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星
在哲學的歷史上,經歷了從本原論、認識論再到主體論的發(fā)展歷程,在這一過程中,對于認識如何成為可能這一問題的研究貫穿始終,無論是本原論中對于客體簡單投射的理解,還是認識論中對投向主體心靈方式的探討,亦或是主體論中對于主體自身價值關注的分析,都對認識形成方式的理解給予不斷的深化與拓展。在不同的視域下,人們對認識內涵以及形成過程的理解,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點,同時認識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也發(fā)生著一定的轉變,在轉變過程中,人們對于認識可能性的探討與研究具有較強的延續(xù)性,哲學視域逐漸從物性的世界走向心靈的世界,進而發(fā)展到主體的世界。
一、從本原論到認識論:從客體投射到主體認知的轉變
在哲學發(fā)展過程中,對于世界本原問題的研究一直是哲學討論的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這是判斷傳統(tǒng)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也是影響認識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從事物本原出發(fā)來認識客觀事物,成為人們認識形成的最初方式,也是最簡單的哲學認識。隨著時代形勢的發(fā)展變化,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逐漸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點,對事物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得到拓展,逐漸開始轉向認為認識來源于主體對客體事物的深入認知,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
在本原論的視域中,人們對于認識何以可能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受到對物質世界理解一元化的影響。在哲學產生之初,人們對于世界的認識呈現(xiàn)出較為單一的基本特點,集中于對客體事物的簡單投射,即人所看到事物的客觀形態(tài)是何種,其所獲得的認識以及反映就呈現(xiàn)出何種狀態(tài),具有較強的直接性與客觀性。同時在本原論視域下的認識研究,具有一定的社會性特點,認識的對象主要是自然與外在社會,這時的人們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尚未得到分化,依然處在統(tǒng)一的整體之中,因而影響著人們認識多樣化的形成。此時哲學研究的關注焦點集中在對自然與客體本身的認識,呈現(xiàn)出一元化的基本特點,這種一元化是對哲學最初發(fā)端時主客體間關系的具體顯現(xiàn),也是認識形成的最簡單方式。
隨著對自然與社會了解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意識到認識形成并不僅僅局限于對客體存在事物的反映,開始對客觀事物呈現(xiàn)出相異的主觀意識,哲學視域下的認識開始向認識論方面進行轉向。在認識論的基本視角下,認識并非僅僅來源于客體的簡單投射,更源自于主體對客體的主觀認知,是客體投向人們心靈的一種方式,是主體對認識對象深層次的理解和分析過后,所得出的一種認識結論,這種認識的形成過程加入了人的主觀因素,更為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論下的哲學認識并非是對客體事物的機械認知,更多的呈現(xiàn)出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態(tài)勢,在不同時期、不同主體以及不同客體的影響下,人們的認識形式、結果也會呈現(xiàn)多樣化的形態(tài)。
從本原論到認識論,人們對于認識何以可能這一問題的回答,展示了所處時代的發(fā)展特性,體現(xiàn)了人們認識世界方式、感知世界途徑的深刻變化。從對客體事物的單一反映,到產生主觀能動的認識,這是客體對人們內心投射方式的重要轉變,這一方面來源于人們主觀能動性的提升,用更加動態(tài)、多樣化的角度認識和感受世界,另一方面來源于客觀事物的客觀投射,其向人們展示角度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多樣的特點。
二、認識論的基本轉向:認識哲學的經驗論和唯理論之爭
隨著哲學從本原論向認識論的轉變,人們感知自然、看待世界、認識自身的方式和角度也都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認識可能的方式也逐漸多樣化。哲學的發(fā)展態(tài)勢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以哲學批判為主導的認識論哲學家們的出現(xiàn),使得對認識如何成為可能這一問題的探討,成為哲學研究討論的重要內容,對于認識論的再認識成為哲學研究的重點。這不僅使得人們的認識觀發(fā)生了重要的轉變,同時也促成了認識論發(fā)展的基本轉向,使得人們對于認識可能性的認知更加深入和具體。
認識論的基本轉向,源自于哲學由來已久的經驗論與唯理論之爭,即是對理論與實踐之間關系的不同認識而引起的爭論,在不斷批判與被批判過程中,使得認識論的內涵與外延得到不斷的拓展,最終實現(xiàn)轉向。近代文藝復興之后,在對于人與自然、社會之間關系的不斷反思過程中,促成了基于人的內部意識而獲得的認識理論,而這種內部意識中所體現(xiàn)的以人、社會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為基礎,以原則的構建為主要目的,以認識體系的搭建為促進,這些要素都必然是認識論的,并構成了認識論轉向的基礎。從洛克哲學中對于主體意識覺醒問題的提出,到斯賓諾莎強調人們意識中所體現(xiàn)的認識普遍必然的問題,再到黑格爾與康德在批判中提供的認識邏輯依據,使得認識論轉向得以成型。
笛卡爾強調人們天生就具有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這種認識的存在是必然的,且具有一定的絕對性,不會隨著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而進行變化,這種絕對的天賦認識可以說是唯理論的典型代表。在認識經驗論以及唯理論哲學爭論的過程中,康德試圖對其進行調節(jié),通過對于人們自然判斷(理性認知)何以成為可能這一問題的探討,最大程度的將人類理性的主導地位進行宣揚,強調純粹先驗的認知方式和理性方式,在認識主體與客體之間劃出了一道鴻溝,將二者分離開來,并未達到真正調節(jié)的目標。之后的費希特強調認識主體的能動性,并將能動性推向了另一個極端,始終無法拋棄對外部世界認知的事實,因而也沒有做到將經驗與理論相融合。
黑格爾批判了笛卡爾以來的哲學家對于人們天生具有絕對認識的基本論斷,認為認識產生處于一種無意識的狀態(tài),需要一個確定的出發(fā)點,并用結果來證明其前提的真實性,這是將經驗與理論結合的代表。黑格爾強調認識過程中的實體即是認識的主體,因為實體只有在自身內部才會擁有不斷前進發(fā)展的動力,才能夠在實踐中豐富人們的認識。由此在認識的基本轉向過程中,已經開始關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與價值,在主體能動性對于認識影響的作用方面也有一定認識和闡釋,為哲學主體論的出現(xiàn)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從認識論到主體論:認識重心的不斷遷移
從認識論的視角來看,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一方面來自客觀事物的多角度投射,另一方面則源自人們對于客體的主觀看法,這種主觀認識論所關注的是人們認識事物之后所獲得的一定結果。而在認識論轉向的后期,哲學學者們開始關注主體在認識過程中所產生的重要作用,強調主體能動性在認識獲得過程中的意義,開始向主體論方向發(fā)展。在認識論向主體論轉移的過程中,認識重心的轉變是重要標志,這主要體現(xiàn)在由客體性到主體性、由社會性到個體性以及由科學性到價值性的轉變。
在由客體性到主體性的轉變方面,認識的客觀對象發(fā)生了變化。從人們所認識主體的重心轉移情況來看,在近代以前人們所認識客體的重點主要是自然,對于認識主體人本身的關注很少;近代以后人們開始注重對人本身的關注,起初主要是集中在人的思維和精神層面,這在認識論轉向的后期即有所體現(xiàn);之后到了哲學的主體論階段,逐漸轉移到了對人的存在、人的活動等方面的關注。通過自身的各種實踐活動,人們對各種客觀事物和自身的關注在這一過程中成為可能,構建出了使人成為其自身主題的主體性。
在由社會性到個體性的轉變方面,認識的涉及范圍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轉變主要是內含在從客體性社會到主體性社會的轉變之中,其認識的形成邏輯基本相同,主要差異在于選取的角度有所不同,更傾向于從人與社會之間關系這一方面來闡釋認識何以可能的問題。社會是人們在不斷的實踐和交往過程中逐漸構建起來的某種關系與聯(lián)系的總和,是人這一主體的對象化客體,二者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緊密關系。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和發(fā)展,人對于社會的依賴性不斷降低,其看待社會的角度即會發(fā)生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個體性的自我意識不斷覺醒,同時加之原生性產生的對社會的認識,使得認識的涉及范圍得到不斷擴展。
在由科學性到價值性的轉變方面,認識獲取的功能性發(fā)生了變化。在認識成為可能的過程中,隱藏其后的功能性及基本原因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這也是人們在現(xiàn)實中形成認識的重要因素。從認識論到主體論,人們的認識功能經歷了從科學性到價值性的轉變,科學性即是直觀的自然理性,所看即所知,而價值性則體現(xiàn)的是所認識到的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性,是對主客體價值的關注。]在認識產生這一過程中,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漸加入了更多的個人感受,對主客體價值及其延伸予以關注,將事物存在本身所具有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在一起,認識開始走向真理與價值。
四、主體論的深化與拓展:對于認識形成過程的深入認知
在從認識論轉變到主體論的過程中,認識依托于人們對事物的不同看法而得以產生和深入發(fā)展,并不斷成為影響人們行動的重要推動力量。不同于以往的形而上學哲學認識理論,海德格爾強調將笛卡爾關于認識與真理關系的內容作為深化認識的基礎,并開始了主體形而上學的表象歷程,同時海德格爾認為人的本質以不盡相同的作用進入到認識過程之中,以不斷變化的形式開始形成新的認識,這即是海德格爾存在論的基本邏輯,而主體論對認識何以可能問題的深化與拓展,即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分析和闡釋,進一步豐富了認識的內涵和外延。
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著重分析了近代哲學的發(fā)展歷史,并在這一過程中強化對主體形而上學的批判,強調康德理論對哲學形而上學的顛覆??档乱詫陀^事物的認識和對人們自身的認識將人的認識行為做了區(qū)分,強調人的自然理性認識所能達到的范圍僅僅是現(xiàn)實領域,而對物體自身的主體價值是人們無法認識的形而上學領域?;诳档碌南嚓P論述,海德格爾開始了他的存在論研究,其所堅持的原則是超越傳統(tǒng)哲學的二元分立框架,通過對認識和存在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說明存在的結構。他認為傳統(tǒng)哲學的思維方式逐漸在強化認識過程中的人類中心意識,使得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過于強調自身的主體性,而海德格爾存在論的出現(xiàn),即是要弱化人的主體性意識,使得人們認清與社會及其他存在之間的相互關系。
海德格爾理論與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理論相比,最為重要的區(qū)分在于,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認為存在即是對事物表象認識的獲得,闡釋了事物存在與認識產生之間的相互關系,而海德格而則強調這一對存在與認識的相關界定掩蓋了存在的本質,由此要迫切的清楚這一理論發(fā)展困境。在關于主體認識問題方面,海德格爾在一開始就沒有將傳統(tǒng)哲學所認定的人本身以及其所具有的理念作為研究的主體,而是對于認識獲取的基礎存在論問題進行了探討,形成了探討存在問題方法的基本轉向,這種轉向使得主體論的得到不斷的深化和拓展,傳統(tǒng)的主體被瓦解,要在認識過程中重新建立起獲得存在和意義的新方法,從而實現(xiàn)認識獲得方式的改革與轉型,使得認識的獲取途徑更加多樣性。
五、結語
哲學發(fā)展經歷了從本原論、認識論到主體論的歷程,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探討認識何以可能這一問題,并尋求認識形成的基本邏輯,在不同的時期,由于人們認識事物的能力、人與事物之間的相關系以及對于事物認識角度等方面的差異,使得認識的內容與方式逐步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
對于世界本原問題的研究一直是哲學討論的基本問題,起初人們對于認識何以可能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受到對物質世界理解一元化的影響。由此,從事物本原出發(fā)來認識客觀事物,成為人們認識形成的最初方式,也是最簡單的哲學認識。隨著人與社會關系的不斷發(fā)展變化,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逐漸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點,對事物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得到拓展,對事物本質予以關注。
在認識論發(fā)展過程中,以哲學批判為主導的認識論哲學家們涌現(xiàn),使得對認識如何成為可能這一問題的探討,成為哲學研究討論的重要內容,對于認識論的再認識成為哲學研究的重點。這使得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展現(xiàn)出更為多樣的特點,同時也促成了認識論發(fā)展的基本轉向。
哲學發(fā)展到主體論階段,認識重心不斷發(fā)生轉移,從客體性到主體性、從社會性到個體性、從科學性到價值性的轉變,更為強調主體能動性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開始關注主客體價值在認識深化中的作用。同時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理論,基于康德的先驗思想批判理論,對于主體論進行了深化與拓展,擴寬了認識領域的外延,實現(xiàn)了認識獲得方式的改變與轉型,使得更為深入的認識成為可能。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