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啟強
課改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吹醒了教師,也吹活了學生。教師放開了手腳,從循規(guī)蹈矩中解脫出來,更多地利用自己的特長并使之形成自己的特色。因為如此,有的教師在課改中會脫離了軌道,形成空中樓閣,僅供觀賞,沒有實用價值。我認為,目前的改革要切合實際情況去改,不同地域的學生,他們生活的空間不同,經濟條件和教學條件也不一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因才施教。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教學,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對人的培養(yǎng),要培養(yǎng)出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而教師在課改中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便成了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第一,教師要明確語文教育的任務
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認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育的任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給學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三是讓學生掌握恰到好處的語文能力和知識。有的教師還不完全明確語文教育任務,所以上課時就光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忽略了對學生各方面的教育。例如:我們鄭坊小學當今課堂教學講究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練習、自主評價,簡稱三自一評。有的教師每節(jié)課都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團團圍坐在一塊,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預習材料發(fā)給學生,然后上課時采用問答式檢查預習情況。接著出示一些問題讓學生圍在一塊自主探究,再出一些問題自主練習。不管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把脖子扭起來坐是否舒服,也不能有效的關注智力發(fā)展較慢的學生此刻真實的心理需求和學習狀態(tài),只是轟轟烈烈的形式,沒有實實在在的效果。好像新課程的目標就是為了教改似的。所以我認為教師只有明確了語文教育的任務,教育學生時才不會迷失了方向。
第二,教師要不斷學習和鉆研,必要時還要和學生調換身份
課改后的教材增加了許多生活內容,也增添了大量的科學技術知識。因此,面對教材許多人犯了難,在教師的知識庫里,往往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與能力。例如,當今社會出現的多媒體教學,就由于許多教師用不上,他們自己都不知如何去使用電腦,又怎么去設置教學任務,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十一冊的第八課《計算機與多媒體》,講的就是電腦與多媒體知識。有的教師這方面的知識不夠,只能照本宣科。特別是鄉(xiāng)村教師,他們有的根本不懂電腦知識,而又要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只有邊學邊教,甚至調換身份向學生請教。因為有的學生家庭生活好,家長又重視孩子的成長,早早地就讓自己的孩子接觸了電腦。加上孩子們接受新鮮事物快,所以教師在這方面就成了學生的學生了。今后的教師應該很多時間做學生的同行者,不斷學習鉆研才能適應當今時代的教學,而學生看到教師的學習精神也會受到感染。
第三,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轉軸發(fā)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習語文就必須先有興趣,沒有興趣就覺得枯燥無味,產生厭惡情緒,俗話說的好: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例如:學習人教版第九冊的《草原》,學生如果對語文沒有興趣直接上這篇課文就覺得枯燥無味,難以理解。例如:上課前放一曲蒙古的豪邁歌曲,出示遼闊、一望無垠的大草原圖片,還有牧民們騎馬在草原奔跑的視頻,讓學生欣賞。學生視覺有了美的感受,充滿了對草原的興趣與憧憬,所以下一步學習這篇課文就很容易,就覺得這篇文章的景寫的很好。一望無垠的草原翠色欲流,少數民族的熱情好客等畫面就會很自然的展現在眼前。
第四,語文教學應回歸真實性
分析目前我們課改中的課堂教學,不難發(fā)現,在一部分課上,教師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布置一個個陷阱讓學生去跳,好像非要難倒學生不可,如果沒有難倒就說明教師沒用似的。這樣的教學違背了新的教學理念。
語文教學應追求真實的課堂。例如:在教《媽媽帳單》時,課前我出示了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父親年輕時的帳單(多是用各種各樣的圖案和符號組成),讓學生猜猜這些圖案和符號各代表什么?學生對這份帳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時,我相機說出了當時艱苦的生活條件以及父親對我們一群孩子們的愛?,F在他的孩子們成家立業(yè)了,父親也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接著上課文時,同學們就輕而易舉的理解了小彼得和媽媽的做法,小彼得是有義務和責任為父母做事。
第五,語文教育應與地域文化相結合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中華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著各自獨特的傳統文化。通過調查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對家鄉(xiāng)的文明史一點都不了解,有些學生對家鄉(xiāng)、學校的文明與美麗毫不重視,持“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就拿鄭坊鎮(zhèn)洲村的龍燈來說,它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它有四個龍頭,并且村里要抬龍燈是四條龍一起抬,缺一不可的。龍燈不但美麗、而且象征文明與團結,學生全然不知。2014年上半年我教六年級畢業(yè)班,其中有一篇課文是《北京的春節(jié)》,講的是北京春節(jié)時的傳統文化——北京人是如何過春節(jié)的習俗。教學這篇文章時有一個教學要求就是了解并說說自己家鄉(xiāng)傳統節(jié)日的習俗和文化。正好前一年村里商量2014年正月要抬龍燈,所以放寒假前我就設計了“了解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布置學生寒假期間最重要的一項作業(yè)就是社會實踐活動,了解家鄉(xiāng)的龍燈為何與眾不同、家鄉(xiāng)的老建筑特點以及家鄉(xiāng)的節(jié)日習俗等,并讓學生把實踐活動中懂得的知識用匯報或作文的形式表達出來?!傲私夂秃霌P傳統文化”社會實踐活動,是為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美,發(fā)現美,讓學生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感受祖國的強大,增強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這次實踐活動就是語文教育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的教育方法。
通過語文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學生們愿意去學習語文,了解祖國的文化和歷史,從而繼承和創(chuàng)新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