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許昌兒童醫(yī)院(461100)時曉麗 魏艷蕊
HIE主要指由孕婦、胎兒、胎盤異常、臍帶血液阻斷、分娩及新生兒疾病等因素導致的圍生期新生兒窒息,引發(fā)母嬰血液循環(huán)與通氣障礙,進而造成新生兒腦組織出現不同程度損傷的神經系統(tǒng)創(chuàng)傷疾病。本文通過分析CDPC、GM1聯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輕、中度HIE取得的臨床療效,探討適合用于臨床治療的用藥方案。
1.1 臨床資料 將2014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90例輕、中度HIE患兒分為甲、乙兩組,每組45例。甲組:27例男,18例女;胎齡36~40(38.6±1.2)周;發(fā)病時間7~14(10.7±2.3)h;乙組:29例男,16例女;胎齡37~41(38.9±1.2)周;發(fā)病時間7~15(10.9±2.3)h。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基礎治療,如吸氧、抗腦水腫、抗驚厥等。甲組采用CDPC(吉林百年漢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6207)聯合GM1(國藥準字H20083224,北京四環(huán)制藥有限公司)治療,將20mgGM1與125mgCDPC溶于5%的20ml葡萄糖注射液中進行靜脈滴注,每天1次。輕度HIE患兒療程為1周,中度HIE患兒療程為2周。乙組采用CDPC與GM1聯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CDPC、GM1的用法及用量同甲組,將0.3g還原型谷胱甘肽(上海復旦復華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010)溶于20ml生理鹽水后進行靜脈滴注,1h滴注完,療程同甲組。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觀察、記錄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NBNA評分、腦白質區(qū)域低密度病灶CT值、臨床癥狀恢復時間(肌張力消失時間、意識障礙消失時間、驚厥消失時間)與治療總有效率。NBNA評分滿分為40分,得分越高,腦神經修復狀況越佳。療效評定標準:癥狀體征無任何改變,甚至病情加重為無效;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有所好轉為有效;癥狀體征與實驗室檢查結果明顯好轉為顯效;癥狀體征與實驗室檢查結果恢復正常為治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所有研究數據,計數及計量資料用(n,%)和(±s)表示,組間檢驗用x2和t表示,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NBNA評分及腦白質區(qū)域低密度病灶CT值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前的NBNA評分、腦白質區(qū)域低密度病灶CT值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乙組治療后的上述指標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甲組,P<0.05,如附表。
2.2 兩組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乙組患兒的肌張力、意識障礙及驚厥消失時間分別為(3.3±1.9)d、(5.1±1.4)d、(6.1±1.8)d,明顯短于甲組的(4.9±2.2)d、(6.3±1.5)d、(7.4±1.5)d,P<0.05。
2.3 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甲組中8例無效,乙組中2例無效,乙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5.6%)明顯高于甲組(82.2%),P<0.05。
附表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NBNA評分、CT值對比(n,±s)
附表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NBNA評分、CT值對比(n,±s)
組別(n=45)NBNA評分(分) 腦白質區(qū)域低密度病灶CT值(Hu)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甲組 27.3±2.7 37.3±2.6 14.3±2.1 18.2±1.7乙組 27.6±2.7 39.6±2.5 14.5±2.2 19.6±1.7 P >0.05 <0.05 >0.05 <0.05
本研究通過給予輕、中度HIE患兒不同的藥物治療,結果顯示乙組治療后NBNA評分、腦白質區(qū)域低密度病灶CT值、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甲組,驚厥、肌張力與意識障礙消失時間則明顯短于甲組,表明CDPC、GM1聯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輕、中度HIE能有效改善患兒的神經系統(tǒng)功能和疾病癥狀。主要原因在于CDPC作為核酸衍生物,能有效降低腦血管阻力,促進卵磷脂合成,增加腦部血液供應,減輕水腫,改善腦脂質等情況[1]。GMI能明顯加快中樞神經重塑過程,修復中樞神經系統(tǒng)。還原型谷胱甘肽能提高氧化酶活性,抑制氧自由基和脂質過氧化物生成,保護患兒的腦組織,促進神經細胞再生[2]。綜上所述,輕、中度HIE患兒采用CDPC、GM1與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能有效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促進其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