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怡 夏朝暉 陳亮
【摘 要】 目的:探討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措施的效果。方法:選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根據是否采用院前急救的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者不采取任何院前急救措施,觀察組患者實施院前急救措施,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首次救治時間,生存率及死亡率。結果:與對照組相比,采用院前急救措施的觀察組首次救治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死亡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比較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措施能夠明顯縮短首次救治時間,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同時降低死亡率。
【關鍵詞】 院前急救;急性顱腦損傷;生存率
文章編號:WHR2018082501
顱腦損傷是臨床上比較復雜又嚴重的創(chuàng)傷性疾病,當前在我國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尤其是急性顱腦損傷的致殘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總體病死率在20%左右[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球每年有約3000萬人因交通事故導致顱腦損傷,我國每年有100~150萬人因交通事故導致腦損傷,對家庭與社會都造成了嚴重的災難。院前急救階段是顱腦損傷死亡的高峰期,占全部死亡的60%~80%,并且當前顱腦損傷救治是一神經外科難題,規(guī)范化救治是提高救治水平的關鍵[2]。眾所周知,急性顱腦損傷患者伴隨有腦組織的挫裂傷、出血、頭皮挫裂傷、顱骨骨折等癥狀,嚴重影響著患者疾病進展情況的觀察和處理,為此也對于院前急救的要求更高[3-4]。本文作者具體探討了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院前急救的體會,希望為提高院前急救的救治質量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是否采用院前急救的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例。32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0例,最大年齡68歲,最小年齡17歲,平均(43.22±3.28)歲,受傷原因:11例車禍傷,9例毆打傷,12例高處墜落傷;32例對照組患者中23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最大年齡69歲,最小年齡21歲,平均(43.22±3.28)歲,受傷原因:10例車禍傷,8例毆打傷,14例高處墜落傷。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受傷原因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不采取任何院前急救措施,直接將患者送入醫(yī)院進行救治。
觀察組患者實施院前急救措施,主要包括:1)對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瞳孔等生命體征情況進行觀察,如未處于正常狀態(tài),則對患者采取急救措施。2)在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認真評估后,對于心肺損傷的患者要進行心肺復蘇處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3)處理傷口:對于開放性傷口及腦組織滲液等處理方法不同,應采用正確的方法對傷口進行包扎,避免患者發(fā)生休克以及減少組織暴露所帶來的污染。4)吸氧處理:將患者口鼻腔內的嘔吐物及分泌物進行迅速清除,對于呼吸困難或者伴缺氧的患者要采取吸氧的措施,如氣管插管等。5)在對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措施后,迅速送入醫(yī)院進行治療,在轉送過程中,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與監(jiān)測。
1.3 觀察指標
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首次救治時間,生存率及死亡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采用均數±標準差及百分比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與卡方檢驗,若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采用院前急救措施的觀察組首次救治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死亡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比較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顱腦損傷是比較常見的損傷性疾病,由于傷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死亡率和致殘率一直居高不下。我國每年新發(fā)顱腦損傷約100萬人,存活的患者中大約有3/4遺留不同程度的殘疾,給患者、家庭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5]。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急性顱腦損傷的院內診治技術有了明顯提高。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急性顱腦損傷的院前延遲時間平均為8h,發(fā)病3h內到達醫(yī)院的不到1/3,主要在于院前急救與安全轉運效果不好,導致預后不好。相關研究也表明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延遲就診是影響患者病死率、致殘率的主要因素,院前急救和運轉效果不佳,患者就診延遲普遍,嚴重影響預后[6]。
在院前急救中,關鍵是建立覆蓋全國城鄉(xiāng)的急救網絡體系,才能有效提高救援反應時限和現場急救水平。并且由于相當一部分急診科醫(yī)生是各學科派出的輪轉醫(yī)生,??萍本绕鞑牟蛔?,顱腦外科??浦R和技能有限,顱腦損傷的救治水平較低;并且我國各個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差異較大,專科人才及技術發(fā)展極不平衡,也導致急性顱腦損傷的救治水平有很大差異。筆者認為,在院前急救與安全轉運方法中,要遵循搶救-診斷-治療同時進行的原則,也需要與患者家屬取得聯系,注重對患者情緒調控,要加強途中心電監(jiān)護,若有心搏驟停的患者應盡快除顫。也需要在具體應用中,以患者為中心,整合多個部門的工作,強調部門間橫向的聯系與溝通,規(guī)范急救流程,爭取搶救時間,減輕缺氧造成的損害,根據患者的病史、體格檢查、臨床表現進行初步診斷[7];要高度重視救護車搶救設施如監(jiān)護、呼吸機、供氧、輸液及復蘇等急救醫(yī)療設備的配置并使救護車處于完好狀態(tài)。呼吁加強對公眾的健康教育,提高顱腦損傷患者的求救意識,讓患者和公眾懂得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救方法,并能及時向急救中心呼救。
同時在急救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問題:1)顱腦損傷具有突發(fā)性、致殘率高的特點,要提高顱腦損傷的救治成功率,實現規(guī)范化救治,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顱腦損傷繼發(fā)性損害發(fā)生機制的研究,深入開展對神經再生及功能修復的基礎及應用研究。2)在創(chuàng)新院前急救與安全轉運中,護士的責任不是單純出診處置與注射,醫(yī)生的責任不是單純出診看病,需要對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搶救性處置,并安全轉送到醫(yī)院。
參考文獻
[1] 段玲,羅錦華.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應用于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效果觀察[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5,04(23):468-469.
[2] 金瑛,田勇,葉丹.護理干預對顱腦外傷保守治療期間合并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并發(fā)癥及預后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17):2068-2070.
[3] Wsek W C,Samul W,Ryczek R,et al.Unique case of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lated to paradoxical embolization and simultaneous pulmonary embolization:clinical considerations on indications for patent foramen ovale closure in no-guidelines land[J].Circulation,2015,131(13):1214-1223.
[4] 趙博,趙藝皓,武劍,等.北京地區(qū)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延遲入院原因調查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5,18(06):684-687.
[5] Neville I S,Hayashi C Y,El Hajj S A,et al.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for the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victims: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15,16(01):440-442.
[6] 趙青榮,魏紅,張彬,等.集束化護理干預對ICU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感染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5,18(06):1017-1019.
[7] 李小妹.過渡期護理在重度顱腦損傷患者ICU監(jiān)護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10(02):2391-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