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南措老
摘要: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特性的學科,對于一些沒有數學思維的小學生來說,如果采取原始的教學形式,無法使之更好的對數學知識做出理解。因此如何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教學形式,使數學教學更加融入生活,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是現階段教育部門和教師需要研究的問題,本文針對此現狀,以數學教學生活化為研究主體,通過對現階段教學生活化內容的分析,來找尋出改善對策。
關鍵詞:數學生活化教學對策研究現狀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內容
(一)用生活元素替代數學元素
因為小學生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對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快,但是還無法對數學比較抽象的元素進行理解,針對此現狀,小學數學教師就應該以此為出發(fā)點,找尋出生活的元素來替代復雜的數學元素,用生活常見的場景去對數學原理進行解釋,借助生動形象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更好的對數學知識做出理解,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運算技巧。良好開端是成功的必須,我們的思維過程出發(fā)點是情境,所以說我們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有助于激發(fā)大家的學習興趣與自主思考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曾有研究指明,越是貼近實際生活情境的學習內容,越容易讓大家產生共鳴,越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因此,我們引導找尋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結合點,構建一座橋梁,使其服務于課堂教學,在提升課堂氛圍與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大家感受到數學學科的實際應用價值,感受生活化的意義。
(二)善于發(fā)掘日常生活中具備的數學元素
教師就要善于尋找生活中的元素,要不斷的發(fā)掘學生生活中具備的數學元素,比如可以積極地將現實生活現象和數學原理做出對比,基于小學生認知基礎上以一種趣味化的形式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不但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對學生做出了解,還可以將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數學思想作出解釋。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當然這一過程并非是我們強行塞給大家的認知與實際過程,但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下,我們常用灌輸模式,致使許多學生無法提起興趣,感覺枯燥無趣,學習數學成為了一種麻木的任務,目標只是為了考試,感受不到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教學過程的死板,注定了課堂無法鮮活有趣,使數學與生活脫節(jié),失去的不僅僅是大家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數學學科本身的存在價值。所以說,我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當意識到生活化數學的必要性,應當讓大家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這一大前提,并且認知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方式,是我們教學的大方向。(三)站在小學生的思維基礎上做出教學
小學生對任何事物都有屬于自身的見解,一些大人自以為的比喻無法和小學生的思想做出順應,所以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借助發(fā)散性思維進行趣味性,童趣化的解讀,可以將自身數學語言轉變成生活中常用的語言,賦予數學學習一定的趣味性;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借助開放性思維提高學生自主積極的學習力度,以此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教師應該有意識的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本領。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已經有很多生活經驗,形成了不少數學表象,因此,在數學中要善于結合教材的內容,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趣為實例。使學生感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一樣。
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現狀
(一)小學生具備獨特的思維模式
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和其他階段的數學教學有所差異,因為小學生處于特殊的年齡區(qū)間,具備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由此,在學習數學的階段中,無論是對數學定義還是數學概念都沒有做出深刻的了解,而教師的原始性灌輸式的教學形式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壓力,間接性的降低了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數學知識具備復雜的結構數學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個學科之間體系龐大,環(huán)環(huán)相扣。現階段數學教師在授課上不夠創(chuàng)新,還采取傳統(tǒng)照搬形式加大了學生學習的理解難度,而這樣的教學形式也是不具備價值和意義的。
(三)學生加大了數學學習的抵觸心理
我國教學形式都是一個教師帶領多個學生,小學生由于剛剛離開家長身邊,由于面對的不是一對一的關注,部分學生會產生抵觸和消極心理,這種心理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直接影響,教師如果沒有第一時間做出協(xié)調,甚至會加大學生的厭學心理,產生偏科現象。
三、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關對策
小學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教師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教學活動參與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一)教師要善于發(fā)現
如今,傳統(tǒng)照搬式教學已經不再適應數學的教學形式,針對于此,數學教學要善于發(fā)掘生活中的現象和例子,將數學知識和生活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可以利用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做成動畫的形式,借助多媒體有關技術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加大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使課本上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容易理解。
(二)因材施教
教師要善于把握每一個學生的自身特點,對每一個學生進行了解,差異性的采取教學,并針對具有較差的數學邏輯的學生要第一時間循序漸進地做出引導,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并針對他們的微小進步做出鼓勵,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有必要轉變教學方式,借助生活化教學方法開展教學,來達到加深大家對知識的理解。實踐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書面語,進行全面化的生活素材探討,創(chuàng)設理想的良好的教學目標。所以說,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數學游戲、故事等多種生活化的融入方式,進一步強化生活化的融入,增加數學知識的應用度。
(三)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學形式
生活化的融入方式多種多樣,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我們可以借助大家好動愛游戲的階段特征來進行合理的創(chuàng)設,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學形式,讓大家自然而然步入生活化情境當中,提高大家學習數學的興趣。舉例:我們可以借助一些發(fā)生在大家身邊的小片段,通過模仿來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 趙英.基于“蓬萊小鎮(zhèn)”課程資源的小學數學教學優(yōu)化的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2] 李娟.生活化趨勢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2).
[3] 范潔洋.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意義及對策研究[J].華夏教師,2018(10).
(作者單位: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色地鎮(zhèn)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