擠和‘打擊時,他會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不同的習俗和制度文化,往往在相互爭斗和競爭中,甚至在相互仇視和警戒中,反而更深刻地相互認知和溝通?!?/p>
《喜福會》中的女兒們盡管自認為是美國人,認同美國主流文化,但他們在美國的生存現(xiàn)實并不一帆風順,她們躋身美國主流社會所做的種種努力,都因為她們的黃皮膚而受挫。她們選擇白人做自己的丈夫,但她們的婚姻因種種原因以失敗告終。她們被自己認同的美國主流文化排擠的事實,促使她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文化身份,她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中國文化背景。當她們遭受挫折,身心疲憊時,是她們的中國母親的理解、支持、寬容給了她們力量,使她們找到迷失了的自我,并認識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才是她們立足于美這說明,盡管女兒們不愿承認,甚至唾棄自己的中國文化出身,母親對她們的影響卻是深遠的,母女之間是關(guān)心彼此的。隨著她們的成長,她們在反思自我的身份同時,也逐漸理解了自己的母親,實現(xiàn)了母女間真誠的交流,消融了因文化差異而形成的心理隔閡,是中西文化從沖突到融合的過程的形象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潘一禾,超越文化差異: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與探討[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李貴蒼,文化的重量:解讀當代華裔美國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譚恩美,喜福會[M].程乃珊、賀培華、嚴映薇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4]愛德華·霍爾, 無聲的語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米爾頓·J·貝內(nèi)特,跨文化交流的構(gòu)建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6]Bennett, J., & Bennett,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global and domestic diversity., In D. Landis, 2004.
[7]珍妮特·M·貝內(nèi)特,米爾頓·J·貝內(nèi)特,跨文化培訓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