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偉鵬 趙化榮(通信作者) 劉攀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中心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早期腮腺良性與惡性腫瘤在臨床上存在較大的鑒別難度,如果在手術前將其診斷為良性腫瘤,手術過程中對其行保守性切除,術后病理診斷結果顯示為惡性腫瘤,怎樣處理該情況依舊有諸多爭議存在[1]。放射性粒子組織間近距離治療指的是在腫瘤局部直接植入放射源,以此來對病變組織靶區(qū)進行高劑量照射,將腫瘤局部控制率提高,將各種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本研究主要針對腮腺癌采用腫瘤保守切除結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探究,報道如下。
于2012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腮腺癌患者中選取100例,均在自愿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自愿參與;存在正常的精神狀態(tài);能耐受手術與放射性治療。排除標準:中途退出;不愿參與;存在異常的精神狀態(tài)。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39.65±1.28)歲,共50例,男性40例,女性10例;發(fā)病部位位于左側、右側的患者分別有27例、23例。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39.98±1.05)歲,共50例,男性38例,女性12例;發(fā)病部位位于左側、右側的患者分別有26例、24例。對比兩組基礎資料,可比性強,P>0.05。
觀察組患者采用腫瘤保守切除結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術前對患者進行細致化檢查,將手術禁忌癥排除之后,采用腮腺腫物保守性切除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在患者經病理學確診為腮腺惡性腫瘤之后,對其行CT檢查,與病理類型、腫物大小、位置以及術前CT作為依據,將靶區(qū)采用TPS系統(tǒng)勾畫出來,制定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方案。125I放射性粒子半衰期為59.6d,活度在0.6mCi~0.7mCi之間,將靶區(qū)周界外0.5cm的位置作為參考點,參考點劑量為90%等劑量,處方劑量設置為90Gy,種植間距控制在1.0cm~1.5cm之間;將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1周之內對CT進行拍攝,并且進行TPS驗證。
對照組患者僅行腫瘤保守切除術治療。
兩組患者均在術后2個月以及6個月接受常規(guī)CT檢查,并囑咐患者注意定期復查病情,對比兩組患者治療1年后的生存率、無瘤生存率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通過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行t檢驗與χ2檢驗,P<0.05提示差異明顯。
觀察組患者生存率、無瘤生存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存率、無瘤生存率對比[n(%)]
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放射性皮膚反應、輕度神經麻痹、暫時性面神經損傷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臨床上,在所有惡性腫瘤中,腮腺癌占有0.5%左右的比例,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2]。該疾病具有各種各樣的病理類型,且生物學行為各異,具有特殊的解剖部位,所以在腫瘤手術切除范圍上有不同觀點存在?,F(xiàn)階段,臨床上可采用全腺體切除術或者腺體淺葉切除術治療該疾病,為了選擇一種理想的手術方式,首先需要正確判斷腫瘤性質。若單純采用手術對腮腺癌患者進行治療,便難以獲得較高生存率,所以本研究在腫瘤保守切除的基礎上聯(lián)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生存率、無瘤生存率分別為96%、9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78%、68%;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放射性皮膚反應、輕度神經麻痹、暫時性面神經損傷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提示采用腫瘤保守切除結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早期腮腺癌能獲得理想的臨床效果。這可能是因為采用125I放射性粒子行放射性治療的過程中,通過持續(xù)照射有利于實現(xiàn)氧細胞的再氧合,進而達到有效殺滅腫瘤細胞的目的。與此同時,該治療方式在對腫瘤進行有效控制的同時,還能將面神經功能保留,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腺癌采用腫瘤保守切除結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能對腫瘤實現(xiàn)有效控制,可將其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