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沁園
摘要:新聞采訪不僅是新聞報道過程中的起點,也是新聞記者寫好新聞稿件的基礎(chǔ)與前提。因新聞記者想要寫好一篇新聞稿件,其只有通過深入采訪后,掌握真實、豐富以及有價值的新聞素材,才能寫好一篇新聞稿件。而新聞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想要做好新聞采訪工作,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采訪技巧,也要會運用這些采訪技巧。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記者運用采訪技巧不僅有助于其獲取到有價值的新聞素材,也能幫助他們更好的完成采訪工作。下文是對新聞采訪的概述,以及新聞采訪技巧運用的探討。關(guān)鍵詞:新聞采訪;技巧運用一、新聞采訪的概述新聞采訪英文news gathering。其指的新聞記者為獲取新聞素材,對采訪對象或者新聞事件當事人和目擊者進行訪問、觀察、聆聽、記錄等活動。新聞采訪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第一、等候式采訪;(等候式采訪指的是新聞記者預(yù)測或者預(yù)知某個新聞事件即將發(fā)生,提前到達該新聞事件現(xiàn)場,等候采訪。)第二、即興式采訪;(即興式采訪亦可稱為即席式采訪,其指的是新聞記者對眼前景物、人物等諸多事物有所感觸,突發(fā)奇想,臨時出現(xiàn)興致而進行的采訪。即興式采訪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記者的反應(yīng)能力、判斷能力、洞察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綜合檢驗。)第三、追蹤式采訪;(追蹤式采訪指的是記者采用公開或者不公開的方式,獲取采訪對象不愿意公之于眾的信息,然后將其信息曝光。追蹤采訪可為三類,即①事件追蹤采訪,指的是通常在新聞時間發(fā)生后,記者為弄清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隨對新聞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和結(jié)局進行追蹤采訪;②人物追蹤采訪。人物追蹤采訪的對象可分為兩類,即普通人和名人。③其他追蹤采訪,指的是除了事件追蹤采訪、人物追蹤采訪外,還有名聲古城追蹤采訪、新事物追蹤采訪、問題追蹤采訪等等。)第四、調(diào)查采訪;(調(diào)查采訪指的是在新聞采訪業(yè)務(wù)當中,通過掌握更多新聞線索和時間背景之后,記者和新聞事件當事人的采訪交流,在調(diào)查采訪中,記者必須遵守新聞?wù)鎸嵭缘脑瓌t,做到新聞事件報道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以及深入性。)第五、電話采訪;(電話采訪指的是借助電話手段的訪談方式,它在很多情況下彌補了其他采訪的不足,使新聞可以真實、迅速的報道出來。電話新聞給大眾的印象通常是活潑、新穎、現(xiàn)象生動可信。)二、對新聞采訪技巧運用的探討(一)新聞采訪技巧—應(yīng)變技巧的運用新聞采訪因受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導(dǎo)致采訪的過程中極易發(fā)生突發(fā)狀況,如采訪對象不配合、采訪過程中偏離采訪主題等突發(fā)狀況,進而造成采訪工作無法順利完成。而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如果遇到突發(fā)狀況,并想要順利完成采訪工作,可運用應(yīng)變技巧。因在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運用應(yīng)變技巧,可靈活處理突發(fā)狀況并及時擺脫因突發(fā)狀況所帶來的窘境,使采訪工作不被突發(fā)狀況所中斷,進而順利完成采訪工作。(二)新聞采訪技巧—提問技巧的運用一篇新聞報道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新聞采訪是否成功,而新聞采訪是否能夠成功,則取決于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提問技巧的運用。因新聞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合理、恰當?shù)倪\用提問技巧,不僅可獲取大量有效的新聞信息,也能提高采訪的效果。但是,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如果提問技巧運用的不合理,則會影響采訪的效果。因此,記者在采訪過程運用提問技巧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不可不間斷地對采訪對象進行提問題,而是采用插話的方式來對其提出問題,這樣有助于其抓到有價值的信息。第二、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想要提高訪問效果并讓訪問進行的順利而迅速,不可對采訪對象采用旁敲側(cè)擊的提問方法,而是對采訪對象從正面直接提問。因直截了當、開門見山的對采訪對象提出問題,可讓采訪對象一聽就明白需要回答什么,有助于其把最有價值的東西講出來。不過,記者在對采訪對象直截了當、開門見山的提出問題的同時,也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即①在對采訪對象提問時,提問的問題不可太過直白。太過直白的提問,通常會顯的十分生硬,容易使采訪對象產(chǎn)生心理抗拒的現(xiàn)象,而這一現(xiàn)象一旦出現(xiàn),就會促使其抗拒回答問題,進而造成記者無法獲取有價值的信息。②在采訪的過程中,不可直接生硬的對采訪對象提出問題。因直截了當、開門見山的提問和直接生硬的對采訪對象提出問題是不同的,正面直接的提問需要有情感的鋪墊,如果在提問之前有情感的鋪墊,會讓采訪對象在心理上覺得舒緩一些,進而回答出有價值的信息。參考文獻:[1]徐為民.當下電視新聞采訪中采訪技巧的創(chuàng)新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6 (14).[2]吉海濤.探析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采訪技巧的提高路徑[J].新聞研究導(dǎo)刊,201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