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瑋
摘 要:傳統(tǒng)的園林景觀與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相適應而產生和發(fā)展,這是地域性歷史文化的積累和體現(xiàn),不同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政治結構造就了不同的造園風格。作為中國的鄰國,日本曾深受中國古典文化及思想的熏陶。在概述日本園林歷史發(fā)展脈絡的基礎上,從風格及代表性景觀分析了日本古典園林的特征,以期使我們對園林史有更好的了解和思考,在當前的城市景觀設計和園林建設中得到啟發(fā)。
關鍵詞:古典園林;園林發(fā)展脈絡;日本園林;傳統(tǒng);融合
1 日本園林發(fā)展緣由
日本園林源于中國,日本深受中國園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園的影響,因而一直保持著與中國園林相近的自然式風格。但結合日本的自然條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獨特風格而自成體系。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精巧細致,在再現(xiàn)自然風景方面十分凝煉。并講究造園意匠,極富詩意和哲學意味,形成了極端“寫意”的藝術風格。
2 日本園林發(fā)展歷程
為日本園林演變表。從表l可以看出日本園林的演變過程,飛鳥時代和奈良時代是中國式自然山水園的引進期,平安時期是日本化園林的形成時期和三大園林(皇家、私家和寺院同林)的個性分道揚鑣時期.中世的鐮倉時代和室町時代是寺社園林的發(fā)展期,近代的桃山時代是茶庭露地的發(fā)展期,近世的江戶時代是茶庭、石庭與池泉園的綜合期。
據(jù)日本的《古事記》(完成于112年)和《日本書記》(完成于720年)記載,日本在公元3~4世紀時即有苑園。從大化革新到奈良時代末期(645~780年)出現(xiàn)了較為發(fā)達的文化(史稱“奈良文化”),園林也得到發(fā)展。
538年當從百濟傳入佛教后,日本文化有了新的發(fā)展,建筑、雕刻、繪畫、工藝也從中國輸入到日本列島而興盛起來。在庭園方面,首推古天皇時代(593~618年),因受佛教影響,在宮苑的河畔、池畔和寺院境內,布置石造、須彌山,作為庭園主體。
794~1192年京都山水優(yōu)美,都城里多天然的池塘、涌泉、丘陵,土質肥沃,樹草豐富,巖石質良,為庭園的發(fā)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平安時代后期,日本逐漸擺脫了對中國園林的直接模仿,注重發(fā)展自己的文化,漢風文化向和風文化過渡,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池庭在平安時期奠定了發(fā)展的基礎。
12世紀末,日本社會進入封建時代,武士文化有了顯著的發(fā)展,形成樸素實用的宅園;同時宋朝禪宗傳人日本,并以天臺宗為基礎,建立了法華宗。禪宗思想對吉野時代及以后的庭園新樣式的形成有較大影響。
14~15世紀是日本庭園的黃金時代,造園技術發(fā)達,造園意匠最具特色,庭園名師輩出。園林呈現(xiàn)新的文化面貌,具有蒼涼美的枯山水禪庭和追求秩序美的茶庭,成為時代審美精神的標志。室町時代名園很多,不少名園還留存到現(xiàn)在。
枯山水很講究置石,主要是利用單塊石頭本身的造型和它們之間的配列關系??萆剿@內也有栽置不太高大的觀賞樹木的,都十分注意修剪樹的外形姿勢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態(tài)。
16世紀茶庭勃興,茶庭順應自然,面積不大,單設或與庭園其他部分隔開。庭中栽植主要為常綠樹,潔凈是首要的,庭地和石上都要長有青苔,使茶庭形成“靜寂”的氛圍。忌用花木,一方面是出于對水墨畫的模仿,另一方面,在用無色表現(xiàn)幽靜、古雅感情方面也有其積極意義。
17~19世紀初期,日本園林完成了自己獨特風格的民族形式,并且確立起來。日本園林在江戶時代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在茶庭和寺廟繼續(xù)發(fā)展的同時,大民園林和庶民園林相繼出現(xiàn),并逐漸成為日本園林的主題之一。
當時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桂離宮庭園(圖2 27)。庭園中心為水池,池心有三島,島間有橋相連,池苑周圍主要苑路環(huán)回導引到茶庭洼地以及亭軒院屋建筑。此時園林不僅集中于幾個大城市,也遍及全國。
明治維新后,日本庭園開始走歐洲風格。但歐洲的影響只限于城市公園和一些“洋式”住宅的庭園,私家園林仍以傳統(tǒng)風格為主。而且,日本園林作為一種獨特的風格傳播到歐美各地。
3 日本古典園林風格特征
日本現(xiàn)代詩人、作家室生犀星曾說過:“純日本美的最高表現(xiàn)是日本的園林”。
日本園林以其清純、自然的風格聞名于世。它有別于中國園林“人工之中見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見人工”。它著重體現(xiàn)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觀,避免人工斧鑿的痕跡,創(chuàng)造出一種簡樸、清寧的致美境界。
日本園林的精彩之處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日本園林雖早期受中國園林的影響,但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產生了頗有特色的庭園。
日本園林的四分之三都由植物、山石和水體構成,因此,從種植設計上,日本園林植物配置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同一園中的植物品種不多,常常是以一二種植物作為主景植物,再選用另一二種植物作為點景植物,層次清楚,形式簡潔,但十分美觀。
結束語
日本的藝術追求“物哀”“幽玄”和“寂靜”等相融或相通的境界,以求表達民族心理深層的古樸、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氣質,由此而構成日本園林的“民族性”。日本園林通過有選擇、有發(fā)展地從中國園林中借鑒升華,同時也吸收許多西方園林的優(yōu)秀之處,發(fā)展了具有自己民族風格、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園林形式。從分析日本園林的發(fā)展脈絡及各個時期的特點,我們可以在當前的景觀園林設計中得到啟發(fā),借鑒日本園林的設計手法及設計思想,注重園林的生態(tài)美而不是形式美,關注園林設計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和重要性,從而讓我們設計園林的同時迎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向,進一步做好我們的園林設計和學習。
參考文獻
[1] 廖為明,樓浙輝.日本園林的特點及肩[J].江西林業(yè)科技,2004(4):43-45.
[2] 張世聰.宗教思想與日本園林設計[J].綏化學院學報,2008,28(1):105-107
[3] 卓智慧,郭璁.自然環(huán)境對日本園林形式和特點的影響[J].上海建設科技,2005(5):34-42
[4] 伊紅珊.淺析日本園林[J].河北林業(yè)科技,2005(4):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