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471003)張劭輝
顱內動脈瘤可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須早診斷,及時給予處理。目前,數(shù)字減影的血管造影(DSA)為顱內動脈瘤臨床診斷的金標準,但該種診斷方式存在一定損傷性,臨床應用受限,因此須進一步加強對顱內動脈瘤更具有效性、準確性的診斷措施進行深入研究[1]。本研究主要對比平板DSA與三維CT血管造影兩種手段應用于顱內動脈瘤臨床診斷的價值,現(xiàn)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4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作為對象。在所選的患者,22例為男性,18例為女性;年齡最小為32歲,最大年齡為76歲,年齡均值為(51±2.61)歲。按照Hunt-Hess分級,4例為Ⅰ級、18例為Ⅱ級、11例為Ⅲ級、5例為Ⅳ級、2例為Ⅴ級。入選患者臨床診斷資料均有效,且保存完整。
1.2 方法 40例患者均給予平板DSA血管造影、三維CT血管造影。平板DSA血管造影;應用設備為AlluraX-per FD 20 數(shù)字平板血管造影機(飛利浦公司生產)、3D工作站。檢測時,受檢者保持仰臥位,使用專用帶將做好頭部固定,保證檢測過程中頭部不會移動,避免影像偽影出現(xiàn),影響檢測結果。選用優(yōu)維顯370非離子型對比劑,診斷過程中造影劑使用劑量為10~25ml,保持4~6ml/min的速率,曝光延遲時間為1~2s,壓力控制在200~300PSI范圍內。三維CT血管造影:應用儀器為64層螺旋CT機,參數(shù)設置:電壓為120kV,電流為300~360mA,層厚0.65~0.80mm,螺距0.8~1.0,延遲時間為6~8s。檢查前,受檢者均須將項鏈、假牙等金屬物品摘除,并囑咐其放松心態(tài),在掃描過程中不能隨意移動身體,并在掃描前靜注1ml/kg的優(yōu)維顯300(水溶性有機碘對比劑)。以患者常規(guī)心電監(jiān)測結果為根據,實施調整對比劑使用劑量及推注速度。完成對比劑推注后再推注25~35ml的生理鹽水,最大限度將偽影發(fā)生幾率降低,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CT掃描范圍:選用連續(xù)容積模式從受檢者頸部主動脈弓開始,掃描至頭頂。實施常規(guī)平掃成像再實施CTA影像檢測,掃描視野、中層面中心均保持不變。掃描前,囑咐受檢者不做吞咽動作、不能隨意移動。完成三維CT血管造影后,獲得影像數(shù)據均傳輸至工作站,通過相應軟件對影像結果進行容積再現(xiàn)、多平面重組、曲面重建、遮蓋容積重建等處理,再對診斷圖像進行分析。由1名神經外科副主任醫(yī)師、1名介入科副主任醫(yī)師共同閱片并進行分析。40例入選者均接受手術治療,且進行病理學診斷。
1.3 觀察指標 對比手術病理檢測結果評估兩種診斷技術應用的特異度、敏感度、陰性及陽性預測值;觀察兩種技術檢測顱內動脈瘤長徑、檢測結果時效性、檢測費用。
附表1 兩種技術診斷顱內動脈瘤價值對比(%)
附表2 兩組技術顱內動脈瘤長徑診斷對比(±s)
附表2 兩組技術顱內動脈瘤長徑診斷對比(±s)
注:與三維CT血管造影比較,*P<0.05。
技術 n <3mm動脈瘤長徑 ≥3mm動脈瘤長徑三維CT血管造影 40 2.11±0.31 5.90±2.77平板DSA血管造影 40 2.64±0.37* 5.92±2.69 t 6.944 0.032 P 0.000 0.97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資料通過SPSS19.0軟件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對比行χ2檢驗,計量數(shù)據對比行t檢驗,以“±s”形式描述。比較差異有顯著性以P<0.05表示。
2.1 病理診斷結果及兩種技術診斷價值比較 病理診斷顯示,40例患者中有38例存在顱內動脈瘤。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平板DSA血管造影陽性預測值、敏感度均高于三維CT血管造影(P<0.05);兩種技術診斷陰性預測值、特異度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附表1。
2.2 兩種技術診斷顱內動脈瘤長徑比較 在<3mm動脈瘤長徑診斷上,三維CT血管造影診斷長徑短于平板DSA血管造影(P<0.05);兩種在≥3mm動脈瘤長徑診斷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附表2。
2.3 兩種技術診斷時效性及費用比較 三維CT血管造影在40例患者診斷中檢測用平均時間為(4.50±1.37)min,明顯短于平板DSA血管造影的(30.57±4.24)min(t=37.003,P=0.000),檢測平均費用為(2207.46±197.42)元,明顯少于平板DSA血管造影的(4305.55±388.44)元(t=30.453,P=0.000)。
顱內動脈瘤為一種臨床常見疾病,部分患者會并發(fā)癲癇、頭痛與周圍神經壓迫等癥狀,如未能及時診斷及治療顱內動脈瘤,隨著病情的進展,瘤周圍組織遭受壓迫,引發(fā)蛛網膜下腔出血、動脈瘤破裂等嚴重并發(fā)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3]。早期確診,及時治療有利于治療及預后效果的提高。
三維CT血管造影為一種微創(chuàng)檢查技手段,檢查過程中表淺及深在結構均可清晰顯示,同時可做多角度旋轉,圖像顯示表現(xiàn)出加強三維立體感[4][5]。該種手段應用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為:微創(chuàng)、用時短、并發(fā)癥少、放射線劑量較少、影像學顯示有三維立體感等。平板DSA為基于常規(guī)DSA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診斷技術,3D-DSA為其最突出的功能,應用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為:可防止血管結構重疊,清晰、準確顯示血管影像;可從任意空間角度對血管腔內部狀況、病變血管三維立體關系進行觀察;可準確測量病變血管體積、截面面積、直徑;選影對比劑用量較少[6][7][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技術應用于顱內動脈瘤診斷均具有各自的應用價值,如果聯(lián)合應用能夠相互補充,有望獲得更理想診斷效果。綜上所述,平板DSA、三維CT血管造影兩種技術應用于顱內動脈瘤臨床診斷均表現(xiàn)出較高應用價值,各具優(yōu)點,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診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