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民醫(yī)院(450000)馬小青
血管性癡呆是由于腦血管疾病導致患者的認知功能出現(xiàn)障礙的疾病,本文針對吡拉西坦聯(lián)合尼莫地平對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的治療進行詳細觀察,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11月接受治療的78例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臨床治療藥物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59~78歲,平均為(70.03±5.84)歲;實驗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60~77歲,平均為(71.08±5.51)歲。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發(fā)現(xiàn)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予以對照組患者使用尼莫地平(亞寶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2821)進行治療,用法用量:口服使用,每日30~120mg,分3次服用,4周為1個療程;在此基礎上,予以實驗組患者使用吡拉西坦(華中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0389)進行治療,用法用量:口服使用,每日2~4片,每日3次,4至8周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與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判定指標:顯效:經治療后,患者的MMSE評分提升大于5分,且臨床癥狀得到顯著的改善;有效:經治療后,患者的MMSE評分提升在2~5分,且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經治療后,患者的MMSE評分提升小于2分,且臨床癥狀無明顯改變,甚至病情有加重的表現(xiàn)。(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此外,分別在治療前后采取簡易智能狀態(tài)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對患者的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觀察,分數(shù)越高則說明改善程度越好。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顯效27例,有效11例,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7.44%,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10例,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92%,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前后MMSE評分與ADL評分情況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的MMSE評分與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所示。
附表 治療前后MMSE評分與ADL評分情況比較(±s,分)
附表 治療前后MMSE評分與ADL評分情況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MMSE評分 AD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9 31.64±3.24 38.76±4.23 18.23±2.64 20.03±4.17實驗組 39 31.59±3.78 53.89±7.81 18.12±2.73 28.97±7.91 t 0.03 5.64 0.07 3.37 P>0.05 <0.05 >0.05 <0.05
目前對于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癥狀的常見治療藥物有尼莫地平與吡拉西坦。尼莫地平能使患者的腦血管得到擴張,增加腦血管的血流量,進而使血管痙攣所致使的缺血性腦損傷情況顯著減少,是治療腦血管疾病的首選藥物[1]。但單純使用尼莫地平的臨床治療效果不明顯,且長期使用該藥物會致使患者出現(xiàn)偏頭痛等不良反應。吡拉西坦能對患者的大腦皮質直接進行治療,對于神經細胞具有顯著的修復與保護作用,并且吡拉西坦能使大腦中的高能磷酸鍵值或磷酸基團值得到有效的提升,促進磷脂與氨基酸的吸收,對于葡萄糖的利用與蛋白質的合成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還能促進腦組織中的乙酰膽堿自動生成,刺激多巴胺增加,從而導致患者的認知功能與健忘性得到有效的改善。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總有效率(97.44%)明顯高于對照組(76.92%),且實驗組的MMSE評分與ADL評分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可知,吡拉西坦聯(lián)合尼莫地平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恢復速度,改善因腦損傷所導致膽堿遞質濃度下降的情況發(fā)生,并且對于患者智力與認知能力具有保護與恢復作用[2]。
綜上所述,吡拉西坦與尼莫地平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治療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的認知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情況康復,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與預后情況,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