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卿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2-0043-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家關于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睌祵W學習的本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因此,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任務。那么,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呢?
1.設疑激趣,拓寬思維時空
古人早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戒言,也有“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的訓導,如果缺乏必要的深思熟慮,就不會促使思維從量變到質變的瞬間飛躍,迸放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按蜷_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如在教學小學數學第三冊《可能性》一課時,課伊始,我讓一名男生代表和一名女生代表上臺進行摸球比賽,比賽規(guī)則是蒙上眼睛摸五次,摸到紅球次數多者為勝。結果女生代表每次都是紅球,這時男生有的生氣,有的責怪,有的打抱不平,說老師有“陰謀”。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形成知識之間的懸念,引導學生嘗試改變固定的、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拓寬數學思考的思維時空。
2.新舊知識聯系,發(fā)展學生思維
數學知識是嚴密的邏輯系統(tǒng)知識。每教一點新知識都要盡可能復習有關的舊知識,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為探究新知來鋪路搭橋,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規(guī)律,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網絡、發(fā)展思維。如在教學常見的數量關系“單價x數量二總價”時,教師先在課堂上組織了一場小小的購物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購物經驗和利用乘法計算總價的知識,計算出5只鉛筆、3塊橡皮、4條毛巾、2千克蘋果等商品的總價,列出算式后再引導學生總結出“單價x數量二總價”。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溫故知新,將新知識納人原來的知識系統(tǒng)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思維也得到了發(fā)展。
3.注重讀說訓練,推動學生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重要外在表現體,語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個人的思維是否靈活。加強數學課堂的語言訓練,特別是口頭說理訓練,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好辦法。例如,在教學14-9二?時,老師讓學生談談是怎么想的?有的學生會說,一個一個減,最后等于5;有的學生會說,因為9+5=14,所以14-9=5;有的學生會說因為14-10=4,4+1=5;
有的會說,10-9=1,1+4=5;一個個想法在孩子們的表述中生成,思維也在不經意中得到了培養(yǎng)。
4.大膽猜想,培養(yǎng)求異心智
心智是一種直覺,它是非常靈活迅捷而復雜的心理活動現象,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事物的表象感知,借回憶、想象、猜測等心理活動,閃電般跳躍式地對事物本質進行判斷,它是創(chuàng)造思維的靈魂。牛頓認為“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fā)現?!睂W生回答問題不要苛求過于嚴謹全面,讓它們發(fā)現什么說什么,想到多少說多少,說出表象的理解或猜想也可以,不一定要說個所以然;教師對學生獨到的見解或奇異的想法要因勢利導,引上思維的軌道,讓他們想出點門道來。
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時,我先讓學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數”會有什么特征?有些學生可能受到“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影響,都在猜測特征是“個位數是3、6、9的數”。老師順勢出示一組個位是3、6、9的數,如13、16、19、23、26、29……結果學生發(fā)現這些數都不能被3整除,學生的思維因為猜想的落空陷入了困惑狀態(tài),由此引發(fā)了他們解決疑惑的心理趨勢;而教師乘機再列出另一組數,如12、15、18、21、24、27……學生發(fā)現,這些數反而都是能被3整除。這樣,通過一系列的猜想與困惑,造成學生認知上不平衡,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繼續(xù)探索的欲望:為什么后面這一組數都能被3整除呢?學生又帶著對這個問題的好奇心進行猜測探索,最后發(fā)現原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是:一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這種探索方法的基本程序就是:提出問題,學生猜想,探索規(guī)律,驗證結論。它就是要讓學生先敢于對數學問題進行大膽猜測,再通過探究尋找規(guī)律,這樣得到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有效的,得到的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更多的是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
5.加強實際操作,引導思維的進行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處于形象思維為主向邏輯思維為主逐步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具體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在很大程度上還依靠動作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加強實際操作,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激發(fā)思維,就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只有在思維的活躍狀態(tài)中,才能擦燃異思維的火花,通過“新”思維,掌握新知識。例如,又如:在講解《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時候,學生在充分感知二分之一的意義后,我讓全班同學將一張長方形的紙折成二分之一。學生們都很輕松地折疊出了不同形式的二分之一,但是,這時,我突然聽到有個孩子興奮地叫起來:“老師,老師,我折出了四分之一!”我立馬抓住這難得的機會,讓他說說是怎么折的?為什么說是四分之一?孩子他興奮地回答到:“先將這個長方形紙張對折出二分之一,然后再對折一次,就可以得到四分之一的紙張了?!痹捯魟偮?,又有孩了喊到:“我折出了六分之一,我折出了八分之三,我折出了九分之四……”這樣,一個一個的分數在孩子們的手中創(chuàng)造出來,思維在實際操作中得以發(fā)展。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具有開放性和選擇性的最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