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宿遷市實驗小學(223800)
數(shù)學課堂中的閱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是指學生個體憑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生活積累,調(diào)動潛在的思維靈性,通過閱讀教材構建意義的過程。低段學生年齡較小、識字量少、知識經(jīng)驗少,不能夠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教師是否就要等學生到了中高段再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習慣,讓學生能夠邊讀邊想,邊想邊讀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么,如何讓低段學生學會閱讀教材,主動獲取有效信息,進而發(fā)展思維,學會主動思考呢?對此,筆者進行了一些嘗試。
低段教材多采用貼近兒童生活的卡通人物、水果、動物等圖片,有的圖片還帶有一定的情境。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讀圖來審題,以此訓練學生的數(shù)學閱讀能力,鍛煉其直觀思維。
例如,教學蘇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時,教師出示教材中的圖片(如圖1),并提問:“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教師先示范讀問話:“誰的鉛筆長?哪支鉛筆最長?”再邊指問話邊讓學生齊讀,啟發(fā)學生體會兩句問話的區(qū)別。然后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支鉛筆比較并思考:“誰的鉛筆長?”添上一支鉛筆后再次比較:“哪支鉛筆最長?”學生不僅學會了比較長短的方法,還在情境中體會到什么時候用“誰的長”,什么時候用“哪支最長”來提問更恰當,同時直接感知圖片中蘊含的意思,體會語言的準確性。
圖1
直觀思維是指憑借直接感知,不經(jīng)過逐步分析,而迅速對結果做出合理猜測的思維活動。對于低段學生,教師可以借助故事情境或肢體動作來訓練學生的直觀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對數(shù)學知識的初步感知。比如,在學生剛開始接觸用加減法解決問題時,對于“一共”“借走”“還有”“原來”等關鍵詞的理解,教師就可以用手勢表示其含義:左右兩只手合起來,表示“一共”;兩只手放在一起,一只手不動,另一只手“劃走”,表示“借走”,等等。如此,學生就能有效借助感知與動作來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積累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抓住問題的實質來尋求答案。
圖文結合,可以看圖思文、讀文想圖,讓閱讀富有情趣。將教材中的圖片和與之相配的文字結合起來,圖文合一,學生可以更形象地感悟其蘊含的知識點。
例如,教學“湊十法”時,教師出示習題“9+6=”和圖2,并提問:“你知道小猴是怎么想的嗎?”圖2中的小猴正笑瞇瞇地搬積木,一下子就把學生的目光吸引住了。待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圖中文字“再放1塊,就是10塊?!?,圖文相襯,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了如何用“湊十法”解答習題“9+6=”,并清楚地看到如何拆分6,才能把9湊成10,促進學生將感知形象記憶在頭腦中,對“湊十法”形成深刻印象。
圖2
讀文看圖,可以幫助學生審題,更形象直觀地理解題意,并運用直觀形象和已有的表象解決問題,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又如,教學“媽媽買了9個梨和16個蘋果,梨再買幾個就和蘋果同樣多?”時,很多學生知道答案是“再買7個梨”,但寫算式極時易寫成“9+7=16”,這是因為學生是從加法的角度思考——9再加幾等于16。如果在7上做記號或加括號來強調(diào)學生的思維結果,這在實際教學中并不好操作。其實,學生是善于形象思維的,教師應抓住這道題的實質——蘋果比梨多多少個,引導學生畫圖:9個梨一排,16個蘋果一排。學生根據(jù)自己畫的圖,就會清晰地聯(lián)想到,原來求“梨再買幾個就和蘋果同樣多”,其實是求“蘋果比梨多幾個”或“梨比蘋果少幾個”。
再如,教學“小朋友們排隊做操,從前往后數(shù),明明排第3;從后往前數(shù),明明排第7。這一隊一共有幾個小朋友?”之類的習題時,如果讓學生讀文畫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學生可以畫簡單的小人圖,也可以用點或豎線代替小朋友。簡單的數(shù)形結合、圖文結合,讓學生不僅獲得了“學習有趣”的情感體驗,而且因其形象、有趣而銘記于心,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的思維是從具體到抽象,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低段是學生邏輯思維發(fā)展的萌芽期,因此,教師要在低段時就教會學生仔細閱讀、詳細鉆研,使之學會借助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研讀,領會題目的內(nèi)涵,從而輕松地理解問題,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低段教材中編排的“解決問題”是根據(jù)學生的日常生活演變的用加法或減法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會有一些小“發(fā)現(xiàn)”:求“還?!睍r就用減法,求“一共”時就用加法。這些關于運算的“發(fā)現(xiàn)”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教師稍不注意,學生就會形成思維定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題目的呈現(xiàn)方式,讓學生在審題時學會邊讀邊想。
例如,教學“小明看一本故事書,看了35頁,還有20頁沒看,這本故事書有多少頁?”時,教師故意將問題中的“一共”隱去,讓學生自己讀題,思考題目所表達的意思,引導學生分析:求“這本故事書有多少頁”就要把看了的和沒看的頁數(shù)合起來,沒有“一共”這個詞也要用加法解決。這樣改變,讓學生無模式、無類型可套,從而體會在解決問題時邊讀題邊思考的重要性。
數(shù)學語言是嚴謹?shù)模莶坏冒朦c含糊,它不是自然語言文字的簡單拼湊或組合,而是表達數(shù)學概念、判斷、推理、定理的邏輯思維語言,具有準確、嚴密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用語不僅應具備這些特點,還要注意讓學生對數(shù)學語言進行研讀,讓他們的理解合乎邏輯,準確無誤。
發(fā)散思維是從一個目標出發(fā),沿著不同途徑尋求各種答案的思維,帶有創(chuàng)造的成分,具有創(chuàng)新的特點。一般情況下,題目的表述方式有順向、逆向、正敘、倒敘等,低段學生由于生活經(jīng)驗的限制,對正敘的題目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題目的表述方式,讓學生能自如地變換表述方式。
例如,教學“認識百以內(nèi)的數(shù)的組成”時,學生經(jīng)常見到的題目是形如“十位是8,個位是3的數(shù)是( )”,而一旦遇到“個位是3,十位是8的數(shù)是( )”,學生就極易錯填成“38”。對此,教師可以把這兩種不同表述方式的題目放在一起,讓學生逐字閱讀、理解,弄清解題的關鍵——看數(shù)位而不是只看數(shù)字出現(xiàn)的順序。
數(shù)學教育家斯托亞爾曾說:“數(shù)學教學也就是數(shù)學語言的教學?!闭Z言的學習離不開閱讀,數(shù)學的學習也不能離開閱讀。千萬不能認為閱讀只是語文教師的事,我們的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上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地講解的同時,別忘記讓學生說說他們的理解;在注重邏輯嚴密的同時,也別忘記學生對數(shù)學語言的理解,讓學生“不僅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重要的是變得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