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才
孔子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以問題為中心,把時間還給學生這是番禺區(qū)研學后教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在新課堂教學改革中實踐這種理念,并把成果最終落實到每位學生身上,形成最終的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學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找準核心問題,讓核心問題引領課堂,讓教師退出課堂的主陣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在合作,探究,生成中完成語文課堂任務的學習。在大單元語文主題教學中,整個單元的研學問題就顯得尤為的重要,因為這是學生學習的一條主線,高鐵運行的鐵軌,軌穩(wěn)方能提速。
一、字詞設計重方法,方法設計重靈活
現在語文教學中出現的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就是重口頭,輕落筆,導致多年的語文教學在生字詞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現在六年級的學生在測試基本的拼音,部分學生在聲調和聲母和韻母用法上都會出現問題。在字詞的書寫上更是問題多多。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方法卻很多,如單元整體識字的課過程中可以以記憶——理解——提升為主線,全程進行字詞訓練。
現行的語文教材都是一單元一主題,單元后面會有詞語盤點,而詞語盤點融合了各篇文章的主要生字詞,其中分必須掌握準確無誤書寫部分的讀讀寫寫,另一部分是只要求認識,不要求會書寫的讀讀記記的部分。在高年級的整體識字教學中,因為通過幾年的學習有了掌握字詞的基本方法,大部分詞語已經能夠認讀,只有一小部分通過工具書或者教師指導實現其認知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預習感知——合作展示——鞏固應用三個環(huán)節(jié)來實現。而研學問題的設計就顯得尤為的重要,要點就是要把研學問題直接指向識記和應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歸納了以下幾種常見的高年級識字歸納方法。
1.拼音歸類: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翹舌音等。
2.六說分類:六書:指示、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3.形近字歸類:以相同的偏旁部首為一類,這也就是在考試中常見的辨字組詞。
4.近義詞,反義詞歸類:顧名思義在詞語盤點或文章教學中出現的生字詞進行詞義相近或者相反兩方面的歸類。這類的歸類一般比較少,但在應試中卻是非常常見的。
以上四種方法,在單元整體識字教學中,以研學案的形式進行呈現,學生課前標注拼音,進行分類整理,課堂進行梳理匯報,識記聽寫,并進行“童話”創(chuàng)意表達。這樣一來就解決了單一字詞教學帶來的枯燥乏味的特點。其知識容量大,并融趣味性和知識性于一體,外加在單元文章教學中的理解運用加深記憶,其識字效果遠遠高于在平時的單一教學形式。
二、文章研學問題設計有“研”味
問題設計重整體,整體突破抓導讀。
語文課程的設計都是一個單元一個主題,通過不同的主題和內容訓練學生不同的能力。在每個單元前面一般都會兩段的單元導讀,我們在單獨教學中很容易忽略單元導讀的作用,其實單元導讀兩個段落清晰的告訴我們兩個內容,一是本單元學什么,也就是什么內容;二是本單元的單元教學重難點是什么。如六年級上冊第一組的單元導讀: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
本組課文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學習本組課文,要注意體會作者是怎樣細心觀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獨特的感受;還要體會作者是怎樣展開聯想和想象,表達這些獨特感受的。
兩段的單元導讀,第一段告訴我們這單元的內容是跟大自然有關,意味著單元作文也是與此相關;第二段我們要抓住幾個關鍵詞進行單元研學問題的設計,第一個關鍵詞:“觀察”;第二個關鍵詞“聯想和想象”;第三個關鍵詞“獨特感受”。單元導讀與課后練習及回顧拓展是總——分——總的結構關系。如何在開始的教學中給學生一個整體的印象尤為的重要。
在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四篇課文《山中訪友》《山雨》《草蟲的村落》《索溪峪的野》四篇課文,在寫作手法和文章結構方面第一篇《山中訪友》和《索溪峪的野》無論在表現手法還是在文章結構上都有及其相似的特點。在單元教學中,把兩篇課文合在一起。在設計研學問題上就設計了如下的研學問題,請同學們在充分閱讀兩篇文章的基礎上思考作者寫了大自然的哪些景物,并如何通過聯想和想象表現對大自然的獨特感受的。通過研學問題的設計,學生通過充分的預習,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進行匯報,總結,兩篇文章在難點方面得到了高效的解決。2.研學問題重關聯,課后習題為重點
研學問題的設計一定要突出文章與文章之間的聯系,并且體現文章的重難點,在大單元主題教學中,要設計好研學問題就要好好研究篇章后面的習題,往往課后的習題是一篇文章要解決的重點內容,那如何把不同文章的用同一問題進行研學,就要在仔細鉆研的基礎上找一個契合點。如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窮人》的課后習題是:“從文中找出描寫環(huán)境和人物對話、心理活動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說一說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桑拿和漁夫是怎樣的人?”在第11課《唯一的聽眾》課文習題是:“說說‘我在學習拉琴的過程中,心理和行動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兩篇課文的精髓在于都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特別是心理的描寫尤為精彩,值得探究。為了解決課文的重點,在設置研學問題的時候設置了如下研學問題:
請同學們反復閱讀《窮人》和《唯一的聽眾》兩篇文章,說說兩篇文章在表現人物性格特點方面有哪些相同點,并如何突出表現人物形象的。
學生們帶著這樣的研學問題,就很容易直接解決課文的重點,并通過兩篇文章的對比,找到描寫人物共性的表現手法,并在合作、探究性學習中領悟,收獲。
大單元主題的研學問題的設計還有很多方面的切入點,只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就一定會在設計出更有高效的研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