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德育為先。2018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并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做出了頂層設計??梢哉f,這一改革創(chuàng)新之舉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改進我國中小學德育現(xiàn)狀提供了契機。步入新時代,中小學德育遇到了德育理念、任務、手段等多方面急需解決的新問題;而以往存在的德育難題也不容忽視,如知行脫節(jié)、評價科學性缺失等。新老問題交錯疊加,中小學德育呈現(xiàn)出越來越復雜的局面。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全國著名德育專家、華中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杜時忠教授,希望能給廣大中小學德育工作者在新時期做好育人工作帶來有益啟示。
記者:“德育”,顧名思義是“道德教育”的簡稱,包括社會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多個方面。就學校德育而言,您認為它是一種怎樣的教育?
杜時忠:復雜性是我國學校德育的一個基本特性,我們對它的解釋包括了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與法治教育五個方面。雖然這是我國學校德育的一個現(xiàn)實寫照,但是依據(jù)漢語的本義,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簡稱。從語言的純潔性上來講,不能說德育是上述五育的簡稱。我沒有反對中小學開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思,甚至承認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在當前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下都有必要加強。然而,開展這幾方面的教育是一回事,要不要把它們統(tǒng)稱為德育又是一回事。對此,教育學界有不同意見。
究竟該怎么來理解“德育”?我認為,理解德育至少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第一,德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人。學校德育是為了學生考出更高的分數(shù),學校有更高的升學率,還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中小學過去強調“雙基”(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新課程改革后強調“三維目標”,最近幾年又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應該說,我們對學校教育目標與任務的認識在發(fā)展、深化。學校德育固然要注重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但是遠遠不止于此,還要有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對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直言之,學校德育以知識為基礎,高于知識技能,高于考試升學,其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生命自覺,提升學生人生境界,促使學生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成熟、不斷地認識自己、超越自己和完善自己。當然,這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甚至是比較艱難的過程。
第二,生活教育是德育實施的重要方式。盡管以分科教學為特征的德育課程是落實國家德育意志的重要保證,但是這種方式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是遠遠不夠的。就學生而言,最好的德育是生活教育!這既不是否定學科德育的價值,也不是讓德育變成簡單的生活再現(xiàn)。而是強調學校德育應該關注學生在生活中、在成長中所發(fā)生的重大生活事件,特別是他們碰到的一些生活上、思想上、情感上、認識上乃至行為上的困惑與難題;而不應教科書式地照本宣科,標準答案式地灌輸一些教條。如果用樸素的語言表達德育的根本作為,就是基于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的生活,改善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第三,德育是促進學生道德社會化的過程。德育是一個過程,由知到行,由思到行,由行到思。學生逐漸把社會的道德與價值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掌握做人的規(guī)范和原則,形成自己的個性、人格、品質。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個體道德社會化。從這個角度來考量,德育就是個人在學習、理解、踐行的過程當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提高自己的生命自覺,最后成為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一個有道德行為能力、有道德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一個有個人品格、有核心素養(yǎng)的人的過程。
記者:學校德育實效性不高,不僅是困擾一線中小學教師的難題,而且廣受社會詬病。破解該問題,關鍵點在哪里?
杜時忠:我曾對這一問題進行過專門的課題研究,調查了很多教師、家長和學生,還有一些社會人士,了解了他們的看法。其實,指責學校德育實效性不高的人多是管理者和研究者。很多教師、家長和學生對學校德育的實效性還是認可的。所以,我們在講“德育實效性不高”時一定要謹慎。
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對學校德育實效性不要期望太高!因為一個人的品德形成、德性養(yǎng)成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至少包括三個階段:一是初級效果的實現(xiàn)。比如,通過一節(jié)德育課、一次活動,學生在道德觀念、情感、行為等方面發(fā)生了變化。二是次級效果的實現(xiàn),即學生品德的形成。它既可能在學校德育過程之中實現(xiàn),也可能要在此過程之后的一段時間才能實現(xiàn)。三是終極效果的實現(xiàn),表現(xiàn)為學生的品德對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作用和影響,這個過程更加漫長??傊?,學校德育實效性的實現(xiàn)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人們的實踐活動當然是有目的的,當然要追求功效,學校德育也是如此。我不是全盤否定德育實效,不是根本否定對德育實效的追求,只是反對急功近利地追求德育實效。要講究實效,但又不能急切,那怎么辦呢?辦法有很多,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蹲下身來去觀察學生,去了解并理解他們的成長需要,然后想辦法去滿足他們的成長需要,去引導他們的成長需要,最后要提升他們的成長需要。
記者: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到來,在深刻影響人們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對學校教育提出了要求。您認為中小學德育工作者面臨哪些挑戰(zhàn)?
杜時忠:確實,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到來對學校德育的挑戰(zhàn)是全方位的。這不僅是內容要變革的問題,還涉及學校德育諸多方面的再定位問題。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學校德育與過去時代的學校德育之間的巨大差異,肯定是存在的。學校德育需要重新定位,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在這樣的新時代,中小學德育工作者(教師)面臨三大挑戰(zhàn)。
一是教師的道德權威受到了挑戰(zhàn)。從古至今,教師是道德的權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典型的表達。但隨著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到來,學生通過網(wǎng)絡可以接觸更多的道德事件和道德榜樣,獲得更為豐富的道德經(jīng)驗,有時也會面對更為深刻的道德沖突。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除了教師之外,社會上還有很多可以做榜樣的人;除了學校,社會的道德生活更為真實,更為復雜,更有吸引力。
二是教師的德育理念受到了挑戰(zhàn)。以往的德育理念信奉統(tǒng)一的要求、統(tǒng)一的標準,就像知識教學一樣,有標準答案。當學生接觸互聯(lián)網(wǎng)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原來同一個道德問題,特別是反映社會存在的道德難題,有多種多樣甚至對立的觀點與看法,有多種不同卻有效的解決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尊重多元價值觀的德育理念,平等地對待學生,與學生交流對話。如果教師仍然迷戀過去的絕對權威,要求學生順從自己,就會越來越落后于時代。
三是教師的德育手段受到了挑戰(zhàn)。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以往那種簡單強制的規(guī)范化管理手段已經(jīng)起不了多大作用了。比如,很多教師都對學生使用手機感到頭痛,有的學校甚至在學校大門口貼出“告示”,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學生如果帶了手機,或者沒收,或者集中統(tǒng)一保管。這樣簡單禁止的方式,一方面加劇了師生的矛盾沖突,另一方面沒有教會學生如何正確、文明地使用手機。究竟如何應對這個問題?簡單禁止肯定不是辦法!在這個時代,手機不僅是通信工具,還是學習工具,甚至是生活工具。學校和教師要正視它的存在,不要把它看作洪水猛獸。我以為比簡單禁止更好的方式是就手機問題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讓學生討論,讓學生來制定手機使用規(guī)則,通過學生集體來教育學生個體怎樣正確而文明地使用手機。也就是,教師要把手機問題變成一個教育契機,讓學生從中得到教益,得到成長。
記者:《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著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蹦J為教師具備什么樣的道德素養(yǎng)更有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
杜時忠:對于教師具備什么樣的道德素養(yǎng)更有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我覺得其至少有這樣幾點:
第一點是會愛學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一個基本的教育命題,似乎也是老生常談。夏丏尊對此有過這樣的表述:“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睈蹖W生的教師,喜歡與學生在一起,不會見了學生就煩,不會走進教室就感到頭痛?,F(xiàn)在的關鍵是,教師要懂學生,要會愛學生!
第二點是要尊重學生。這意味著教師不能以權威自居,不能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對待學生,而是要成為學生的朋友,成為學生成長的向導、顧問。
第三點是教師要公平公正。教師不能偏愛,不能只愛一部分學生,更不能歧視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對待學生一定要公平公正。對于教育過程中不能夠主動參與活動的學生或表現(xiàn)消極的學生,教師要做到不忽視、不漠視。事實上,越是學習有困難、行為有問題的學生,越需要得到老師的幫助和指導。幫助需要幫助的學生,而不只是幫助優(yōu)秀學生,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正義!
第四點是教師要有德育專業(yè)素養(yǎng)。一方面,教師一定要有一種道德判斷能力,能對學生的道德問題、道德難題進行準確判斷。另一方面,教師要有專業(yè)的教育能力,在準確判斷后能給予學生合適的指導,幫助學生改善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一味地對學生施加懲罰。這樣的教育能力既需要納入職前教育課程,也需要納入職后教師培訓體系之中,當然還需要教師主動地進行自我修煉才能獲得它。
記者:2017年9月,全國中小學起始年級的學生開始全面使用“部編本”道德與法治教材。那么,教師如何利用這本教材,才能提升德育實效?
杜時忠:與過去的一些教材相比,“部編本”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寫理念、體系結構、主題選擇、編排組織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和進步。特別是它的開放性設計、主題式編排,倡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把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將學習內容有機融入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領域和逐步豐富的實踐活動中,讓道德教學更加鮮活起來。所以,教師應該好好利用這套教材。使用新教材,教師需要掌握三種邏輯,打通三個世界。
我先談三種邏輯。第一種邏輯是學科邏輯。這本教材的學科邏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難以從某一個概念或邏輯起點出發(fā),演繹出整個教材的知識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二個詞代表了人類文明多方面的普遍的價值共識,哪能由某一個點為“邏輯起點”而推演出來?不過,每一個德目都有其邏輯層次。比如,“誠信”有四個層次:不撒謊,講真話;說話算數(shù),一諾千金;個人誠信;國家和社會誠信。第二種邏輯是學生的生活邏輯,要具體化為學生在不同時(如每一學期、每一個月,甚至每一個周)空(即生活場景,如家庭、學校、社區(qū)、祖國、世界等)的生活需要、成長需要以及已經(jīng)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的重大生活事件。第三種邏輯是教育邏輯,即融客觀規(guī)律與主觀認識于一體的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實踐智慧。我仍然以誠信教育為例,如果教師掌握了誠信的四個邏輯層次,也準確把握了學生不同年級的成長需要,那么,對某一具體年級,究竟如何開展誠信教育?用什么故事?安排什么活動?闡述何種道德知識?以什么方式來評價學生的誠信度呢?眾所周知“狼來了”道德原型故事,對小學低年段學生尚且有效;但是對小學高年段學生,無疑是老調重彈,毫無新意,不僅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會招致學生反感!
所謂打通三個世界即打通符號世界、意義世界、生活世界。教材是以文字和圖形等語言符號形式來反映課程內容的,它向學生展示的是一個符號世界。“人是符號的動物”,不僅像一般動物那樣,通過感覺器官來感受世界,形成直接經(jīng)驗;更重要的還通過符號來識記、認識、理解和改造世界。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第一層次是符號學習,即能讀、能認、能寫、能背;但是,如果停留于這個層次,那只能稱之為語言學習,屬于語文教學,還不是價值學習。第二個層次即意義學習、價值學習,也就是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文化內涵,理解其所代表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這也是符號學習的本質要求。第三個層次即實踐學習,即在生活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它所倡導的、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意義學習高于符號學習,盡管它是符號學習的本質,但還不是目的!符號學習的目的以及意義學習、價值學習的目的都是為了在生活中實踐,把習得的意義與價值觀變成生活、行動的指南。學校開展價值觀教育的復雜性就在于它包含了三個層次的學習,為此要打通符號世界、意義世界和生活世界,架設三個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橋梁。
記者:對于中小學教師如何解決學生“知”“行”脫節(jié)的問題,您能提供一些建議嗎?
杜時忠:要解決知行不統(tǒng)一的問題,教師首先應做好表率,做知行合一的榜樣。其次,教師要正視知行不統(tǒng)一的復雜性。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明明“知道”但卻不“行道”,其中的原因何在?這和學生的認識、情感、信念、能力、習慣等密切相關。知道卻做不到,對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來講是正常的。所以教師要正視這個問題,認識到“行道”與否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學生品德不端。再次,教師對待學生的發(fā)展要有耐心。我們把教育比喻為農(nóng)業(yè),意在強調學生的發(fā)展就像農(nóng)作物的生長一樣,需要一個過程,這就需要教師精耕細作,耐心等待。有些道德要求,學生今天可能做不到,明天可能也做不到,這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在這個時候教師就要有耐心,給學生一個反復實踐的機會。最后,教師對待學生知行脫節(jié)的問題,要準確判斷。知識脫節(jié)究竟是學生認知方面出現(xiàn)了問題,還是情感、意志方面出現(xiàn)了問題?如果是學生不懂得這個道理,那教師就應該耐心和學生講道理。如果學生懂了這個道理,但又做不到,可能是因為他(她)的情感沒有到位,教師就應該采取辦法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如果學生有了情感,但仍做不到,那就是意志薄弱的表現(xiàn)了,教師在這個時候就應該訓練他(她)的意志。
記者:德育評價不同于智育評價,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紙筆測評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道德發(fā)展。這就容易讓德育評價過程變得困難和復雜起來。您認為德育評價的落腳點應在何處?
杜時忠:總體上來講,德育評價的重點應該放在評教而不是評學上。什么是“評教”?評教就是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評價,是對教師育人質量的分析和評判。比如,學校有沒有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學生成長的文化環(huán)境,教師有沒有在育人理念與方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變,有沒有組織一些基于學生道德發(fā)展需要的活動,等等。這些方面應該是德育評價的重點,而不是簡單地對學生做出道德品行優(yōu)劣的評價。
當然,德育評價重在“評教”,并不意味著對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情況不作評價。對學生進行道德評價,要看重評價的發(fā)展性、診斷性功能,而不應該片面強調評價的選拔性、結果性功能。也就是說,評價學生要把落腳點放在促進學生去改進不足、促進學生成長上。
另外,我在此想強調的是:量化德育評價一定要慎重。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學生的行為和德性修養(yǎng)的變化,評價的信息資料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就難以量化,更多的是不宜量化。單獨采用德育評價的量化方法難以實現(xiàn)評價的科學性和教育性。
記者:2017年8月,教育部正式發(fā)布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成了指導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規(guī)范性文件。請問杜教授,該文件指向何處?新在哪里?
杜時忠:我國歷來重視學校的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此次教育部發(fā)的《指南》一方面承續(xù)了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德育體系與德育精神,另一方面又有所推進,回應了基層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期盼。
《指南》在開篇中提到:要“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指導”,不難看出,“立德樹人”是關鍵詞,也是《指南》的指向所在。2017年9月13日,我在《中國教育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落實國家德育意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文章,談到了“該《指南》新在哪里”的問題。在德育目標上,《指南》將“體現(xiàn)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的先進性”與“尊重學生的思想道德實際,尊重社會生活實際,具有可行性”結合了起來。在德育內容上,《指南》“既堅持了‘主旋律教育,又發(fā)展了‘主旋律教育;特別是吸收了古今中外人類優(yōu)秀文化成果,彰顯了新時期學校德育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除此之外,《指南》在“實施途徑和要求”部分羅列了課程、文化、活動、實踐、管理、協(xié)同六條主要育人途徑,提出了不少新的經(jīng)驗和方法,值得我們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認真學習、借鑒。
(責任編輯:謝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