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微,劉瑩瑩,吳 瓊
(四平市中心人民醫(yī)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心絞痛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的,且在臨床上呈現(xiàn)為心肌缺氧缺血綜合征[1],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與此同時,多數(shù)患者在病情不穩(wěn)定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抑郁和焦慮的不良情緒,影響到疾病的治療。本次實驗選取2015年7月到2017年11月于我院就診的急性心絞痛患者共60例,通過心理護理干預進一步幫助患者認識病情,減緩心理壓力,提高生活質量。
本次實驗將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心理狀況的評估。與此同時,采用生活質量評估調查問卷進行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生活狀態(tài)四個方面的評價[2],以及在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上的比較。
實驗對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各項記錄數(shù)據(jù)進行分類處理,并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和匯總,計量資料采取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對比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實驗選取2015年7月到2017年11月于我院就診的急性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共入選了60例,具體則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各30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齡范圍則在35-72歲,平均年齡(48.2±3.5)歲。與此同時,排除了患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交流障礙、精神類疾病的特殊情況。在其他基礎資料的對比上無顯著差異。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則實施心理護理。具體而言,急性心絞痛發(fā)病快,患者情緒波動大,在護理過程中需要幫助患者了解疾病基礎知識,并耐心的幫助患者解決內心疑慮,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與此同時,關注患者情緒變化,主動與患者溝通,建立治療信心等,能夠推動治療的順利進行。
就本次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自評和抑郁自評結果相對較好,組間治療效果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如表1 所示。此外,在生活質量方面,觀察組狀態(tài)更好。具體而言,在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活狀態(tài)上,觀察組分別得分為(42.5±4.6)、(42.8±4.3)、(43.5±5.2)、(35.8±3.1);對照組則對應為(38.2±3.3)、(37.2±2.9)、(38.9±4.0)、(32.2±2.3)。
與此同時,在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上,觀察組平均為(1.5±0.2)次,對照組則為(3.5±1.0)次,因此,我們認為心理護理更為有效。
表1 患者護理前后SAS、SDS情況對比分析(±s,分)
表1 患者護理前后SAS、SDS情況對比分析(±s,分)
組別 例數(shù) SDS SA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0 57.7±11.2 39.6±8.5 58.6±5.4 40.6±8.4對照組 30 57.1±10.8 52.3±9.5 58.5±5.2 55.6±8.3 T值 -- 0.254 -8.154 0.315 -9.227 P-- >0.05 <0.05 >0.05 <0.05
隨著我國醫(yī)療水平的進步,臨床護理中對患者加強心理關注得到了重視。在護理過程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疑慮,幫助患者了解患病原因、治療方式、預防改善措施等,有利于舒緩不良心理情緒,并建立治療信心。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提高溝通效率,從而提升治療的依從性。生活質量是對患者康復情況的重要評價指標,對急性心絞痛患者的治療具有關鍵意義,通過對生理、心理、社會功能三個因素的評價,能夠具體的了解到患者的生活狀態(tài),并實施針對性的改善[3]。就本次實驗結果來看,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后能夠減少患者心絞痛的發(fā)作次數(shù),在SAS和SDS的評分上也明顯改善,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能夠緩解負面情緒,提高治療滿意度。
綜上所述,采用心理護理的方式進行疾病的干預能夠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有利于患者更好地認識病情,積極的配合治療,從而顯著的提升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