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愛娣
摘要:多媒體技術與數學課堂的整合,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互動,還能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單一問題豐富化,從而更加吸引學生的眼球,促進思維發(fā)展。把多媒體技術融合到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利用電腦技術對圖形、數字、圖片等教學內容進行處理,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數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2-0138-02
隨著時代的進步,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片、動畫、聲音等融入數學課堂,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更加富有情景化、生動化,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以外,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能夠使數學課堂煥發(fā)活力,有助于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發(fā)展。
1.多媒體技術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媒體技術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使抽象的數字、枯燥的數學課堂更加形象生動。在教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某一道思考題時引發(fā)了我的思考。題目是:用1、2、3、4、5這五個數字組成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式,使乘積最大。
教學中,我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先出示四個卡通入物,每人手上都有一張卡片(卡片上分別標有1、2、3、4四個數字),猜猜看,它們手上的數字可以組成哪些兩位數?精美的圖片、形象的卡通入物深深吸引學生的眼球。在此基礎上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乘積規(guī)律。教學片斷是這樣的:
師:用1、2、3、4這四個數字組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式,使它的乘積最大。先獨立思考,再指名回答。
生:43×21,42×31,23×41,34×21,41×32,24×31……(板書學生匯報的算式)
師:我們先估算一下每道算式的結果。
生:800多,1200多,800多,600多……
師:你覺得最大值可能是哪個算式?為什么?
生:有人報42×31,也有人報41×32,因為估算是1200多。
師:究竟是四十幾乘三十幾乘積最大呢?怎么辦?
生:算。
師:借助計算器,計算一下,看看哪道算式的結果最大?
生:41×32大。
剛才的例題是將書本的思考題做了一些改變,由原來的5個數字改為四個數字,降低了探究的難度。這也符合當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保證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先通過猜想找出乘積可能最大的算式,然后采用估算方法幫助縮小尋找算式的范圍,接著利用計算器日算驗證找出乘積最大的算式41×32,初步感知最大的數與最小的數組合。
為了讓學生找出四個數字組成兩位數乘兩位數乘積最大的算式的規(guī)律,僅靠一組數據無法說明,因此接著又設計了兩組數。而這兩次不是漫無目的的尋找算式,學生有了一定的指向性,即要將每組數中最大的兩個數字分別放在最高位,剩下的兩個數與最大的兩個數分別搭配組合,找出可能的算式。
通過課件出示三組算式的觀察比較,初步體會:最大的數與最小的數組合,剩下兩個中間的數組合,這樣組成的乘積的算式乘積最大。
2.多媒體技術把抽象問題形象化
多媒體技術的使用,除了能夠把枯燥無味的數字變得生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還能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促進學生的理解?!皵敌谓Y合”思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思考題時,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雖然學生能夠知道四個數字組成兩位數乘兩位數,乘積最大算式——最大的與最小的組合,剩下兩個數字組合,但是很難理解為什么這樣組合乘積最大?因此要借助直觀形象的方格圖,來幫助理解。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將算理問題轉化為圖形的面積,更形象直觀。
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用圖形面積法來說明怎樣組合乘積最大。教學片斷是這樣的:
師:為什么這樣組合算式的乘積最大呢?(停留幾秒,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生:要使乘積最大,兩個數必須比較接近,所以是最大和最小的數字組合。
師:引導學生借助方格圖來理解。(以1、2、3、4這組數為例,乘積可能最大的41×32這道算式,41可以看作紅色長方形的長,32就是——寬,41×32就可以看作紅色長方形的——面積。同樣,算式42×31,42可以看作藍色長方形的長,31就是——寬,42×31就可以看作藍色長方形的——面積。
師:要比較這兩道算式的乘積誰最大,只需要比較——兩個長方形的面積。
師:能看出哪個面積大嗎?怎么看出來的?
生:(個別學生)只要比較多出來的面積。
師: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說明:紅色長方形還?!?1,藍色長方形還剩——31,所以,誰的面積最大?(紅色)也就是說,哪道算式的乘積最大?(41×32)
師:其余兩組算式,選擇一組運用畫圖的方法自主獨立驗證。
初步總結規(guī)律運用了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推理。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合情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出發(fā),憑借經驗和直覺,通過歸納和類比等推斷某些結果。本節(jié)課主要運用了這樣的合情推理方式,通過三組數組成的乘積最大的算式進行比較,總結規(guī)律,得出結論。
但是,數學是一門科學,任何結論的得出都需要驗證。因此,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數形結合,將復雜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形象、簡明的幾何圖形的面積問題。通過紅色長方形的面積與藍色長方形的面積大小的比較,借助方格圖,很容易看出哪個顏色的面積更大。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其中的道理,更滲透了轉化思想,數形結合的重要思想方法。
3.多媒體技術把單一問題豐富化
多媒體技術與數學課堂的整合,可以使單一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內容更具有深度與廣度。教學過程中,借助快拍儀投影,展示不同學生的作品,從多方面感知其中的規(guī)律。通過投影展示學生的作圖過程,加上學生的解釋,不僅能深入體會排列中的規(guī)律,更有助于學習方法的掌握。
陶行知先生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不僅僅是知道四個數字怎樣組合乘積最大,更重要的是教會一種數學方法,知道規(guī)律的推導可以通過猜想、驗證一為什么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來思考。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數學的教學在獲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能獲得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基本的活動經驗。
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最大值中隱含的規(guī)律,為了促進思維發(fā)展,提出要求:同樣用1,2,3,4這四個數字組成兩位數乘兩位數算式,使它的乘積最小。
師:像剛才探究最大值的奧秘那樣,先猜想出可能的算式,再用你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生:(大部分學生躍躍欲試)14×23,(個別學生)13×24。
師:數學以事實說話,請選擇你喜歡的方法驗證,找出乘積最小的算式。
生:13×24。
師:為什么大部分同學認為是14×23或者13×24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要使乘積最小,最小的兩個數字1和2應該放在最高位,剩下的兩個數字3和4分別與1和2搭配。
這一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以為乘積最小的算式是14×23,但數學往往就是讓你捉摸不透。因為數學的學習不是想當然,任何結論的得出都要經歷嚴謹的推理驗證的過程。所以通過猜想可以知道乘積可能最小的是14×23和13×24這兩道算式,再用計算器驗證(或畫方格圖驗證)找出乘積最小的算式是13×24。
4.總結反思
在教學中,不但要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的能力。新課標也提出了“兩能”,即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謂,沒有問題,就沒有創(chuàng)新;不會質疑就不會思考。我們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帶著新的問題走出教室,將學習延伸至課后。
策略的形成離不開經驗的積累,經驗的不斷積累與更新為策略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技術將數形結合,讓學生直觀感受算式41×32、42×31算式乘積的大小,不僅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能夠體會“數形結合”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價值。
總之,多媒體的輔助,激發(fā)了學生探究規(guī)律的興趣、促進了對規(guī)律的理解。課堂上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互動這堂課是不完整的,是缺乏活力的。一堂好課應該是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整合教育資源,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尤其數學教學,不能僅僅按照書本的順序,先講解例題,接著機械做題。而應借助信息技術資源,豐富學生的視野,促進理解。
參考文獻:
[1]肖川主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179.
[2]朱凌燕主編.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