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靖康之變后,宋徽宗、欽宗父子被金人北擄,宋高宗繼位,并南逃建立南宋政權(quán)。在這段動蕩時期內(nèi),許多詩人以詩紀(jì)念這次巨變,或哀嘆身世,或感時傷懷,或懷念從前。劉子翚《汴京紀(jì)事》用二十首詩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靖康之變下的“汴京”,其中第二十首描寫的是“汴都角妓”李師師。本文通過賞析《汴京紀(jì)事·其二十》,揭示作者隱藏在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
關(guān)鍵詞:汴京;李師師;身世;時代
作者簡介:苑萬軍,安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學(xué)科教學(xué)(語文)。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1-0-02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
縷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dāng)時動帝王。
劉子翚的《汴京紀(jì)事》共二十首,在南宋時廣為傳誦,《宣和遺事》上亦有記載。本詩是這組詩的最后一首,主要寫李師師在靖康之變后流落湖湘的遭遇。關(guān)于李師師的故事,宋人多有記載。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八云:“靖康中,李生(李師師)與同輦趙元奴及筑毬吹笛袁陶武震輩,列籍其家。李生流落來浙中,士大夫猶邀之以聽其歌,然憔悴無復(fù)向來之態(tài)矣?!倍蟮膭⒖饲f在《后村集》卷一百七十四道出此詩本事:“汴都角妓郜六、李師師,多見前輩雜記。郜即蔡奴也,元豐中,命待詔雀白圖其貌,入禁中。師師著名宣和,入至掖廷頃見。鄭左司子敬云:‘汪端明家有《李師師傳》,欲借抄不果。劉屏山詩云:‘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衣檀極無顏色,一曲當(dāng)年動帝王。亦前人感慨杜秋娘梨園子弟之類?!?/p>
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李師師早年在汴京名噪一時,而至晚年,因金兵南下,流落湖湘,悲慘地過完了下半生。劉子翚透過寫李師師而流露出對汴京曾經(jīng)繁華的感傷之情,是很強烈的。在他的這首詩中,李師師不僅僅是一位“汴京角妓”,而是此地繁華的一個縮影。李師師的“垂老”,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汴京的失陷和國勢的衰頹。無枝可棲的李師師,正是繁華沒落的見證人。
本詩“輦轂”二句開門見山,直抒胸臆——“傷”。“傷”有追思之意,更有痛心之感。程千帆在《讀宋詩隨筆》中解釋“輦轂”說:“輦是皇帝乘的用人力拉動的車,轂是車輪的中心,代稱車輪。古人稱京城為輦轂下,意即皇帝行動的地方,簡稱輦轂或輦下。這里指汴京?!眲⒆恿毷欠裨阢昃┚幼∵^不得而知,但是從《汴京紀(jì)事》中的其它詩作來看,他應(yīng)該很熟悉汴京的繁華。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自序》中說:“正當(dāng)輦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xí)鼓舞;班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jié)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舉目則青樓書閣?!彼纬蚤_國以來,歷代皇帝勵精圖治,才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繁華的局面,而恰恰又是這種腐化式繁華背后隱藏的危機,讓這個看似強大的帝國實則不堪一擊。正如小說《紅樓夢》里冷子興演說寧國府那般:“生齒日繁,事務(wù)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榮者盡多,運籌謀劃者無一,其日用排場費用,又不能將就省儉,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nèi)囊卻也盡上來了?!眲⒆恿氝@首詩表面在寫李師師,實際卻也牽涉到一位和李師師有關(guān)的重要人物——宋徽宗。提起這位皇帝,我們一般只能想到他的工筆畫和瘦金體。其實除此之外,他還廣收古物和書畫,擴充翰林圖畫院,并使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對繪畫藝術(shù)有很大的推動和倡導(dǎo)作用。另外,宋徽宗吹彈、聲歌、詞賦無不精擅,平生著作極多,只是后世散佚無存罷了。如果不是宋徽宗及其身后的達官貴人們追求聲色犬馬,也就不會有李師師憑借精湛的曲藝而名噪一時;如果不是以李師師為代表的藝人們的存在,汴京的繁華勢必會失色三分。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以宋徽宗為代表的官僚士子們和以李師師為代表的藝人們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盛世,卻也充當(dāng)了導(dǎo)致“靖康恥”的蟻蠹。宋傳奇《李師師外傳》說:“徽宗帝繼位,好事奢華,而蔡京、章惇、王黼之徒,遂假紹述為名,勸帝復(fù)行青苗諸法。長安中粉飾為饒樂氣象。”此雖是小說家言,但亦不難看出:君王和王公大臣們在主和的一片“太平”下,及時行樂。爾后徽宗欽宗父子被金人北擄——其間不過短短幾年的時間。而繼位的宋高宗無暇顧及汴京,便一直南逃。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人渡江南下,高宗由臨安、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一直浮海逃到溫州。這一次次驚心動魄的逃難,這些帝王們在繁華的汴京生活下怕是萬萬沒有想到吧。
靖康之變后,汴京被金人占據(jù),當(dāng)年繁華的景象是值得“傷”的;李師師名噪一時,竟在晚年漂泊湖湘,郁郁終老,這亦是繁華沒落之后應(yīng)該“傷”的事。也正是因為宋徽宗們和李師師們創(chuàng)造的繁華汴京的曾經(jīng)存在,在靖康之變的大動亂后,這個活在南渡之人記憶中的“輦轂”更讓人唏噓不已。金人南下,李師師逃難到湖湘地區(qū),垂垂老矣;而劉子翚由李師師的南渡,想到曾經(jīng)在“輦轂”安居樂業(yè)的百姓因為金人入侵而南渡,自然有一種作為流亡者“風(fēng)景不殊”的自我悲憫。這種哀嘆,代入到師師身上,在本詩中呈現(xiàn)出一種特殊的痛楚,而這種痛楚和李師師自身的感受應(yīng)該有同有異。李師師其人,既是創(chuàng)造汴京盛景的參與者,又是汴京盛世的見證者,甚至可以看作大宋盛世的標(biāo)志。作者將李師師寫入詩中,既能夠?qū)懗霎?dāng)年汴京的繁華場面,又能夠?qū)懗隼顜煄煹穆淦菬o依和現(xiàn)在宋王朝的“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文天祥《過南安軍》)。
最后兩句所表現(xiàn)出的今昔對比,應(yīng)是本詩的點睛之筆。第三句重在描述李師師的現(xiàn)狀——“縷衣檀板無顏色”?!翱|衣”就是金縷衣,是李師師跳舞時所穿的衣服;“檀板”是檀木拍板,是李師師唱歌時用來打節(jié)拍的樂器?!翱|衣”仍在,“檀板”依然,它們都沒有變。只是如今在給落難的士大夫們演唱當(dāng)年曲目的她,已然垂老,沒了往日的風(fēng)采。李師師隨著向南逃難的人群來到湖湘之地,再不復(fù)往日的輝煌,她本已衰老,而南渡的苦難更加速了她的衰老。最后一句“一曲當(dāng)時動帝王”宛如絕唱,不僅是對李師師曾經(jīng)輝煌的見證,也是對過去繁華汴京的追憶。作者在描述完李師師的昨天和今日后,也替李師師說出了“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般的無奈之言。曾經(jīng)繁華過的“輦轂”,李師師那“動帝王”的一曲,還有人記得嗎?一個由“名著一時”到“憔悴無復(fù)向來之態(tài)”的李師師,正是大宋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縮影啊。
作者上半句還沉浸在李師師因為垂老和四處奔波而“無顏色”的傷感之中,心情已經(jīng)跌入低谷,后半句卻又突然高昂起來,提起了李師師曾經(jīng)“動帝王”的輝煌。這種詩歌感情上的突然高昂并非為了引導(dǎo)讀者們用一種輕松的心情回憶起當(dāng)年的李師師,而意在給大家?guī)砀林氐膫础藭r的“動帝王”與此時的“無顏色”,曲子還是那首曲子,但那個時代,那個年輕的李師師和那個繁華的汴京,卻都一去不返了呀!
我們熟悉,唐宋詩詞中常見的“歌者”形象,大多被作者寄寓弦外之音:或感發(fā)凄涼身世,或悲慨時代沒落……種種不一而足。劉詩以“李師師”這種小人物在某個歷史事件前后的生活變化作為描寫對象,來反映整個時代的嬗蛻,很難說不是一種大手筆的寫作方式,也很難說作者沒有深入觀察和細(xì)致體會過這次關(guān)系宋王朝生死存亡的巨變。李師師以自己的才華豐富了當(dāng)年汴京的繁華,也更以自己流落湖湘的遭遇見證著國勢的衰落,而作者作為這一事件的記錄者,其心情可想而知。劉子翚當(dāng)時是否親見李師師尚無可征,從《汴京紀(jì)事》其他詩推斷,本詩應(yīng)是作者為李師師“代言”的想象之作,但劉子翚是靖康之變的親歷者,他的心情應(yīng)亦如師師,既嘆息身世,亦感時傷懷。他知道,“垂老過湖湘”正是南渡百姓經(jīng)歷這場動亂的結(jié)果,也是流亡朝廷偏安江南生活的開始。這位曾經(jīng)盛世的歌者,年輕時固然美麗,但如今漂泊湖湘,又遇河山抱恙,自然只能將“垂老”的憂傷放在心里,一個人默默承受??伞按估稀钡暮沃故撬约?,那些達官貴人們曾經(jīng)的安樂處——“輦轂”——已成“可傷”之地,且也行將破碎了……
李師師的歌喉,不僅僅是她自己的,也屬于整個大宋;她的悲慨,自然不會只埋在她心里。這種“何枝可依”的無奈與沉慟,是整個有宋一代盛衰之際散發(fā)出的悲哀。
參考文獻:
[1]錢鐘書.《宋詞選注》[M].第3版.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8月.
[2]程千帆.《讀宋詩隨筆》[M].第1版.陜西: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