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健龍
在升旗儀式上,我校一位教師講的德育故事是《兩塊石頭的故事》:
某地有一座即將落成的佛寺,要雕刻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雕刻師找來兩塊非常有靈性的大石頭。兩塊石頭質地差不多,但是其中一塊略為好一點,所以雕刻師就拿這塊較好的石頭先刻。在雕刻的過程中,石頭常常抱怨:“痛死我了,你快住手吧!我不想讓你刻了?!钡窨處熀醚韵鄤瘢骸澳阍偃桃幌?,再過兩個星期就好了。如果你能忍得下來,就將成為萬人膜拜的釋迦牟尼佛像?!彼犃撕笳f:“好吧,我再忍兩天?!苯Y果在這兩天中,它還是拼命地喊叫,喊得雕刻師的心都快碎了,最后說:“好吧,那你先歇一會兒。”于是把它放到一旁,然后對另一塊石頭說:“我現(xiàn)在要雕刻你,你可不能喊痛?!边@塊石頭說:“我絕對會一聲不吭,你大可放手雕刻?!?/p>
終于,兩周過去了,雕刻師雕出了釋迦牟尼佛像,因為雕刻得非常莊嚴,吸引了萬人前來膜拜。但是來膜拜的人太多,踩得地上塵土飛揚,所以必須得想個辦法。寺中的人看到旁邊的第一塊石頭,就把它打碎鋪在地上,這樣,第二塊石頭成了萬人膜拜的佛像,而第一塊石頭就成了萬人踐踏的碎石。
這個故事也在網上流傳甚廣,看來也頗受大家青睞。我與幾位教師交流后,他們也并未覺得這個故事有太多的不妥。這引起了我的思考:學生能被比喻成石頭嗎?成長的過程只是需要忍受千雕萬錘的痛苦嗎?寓言后面是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呢?
學生應該是什么——學生觀的演變
這個故事把學生比喻成石頭,是把學生看作具有一定發(fā)展?jié)撡|和可能性的人。石頭可以被雕成佛像,是因為它具有被雕刻的質地、特性等,有著被雕刻成佛像的可能性。學生通過遺傳而來的身體和心理具備發(fā)展和成長的物質條件,這是進行教育和使其獲得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
但石頭雕刻的過程是被動的,只能聽任雕刻師的擺布,不能有自己的選擇,無法表達自己的成長訴求。在這一點上,石頭顯然是無法被比喻成學生的。
把學生比喻成石頭的學生觀由來已久。《禮記·學記》中說:“玉不琢,不成器?!蔽覈糯貏e強調師道尊嚴、唯師是從,“教師中心論”始終是主流,學生像雕刻師手中的石頭一樣,只能是被動服從。
在西方,“石頭論”的學生觀甚為流行。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兒童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他的發(fā)展全靠教師在上面寫什么、畫什么?!钡聡逃液諣柊吞貓猿帧敖處熤行恼摗?,認為學生必須對教師保持一種被動狀態(tài),是一種典型的“外塑論”學生觀。蘇聯(lián)的凱洛夫教育學中的“教師中心論”,無疑進一步強化了教師的中心地位。
與“石頭論”(“外塑論”)對應的還有另外一種學生觀,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的自主發(fā)展。蘇格拉底的“催產術”教學方法,表明他認為教師對學生不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知識的興趣,并在教師不斷的追問下自己去思考,獲得正確的認識。杜威的“兒童中心論”則是系統(tǒng)地闡述了兒童在自己學習成長中的重大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已經開始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人”“學生是有人格的人”“學生是發(fā)展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等為內涵的學生觀逐步形成,特別是十年新課改,“學生主體論”已經成為主流的學生觀。在新的學生觀的指引下,課堂教學改革在全國蓬勃興起,形成了探索構建學習中心的課堂教學趨勢,逐漸實現(xiàn)了從教學中心向學習中心的轉變。
可見“石頭論”的學生觀是不符合新課改教育理念的,有著很大的片面性、局限性,持這種學生觀的教師,其教育觀、質量觀等也會存在相應的偏頗之處。
錯位的人生價值觀
兩塊石頭不同的結局及作者感情鮮明的措詞,清晰表達了作者的價值觀。第二塊石頭被雕成佛像,“萬人前來膜拜”;第一塊石頭最后“成了萬人踐踏的碎石”。成為佛像意味著成功,“萬人膜拜”一詞表達作者對成功者的傾心贊美;被打成碎石,鋪在路上,則象征失敗,“萬人踐踏”一語則傾瀉出作者對第一塊石頭因不能承受被雕刻的痛苦而被雕刻師拋棄的不爭氣的滿腔怨氣和恨鐵不成鋼的憾恨之情。
教師們內心真實的教育理念
有學者認為,教師對教學理念的理解,有一個從表面理解到深層理解的深化過程。最初,通過專家報告或自主學習,教師知道了某一理念的名稱或概念,知道這一理念是正確的、先進的,但理解未必通透,更談不上內化。對教師而言,此時的教學理念還是社會輿論和課程改革專家所宣傳的“應該如何做”的觀念,屬于“倡導的理論”,處于“顯概念”水平,對教師實際的教學實踐不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只有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及同行間的相互研討,特別是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感悟和體驗,這些“倡導的理論”才有可能逐漸被教師所理解和接受,成為“自我的概念”,并在實踐中對其教學行為產生切實的影響。這也許并不容易被教師意識到,處于“隱概念”水平,卻是教師實實在在的“運用的理論”。
如何使新課改理念能真正地深入人心,把“倡導理論”內化為教師的“自我概念”,轉化為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仍然是目前一個重大而迫切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