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 河南省兒童醫(yī)院 鄭州兒童醫(yī)院(450018)孫洋
全麻蘇醒期躁動是指小兒全麻蘇醒期出現(xiàn)的一種意識與行為分離的精神狀態(tài),其對小兒生理所造成的傷害是不容忽視的。為了減少患兒蘇醒期躁動的發(fā)生,減輕患兒痛苦,本科室于2016年12月成立了“夢之圈”品管圈活動組?,F(xiàn)報道如下。
“夢之圈”QCC小組由麻醉蘇醒室七名成員組成,其中男2人,女5人;平均年齡32歲;本科學歷6人,碩士1人;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3人。為避免因患兒年齡差異、手術差異對實驗的影響,將觀察條件設定為3~6歲扁桃體切除術后患兒。選取2017年2月~6月符合條件的手術患兒120例,分為兩組用于比較改進前后效果。分別為2017年2月7日~3月15日品管圈實施前手術患兒60例為對照組;2017年5月19日~6月25日品管圈實施后手術患兒60例觀察組。
根據改善前扁桃體切除術患兒60例中發(fā)生躁動16例,躁動率26.26%的現(xiàn)狀,通過對16例躁動患兒的隨訪總結出術后疼痛、拔管時機不當、饑餓口渴、環(huán)境陌生恐懼為引起蘇醒期躁動的主因,以下將對此進行重點討論分析。①術后疼痛。扁桃體切除術后常用的鎮(zhèn)痛方法有冰袋冷敷、超聲霧化吸入、術后鎮(zhèn)痛泵的使用。根據以上方法制定扁桃體切除術后患兒復蘇護理常規(guī)及麻醉常規(guī)?;純哼M入復蘇室后給予冰袋冷敷;拔除氣管導管后給予布地奈德混懸液1mg加鹽酸腎上腺素1mg霧化吸入;由麻醉師根據患兒清醒情況,及時打開術后鎮(zhèn)痛泵并及時調整劑量,保證術后鎮(zhèn)痛效果。②拔管時機不當。氣管插管是確保手術中呼吸道通暢的重要手段。但氣管導管作為異物,容易引起劇烈嗆咳。特別是小兒,對刺激極為敏感,忍耐力差,如不能準確掌握拔管時機,更易引起不適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筆者對患兒實施選擇性早期拔除氣管導管以減輕氣管導管的刺激。在密切監(jiān)護基礎上,在患兒意識未完全恢復,但自主呼吸恢復,吞咽反射恢復,脫氧3min后SpO2>95%即可拔管,拔管后常規(guī)吸氧[1]。經觀察,早期拔管后患兒平穩(wěn),安靜休息,SpO2維持在正常范圍內,無不良情況發(fā)生。③患兒饑餓口渴。為保證手術安全,增加患兒舒適度,小兒扁桃體切除手術均采用全麻方式。麻醉前禁食8h,禁飲4h仍為目前遵循的外科護理常規(guī)。由于術前禁食禁飲時間長,導致患兒情緒緊張、哭鬧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增加了術后蘇醒期躁動的幾率。術前一日由巡回護士與手術醫(yī)師做好溝通,確認相對精確的手術時間。在手術當日,在麻醉護士的指導下患兒可在手術前2~3h內按2~5ml/kg的劑量飲用液體[2]。經觀察,按規(guī)定劑量飲用液體后麻醉,無嘔吐誤吸發(fā)生,并減輕患兒饑餓感,有利于術后的恢復。④恐懼。由于患兒大部分處于學齡前期,對父母較為依賴,因手術室的特殊性家長無法陪同,患兒意識恢復期會因親人不在身邊感到恐懼而引起躁動。針對這一特點,筆者發(fā)揮人性化管理,在復蘇室劃分出陪護區(qū),患兒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恢復后由一名家長陪同、安撫患兒緊張情緒,使患兒更加舒適度過這一時期。
附表 兩組患者術后躁動情況(例)
在這次品管圈活動中,筆者遵循QCC的基本步驟:選定主題、制定計劃、現(xiàn)狀把握、設定目標、分析原因、制定對策、對策的實施及檢討、效果確認、標準化持續(xù)質量改。通過繪制柏拉圖、魚骨圖等方法查找出引起患兒蘇醒期躁動的原因、分析原因、制定并實施相關對策,使品管圈活動期間患兒全麻蘇醒期躁動率由活動前26.26%下降至5%(見附表),實踐證明將品管圈管理模式應用于全麻患兒蘇醒期躁動的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還是有3名患兒存在術后躁動的發(fā)生,我們的工作沒有結束,仍然要利用品管圈這個優(yōu)秀的管理模式繼續(xù)查找問題,繼續(xù)制定改進措施,將這些措施應用于每一位手術患兒,為他們帶來舒適、安全的復蘇過程。
綜上所述,通過這次品果圈活動我們深刻認識到,這不僅是一項非常好的觀察診治活動同樣也是一項良好的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集體學習活動。知道了在臨床工作中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為什會發(fā)生這個問題、怎樣處理這個問題,最后規(guī)范地認識和處理這個問題,深受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