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國泉
摘要:“超車”泛指偏離原行駛路線、駛入相對方向車道、與被超車并肩行駛、超越后回歸本道,集直行、轉彎、變更車道之大成的駕駛行為。超車是后車需求引發(fā)的交通活動,曲線行駛特性注定車輛將不斷發(fā)生侵犯他人合法活動空間、不斷形成交通交織點和沖突點,駕駛人稍有疏忽或處置不當,輕則擾亂交通秩序危及交通安全,重則發(fā)生惡性交通事故,所以超車行駛主動權把握在駕駛人手中,“安全注意”義務亦應由超車方負主責。為確保超車安全,駕駛操作規(guī)范要求頗為嚴格:超車前要觀察判斷超車條件是否成熟;超車中要盡可能避免影響相向車輛的正常行駛、要與被超車保持橫向的安全間距;超車后回歸本道時要與被超車保持縱向的安全間距等。
關鍵詞:超車;交通事故;痕跡鑒定
超車通常發(fā)生在混合交通的道路上,復雜的交通環(huán)境造就了超與被超車轉換快、行駛軌跡及行駛速度關系復雜的客觀事實,準確判斷案發(fā)瞬間誰為超車者確有一定難度。近幾年來,隨著法制建設進程的深化,以證人證言作為認定超車依據(jù)的落后手段逐漸為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所拋棄,取而代之的是科學性、準確性和客觀性俱強的交通事故鑒定技術,本文結合具體案例,就交通痕跡鑒定技術在超車類案件中的應用方法介紹如下。
一、簡要案情
去年夏季某日18時25分許,鄧某駕駛輕型貨車在路寬為4.5m的山區(qū)公路上行駛時,與二輪摩托車發(fā)生碰刮,造成摩托車駕駛人被貨車后輪擠壓身亡的交通事故。
二、現(xiàn)場勘驗
(一)路面痕跡
事故路段為村道公路,水泥路面,以貨車行駛方向計向左微彎,路面寬4.5m,右側路肩寬0.9m,左側無路肩公路兩側長滿雜草。貨車靜止時與公路邊緣基本平行,前后右側輪胎距路邊緣1m,路面遺留有右后輪長8m沾滿血跡及人體組織的制動印跡。
二輪摩托車向左側翻,前輪朝向路外,后輪朝路中,車身基本與道路垂直,前大燈及右后尾燈全部開啟,距貨車右后輪8m,路面遺留有長2.4m的摩托車刮擦印跡。
(二)車體痕跡
在貨車右側防護架后角鐵前端檢出2處碰擦印跡,其中 1處位于角鐵邊緣,一處呈縱向 S 狀;右后輪胎的外胎胎壁粘附有噴濺狀血跡。
二輪摩托車后貨架尾部檢見表面粘附有紅色油漆物質的碰撞加層痕跡;后貨架尾部右側鉤的球形端面上檢見表面粘附紅色油漆物質的加層痕跡。
(三)痕跡比對
在事故現(xiàn)場進行的碰撞高度、碰撞形態(tài)及著色方面痕跡比對,認定當兩車同向行駛且貨車行駛速度大于二輪摩托車時,兩車間痕跡能夠形成唯一性的碰撞對應關系,s 形印跡證明碰撞瞬二輪摩托車處于失衡狀態(tài)。
三、調查取證
事故案發(fā)地為山區(qū)偏僻的村道,案發(fā)時正值黃昏,當事人與證人為貨車上的駕駛人及貨主。兩人證詞如出一轍:貨車居路中行駛,時速不到30公里,案發(fā)時路面沒有車輛,車后沒有異常情況,聽到車后傳來車輛摔跌聲,駕駛人趕忙采取緊急制動措施停車,兩人異口同聲 “兩輪摩托車從貨車右側超車時失衡摔倒導致事故發(fā)生”。
通過現(xiàn)場勘查及調查取證,查明的基本事實是:案發(fā)時兩車在路寬為4.5m的窄路上同向行駛,貨車右側防護架與兩輪摩托車發(fā)生碰撞,貨車駕駛人采取了緊急制動措施,貨車右后輪在車輪抱死狀態(tài)下推移擠壓二輪摩托車駕駛人。
四、案件存疑
證人證言證明案發(fā)瞬間二輪摩托車處于超車狀態(tài),痕跡鑒定卻證明案發(fā)瞬間貨車處于超車狀態(tài),證據(jù)之間發(fā)生沖突。
證詞證明效力低且前后矛盾,例如說貨車居路中行駛,卻無法解釋靜止時的貨車為何靠向路右?又如說貨車時速不到30公里,為何公路出現(xiàn)的制動拖印卻長達8米?再如說兩人沒有發(fā)現(xiàn)車后有摩托車,卻無法解釋后視鏡齊全的情況下,為何觀察不到燈光全部開啟的二輪摩托車?還有指認二輪摩托車從貨車右側超車與其沒有發(fā)現(xiàn)摩托車自相矛盾等等。但這些證詞有證人的證言支持。
痕跡鑒定證明效力高,卻不能排除二輪摩托車超越貨車過程中感到危險而采取減速措施致兩車速度發(fā)生變化的可能,且無法應用痕跡鑒定鑒別證人證言的真?zhèn)纬潭?。案發(fā)瞬間誰超誰的事實不清。
五、交通事故鑒定技術揭密
交通事故鑒定技術是指鑒定人應用運動力學、汽車行駛理論、汽車碰撞痕跡學、工程技術學、化學、法醫(yī)學,結合車輛結構學、公路工程學、駕駛心理學等等諸多學科及分支理論知識,對車輛技術性能、車輛行駛軌跡、車輛行駛速度和道路工程、駕駛人心理等技術領域開展的科學技術鑒別、判斷和認定活動,是新興的交通事故刑事科學應用技術。
常人看來,案發(fā)現(xiàn)場遺留的貨車車輪制動印跡和二輪摩托車傾覆倒地的車體刮擦印跡,只不過是簡單的交通事故現(xiàn)場圖形符號而已,對交通事故鑒定技術而言,卻是具有記載有車
輛運行軌跡、運行速度、受力方向及大小等豐富信息的重要檢材,從中可以讀取事故類型 事故形態(tài)、碰撞角度事故原因等眾多資訊,是甄別案情真?zhèn)蔚淖钣辛ψC據(jù),經(jīng)對本起事故信息進行的逐項讀取,案件真相很快就浮出了水面。
首先確認了貨車的行駛速度。貨車是依靠車輪的制動由行駛轉變?yōu)殪o止狀態(tài),案發(fā)現(xiàn)場路面遺留的制動印跡具有輪胎印跡連續(xù),表面粘附有黑色橡膠顆粒,以及不顯示輪胎花紋的特征,分析認為貨車此時處于緊急制動的車輪“抱死”階段,說明貨車的動能在輪胎與地面的滑移中完全消耗殆盡,通過精確計算,貨車發(fā)生交通事故瞬間的行駛速度被鎖定為45 Km/ h,高出證詞及證言供述的車速達75%。
緊接著確認了二輪摩托車的行駛速度。二輪摩托車則是依靠傾覆后在路面滑移由行駛轉變?yōu)殪o止狀態(tài)的,二輪摩托車傾覆后在路面滑移過程中形成的連續(xù)印跡,說明二輪摩托車的動能在路面滑移過程中完全消耗殆盡,通過精確計算,二輪摩托車發(fā)生交通事故瞬間的行駛速度被鎖定為24Km/ h左右。此數(shù)據(jù)的確認澄清了事故主要事實,即貨車的速度高于二輪
摩托車近100%,證明案發(fā)瞬間貨車確實處于超越二輪摩托車的狀態(tài)。
第三確認了貨車的行駛軌跡。汽車運行軌跡雖然是變量,但根據(jù)交通事故鑒定技術中的汽車行駛理論知,汽車軌跡變化幅度受行駛初速度和方向轉角的限制,例如要求汽車橫向位移1米并擺正,時速20公里與時速40公里的汽車都可以實現(xiàn),但所需的距離和難度卻相去甚遠,因為所需的距離與擺正難度呈級數(shù)關系。貨車自制動印跡起點至停車位置均為直線運行軌跡,結合道路和貨車的寬度,確認貨車在超越二輪摩托車瞬間還處于偏右行駛狀態(tài),除了證明貨車在超越二輪摩托車時沒有留出安全間距,對其行駛構成嚴重威脅,而且證明超車過程中的貨車駕駛人處于注意力分離狀態(tài)。
交通事故鑒定技術從多個角度確認了事故發(fā)生原因,檢驗人員利用自身的技術在交通事故案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爭議就此落下了帷幕。使爭議案件得到一個滿意的處理結果。
參考文獻:
[1]超速超載闖大禍[J].言真.汽車運用.2000(03).
[2]論面向事故處理的道路交通事故鑒定體系的構建[J].張雷,來劍戈,王連明,王超勇.中國司法鑒定.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