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縣人民醫(yī)院(330200)龔小斌 楊成云 龍美
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是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一類甾體激素,主要為皮質醇,其作用有抗炎、抗病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目前,GCs在肝病治療中廣泛應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害、膽汁淤積癥及肝衰竭的早、中期。盡管GCs通過反復的臨床應用,在部分肝臟疾病中特別是膽汁淤積性肝病中有一定的療效。然而,若使用GCs時間過長,則易導致一系列并發(fā)癥情況的發(fā)生,其中包括:繼發(fā)感染和高血壓、糖代謝紊亂和骨質疏松癥及肥胖等[1],故其臨床應用上一直存在爭議。如何有效、安全和經(jīng)濟地在肝病治療領域中應用糖皮質激素,筆者長期關注這個問題。近些年來,我科應用各種劑型的GCs,小、中、大劑量,短或長療程治療多種類型肝病特別是膽汁淤積性肝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選取94例近些年來我科收治的“膽汁淤積性肝病”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進行相關文獻復習,旨在評估糖皮質激素(GCs)在肝病特別是膽汁淤積性肝病治療領域中的療效及安全性。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94例“肝病”患者為本次研究資料,并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近期頒布“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害、膽汁淤積癥及肝衰竭”的診斷標準。對94例篩選病例按照是否應用糖皮質激素對其進行編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治療組45例,對照組49例;其中治療組中男34例,女11例,年齡17~79歲,平均年齡(42.32±6.67)歲,對照組男41例,女8例,年齡24~81歲,平均年齡(43.57±7.74)歲,疾病類型:病毒性肝炎32例,藥物性肝病14例,酒精性肝病38例,免疫性肝病3例,肝衰竭7例,所選病例均存在“膽汁淤積癥”。兩組患者除性別外,在年齡、病情等因素比較,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比性較強。
1.2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治療組、對照組患者均依據(jù)發(fā)病原因和原發(fā)病進行抗病毒、戒酒、停用相關藥物、抗病毒、抗感染、降酶退黃及對癥支持等內(nèi)科綜合治療,并讓患者注意休息,合理飲食,做到不要熬夜,同時忌辛辣食物等。治療組加用GCs治療,依據(jù)患者發(fā)病情況和臨床經(jīng)驗采用短程沖擊治療或規(guī)律減量方案,種類、劑量、療程不限。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第3、7、14天的TBIL、DBIL、ALT、ALP、γ-GT的變化情況予以詳細記錄,并對兩組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分析比較。
1.4 療效判定 參考“膽汁淤積性肝病”的診斷和治療的相關文獻標準[2],即:靜注GCs TBIL 3天下降≥10%或7天下降≥30%判為激素敏感,靜注GCs TBIL 3天下降<10%或7天下降<30%判為激素抵抗。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示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的肝功能變化對比分析①同治療前相比,治療組使用GCs治療后3天、治療后7天TBIL、DBIL、γ-GT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而對照組相應變化不明顯。②分別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3天與治療后7天、治療后14天TBIL、DBIL、γ-GT相應的變化,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間指標均P>0.05,表示無統(tǒng)計學意義。③同治療前相比,治療組使用GCs治療3天,對ALT變化不大,而在治療后7天、治療后14天ALT變化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1、2。
2.2 治療組患者GCs治療肝病的敏感度分析 經(jīng)比較,45例治療組患者,應用GCs治療后,激素敏感34例,激素敏感率為73.33%,激素抵抗11例,激素抵抗率為26.67%。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具體見附表3。
GCs具有強大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目前在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度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害、膽汁淤積癥等治療領域已得到越來越多專家的認可,當前已逐步形成糖皮質激素治療肝病的經(jīng)驗與共識。同時,長期或大劑量使用GCs存在代謝紊亂、水鈉潴留、消化道出血、繼發(fā)感染、骨質疏松等嚴重不良反應,其臨床應用又多飽受詬病,爭議性較大,然而這些爭議無法對GCs給患者帶來的巨大的收益情況進行否定[1]。
本研究分析顯示,激素組臨床激素敏感率為73.33%,稍低于其他相關文獻[3]。
相比治療前,治療組使用GCs治療后3天、治療后7天TBIL、DBIL、γ-GT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而對照組相應變化不明顯;但治療后3天與治療后7天、治療后14天TBIL、DBIL、γ-GT相比較,兩組間相應指標均P>0.05,表示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報道表明,早期TBIL、DBIL、γ-GT的變化情況對激素后續(xù)治療能起到?jīng)Q定性作用,和相關文獻報道內(nèi)容相符[4]。本分析對照組部分病例治療后3天、治療后7天TBIL、DBIL、γ-GT甚至較治療前有所上升,致使患者病程延長。此外,附表1顯示,同治療前相比,GCs應用3天,對ALT變化不大;而在治療后7天、治療后14天,同治療前相比的ALT變化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示早期激素對ALT的作用不顯著,對后續(xù)變化明顯。
已有文獻報道[3]激素停用后可能出現(xiàn)黃疸反跳,故使用要嚴格掌握適用癥,盡量不要久用。本分析顯示,兩組均出現(xiàn)血糖升高、水鈉潴留、高血壓等副作用,可能與使用甘草酸二銨腸溶膠囊、異甘草酸鎂注射液等甘草甜素類制劑有關。在有效預防的前提下,恰當使用激素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臨床需對激素的應用時機予以嚴格控制,盡量及早實施,建議與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和抗生素、血制品和質子泵抑制劑等其他藥物聯(lián)合應用,但對中老年重型肝炎患者早期使用激素應該慎重[5]。
GCs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主張單獨應用糖皮質激素或聯(lián)合硫唑嘌呤治療,多數(shù)患者停藥后病情復發(fā),對復發(fā)患者建議終身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或硫唑嘌呤維持治療。如治療有效提示病情緩解,此時糖皮質激素劑量逐步減少,每1~2周減原劑量的5%~10%,減至最小劑量維持肝功能正常水平至少2年或以上。注意監(jiān)測藥物相關副作用。
附表1 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不同時間的指標對比[±s]
附表1 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不同時間的指標對比[±s]
TBIL(μmol/L) DBIL(μmol/L) ALT(U/L) ALP(U/L) γ-GT(U/L)治療前 252.70±88.51 222.45±42.27 618.76±110.36 285.36±76.49 325.46±92.75治療后3天 173.75±73.14 144.45±41.21 576.37±98.18 232.92±46.39 172.92±45.21治療后7天 116.21±71.43 107.21±24.33 257.45±89.27 131.42±38.20 184.26±34.79治療后14天 79.35±52.68 86.25±26.07 116.21±91.03 99.28±37.56 89.28±39.42
附表2 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不同時間的指標對比[±s]
附表2 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不同時間的指標對比[±s]
TBIL(μmol/L) DBIL(μmol/L) ALT(U/L) ALP(U/L) γ-GT(U/L)治療前 242.80±92.76 202.95±56.73 675.36±90.53 291.66±71.03 307.86±81.05治療后3天 238.79±89.41 191.75±41.31 526.37±92.37 262.31±51.63 282.52±56.38治療后7天 216.61±91.03 147.21±44.28 298.25±79.21 155.72±58.34 231.77±39.48治療后14天 159.35±63.01 103.34±31.26 166.91±75.46 110.28±34.26 119.15±49.12
附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對比分析[n(%)]
GCs可改善重癥酒精性肝炎(伴HE或Maddrey評分>32)患者生存率(2010中國指南);Maddrey評分≥32(最常用)或MELD評分≥21,特別是伴HE時,激素使用應慎重,治療前最好能取得肝組織學診斷,中性粒細胞浸潤提示早期或遠期預后不良,但對GCs治療反應佳。Maddrey評分<32或>54,或MELD評分<21;存在細菌或真菌感染、腎功能不全及消化道出血不宜應用。具體療程根據(jù)Lille評分進行調整(7天時);Lille評分≤0.45提示有效,可連續(xù)應用至多28d,在療程結束時,一次性停用,或在2~4周內(nèi)逐漸減量;Lille評分>0.45,提示對激素缺乏反應,可考慮提前結束,早期改用己酮可可堿。
膽汁淤積癥特別是對伴PBC-AIH重疊綜合征患者而言,GCs與UDCA聯(lián)合應用是現(xiàn)下臨床治療該病癥的主要手段,具體操作如下:初期給予UDCA單純治療,待治療三個月后若未有良好的生化應答,則給予GCs配合治療。0.5mg/(kg·d)為應用強的松的初始劑量,待ALT水平呈下降趨勢后,醫(yī)護人員可依照患者的實際情況,將藥劑量逐漸遞減,通常總療程時間不低于半年,若患者需要長時間治療,推薦應用小劑量類固醇藥物進行治療。
藥物性肝受損,在藥物誘導的膽汁淤積性肝病中,臨床可對GCs的應用進行考慮,尤其是敏感性高、有免疫證據(jù)者,并且患者存在較重病情,目前臨床報道主要集中在膽汁淤積型和混合型,但應監(jiān)測其相關不良反應[6]。
肝衰竭用不用糖皮質激素?什么時間用?一直是肝衰竭治療中爭議最大的問題!
我國的《肝衰竭診治指南》中單獨對這個問題做了一個解釋:目前在肝衰竭治療中,臨床對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實施具有一定的爭議[6]。自身免疫性肝炎為非病毒感染性肝衰竭的適應癥,建議臨床選用潑尼松藥物治療,每日40~60mg。其他因素造成肝衰竭早期或前期,如果患者病情快速發(fā)展且未有并發(fā)癥情況發(fā)生,如出血和嚴重感染等,臨床則需要對藥物的應用情況進行酌情考慮。
2017 EASL臨床實踐指南:《乙型肝炎感染的管理》中有這么一句話“較老的研究支持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急性重癥乙肝,但是,這些研究多數(shù)沒有包含目前的抗病毒藥物”。可見,對激素治療肝衰竭,對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導致還是傾向于支持,但對病毒性肝炎導致仍沒有明確的支持及使用方法等介紹。國內(nèi)較支持GCs治療肝衰竭的專家有王宇明,聶青和,甘建和等均有很多的研究文章[7][8][9]。
目前較一致的觀點認為[6],肝衰竭并非實施GCs的禁忌癥,對應用最佳時機的嚴格控制是其關鍵。無具體情況、對GCs治療予以常規(guī)做法,存在的風險性相對較大。只有做到對適應癥的正確掌握,以及對GCs治療的合理選擇,才能使部分肝衰竭患者的生存時間延長。反之,若GCs應用不合理,不僅會對肝衰竭的治療效果產(chǎn)生影響,而且還易導致病情惡化,使治療療效無法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8]。在早期階段,大多數(shù)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分解與合成功能受損較為嚴重,能加快患者病情惡化,黃疸深,病情易進展為中期、晚期,所以針對肝衰竭患者,及早予以GCs治療對其病情改善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當肝衰竭病癥發(fā)展至中期,其病情能快速發(fā)展,為避免病情延展為晚期,對此療法的慎重選用非常重要。并且,如果患者病情在早、中期階段時發(fā)展相對緩和,則不建議臨床實施激素治療。如果患者病情在伴出血和腹水、肝性腦病和感染等晚期階段,不宜使用激素治療,特別是對病情為終末期患者而言,若應用激素藥物治療,那么則是弊多利少。
GCs應用于肝病領域已得到越來越多專家的認可,已逐步形成GCs治療肝病的經(jīng)驗與共識。因此,筆者以為:①要正確認識GCs應用于肝病領域的臨床意義,充分重視GCs在肝病治療中的作用,有效利用好這個“武器”。②鑒于GCs長期或大劑量應用可能存在代謝紊亂、水鈉潴留、消化道出血、繼發(fā)感染、骨質疏松等嚴重不良反應,反對不分具體情況、常規(guī)給予GCs的做法。③GCs臨床應用盡管飽受詬病,面臨巨大的爭議,但這些爭議不足以否定GCs給患者帶來的巨大的收益,在GCs應用上,不可“因噎廢食”。④臨床宜選擇合適的治療時機,嚴格把握適用癥,正確制定治療方案,規(guī)范使用是關鍵。⑤臨床上應盡可能早期使用GCs,提倡和其他藥物和治療聯(lián)用以有效預防GCs的不良反應,治療中密切監(jiān)測,及時處置,提高使用GCs的安全性。⑥肝病工作者加強學術交流,進一步深入研究,以便更多的經(jīng)驗及總結受惠于廣大肝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