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萬
新課程理念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一種巨大動力。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生在學習中就能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就能有強烈的學習需求,就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古人強調教必有趣,以趣促學,而現代教學理念更加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要做好以下三點:
一、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動起來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只有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動起來,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學習能力。特別是小學低段的兒童,上課要求他們“一動不動,認真聽講”,這豈不是抹殺了孩子的天性?談何培養(yǎng)學習興趣?
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動起來,就是要學生“動口動手動耳,眼到心到”。
1.動口
動口主要指“讀和說”。
(1)讀。讀主要指朗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安排學生讀書。字、詞、句、課文,應當主要放在課堂上讀通、讀熟、讀懂。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是這個道理。當然,讀,不能機械地重復,防止“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泵孔x一次要有一次的要求,形式也要多樣。比如,困難大的可范讀、帶讀,聽錄音;學生能解決的,可指名讀,小組讀,輪讀,分角色讀等。尤其是閱讀教學中,讀更應該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
(2)說。主要指口語訓練。包括敘述、復述、轉述、討論和評價。
①敘述。識字教學中可以是對字體的結構,筆畫筆順的描述,寫作訓練中可以是“看圖說話”的聽說訓練,閱讀教學中可以是“觀察說話、創(chuàng)設情景說話、講故事”等。
②復述。復述一般分為詳細復述,簡單復述,創(chuàng)造性復述三種。各種形式的復述訓練,既可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又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記憶力。復述不同于背誦,它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全部或部分地敘述課文內容。
③評價、討論。評價是針對自我表現或別人表現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討論是針對某一事的某方面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評價和討論不僅有利于口語訓練,還有利于形成正確的道德觀。
2.動手
動手主要包括“演、寫、畫、做”。
①演。識字教學中的演包括“手書”,除此而外就是根據學習內容設計的“小表演、小演示、小話劇、小模仿”之類的活動,讓學生全身心地動起來。
②寫。寫包括低年級識字課上的書寫生字、詞。中高年級在課堂上的小練筆。抄寫生字詞一定要控制數量,要求質量,杜絕寫得越多越好的錯誤觀念。
③畫。常言說“不動筆墨不讀書”。畫主要指學生根據需要,把課文有關內容畫出來。如把課文中重點字、詞、句標出來,或把課文中某事物的形態(tài)樣子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無論哪種形式的畫,都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④做。做主要指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做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小手工、科學試驗等。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可以讓學生站在高處親自體驗一下。
3.動耳
動耳是指認真聽。聽別人讀,聽別人講。“充耳不聞”何來興趣?
4.眼到、心到
眼到是指認真看,認真觀察,心到是指要“記”,要“想”等。大教育家朱熹曾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p>
讓學生學習過程動起來,也就是要把聽說讀寫落到實處。動口、動手、動耳,眼到、心到,任何一個過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幾個過程是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學習的過程就是要讓“聽說讀寫”的過程充滿意義,充滿樂趣,學生才能有效地學習。
二、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心理學家蓋茨說過:“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努力?!笨梢姵晒Φ捏w驗不僅是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催化劑,更是激勵學生不斷學習的有力保證。
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是讓學生自己體驗到自己的成功,不是老師“你真棒”的夸獎。在提倡鼓勵性評價的教學中,部分老師的贊美之詞滿天飛,華而不實,甚至形同虛設。這種不切實際的評價帶給學生的,只有傷害。所以老師的評價一定要真實,要在學生的優(yōu)點,特別是學生的進步上鼓勵,否則將適得其反。比如說回答問題,學生回答正確了,你只要肯定,夸不夸獎學生心里都是很高興的。如果學生自己都不滿意,你還大夸其夸,反而遭透了。再比如,聽寫十個生字,某同學寫對了八個,如果他較前一段時間有進步,你只能夸其有進步之類的,如果夸大其詞,他會很不高興,因為他正在為沒全寫對而懊悔呢。另一方面,寫對九個和全對的同學又情何以堪?
要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老師就要先給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條件。比如聽寫生字,聽寫前要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記住生字,讓他們互相聽寫,試一試,估記都記住了,老師再正式聽寫,這樣,學生自然就成功了,心里肯定歡喜。再如做作業(yè),如果速度不一樣,那就分層布置,不然,太慢的同學永遠都是“最后”。現實中這種情況很多。“永遠最后”的同學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我看不能,更別提興趣了。
三、作業(yè)布置要適量
作業(yè)只是鞏固知識的手段之一。課堂作業(yè)多了,學生在課堂上做不完,就只有“犧牲”課間時間,嚴重的上其他課寫這門課作業(yè)。特別是很多老師把課外家庭作業(yè)當作“第二課堂”,用“題?!闭碱I學生的每一點時間。課堂上擠占藝體、校本等課時,課外又讓學生大量重復練習,爭取把每一個知識點都練熟練透,只為最后那一張試卷能考出高分,完全不考慮學生的感受。他們還沒長大,就被作業(yè)壓得喘不過氣來,早對學習沒了興趣。學生中“好老師=作業(yè)多的老師”的觀點,就是對這種現象的強烈反擊。
所以,不要讓作業(yè)占滿了孩子的課余時間,給他們的童年留下一點美好的回憶吧!讓他們課堂上愉快地學習,放學后高興地寫作業(yè),還有足夠的時間玩耍,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能感受到學習的成功,課內課外能享受學習的快樂,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