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悅
(烏魯木齊市眼耳鼻喉專科醫(yī)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慢性咽炎主要是指咽黏膜及黏膜下頜淋巴組織的慢性炎癥,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且病程較長,病情容易反復的發(fā)作,對病患的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按照臨床病理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慢性肥厚性咽炎、慢性單純性咽炎、干燥性咽炎,為了給慢性咽炎病患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旨在對慢性咽炎病患的咽部分泌物進行微生物培養(yǎng),對培養(yǎng)結果進行研究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慢性咽炎治療的病患6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病患男38例,女30例,年齡20~59歲,平均年齡(39.5±19.5)歲,其中慢性肥厚性咽炎病患20例,慢性單純性咽炎31例,慢性干燥性咽炎17例,所有病患的臨床病癥均與慢性咽炎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合。
采集標本:在采集標本前兩個小時禁止病患進食,使用無菌的生理鹽水清理口腔2~3次,然后在病患的咽后壁上使用無菌鑷子將無菌濾紙片貼在上面,并對濾紙片進行輕輕的擠壓將其全部浸濕,接著將咽后壁的分泌物放入無菌的試管中蓋緊蓋子并送檢。
標準菌株: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白色假絲酵母菌ATCC 10231、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
細菌培養(yǎng):首先經(jīng)分泌物直接涂片做鏡檢對其進行初步的鑒定,然后將分泌物分別接種于萬古霉素巧克力平板、哥倫比亞血瓊脂平板、麥康凱平板、巧克力平板,在三十分鐘內(nèi)完成以上操作。最后將獲得的純菌種采用微生物鑒定儀對菌種進行鑒定。
具體數(shù)據(jù)分析見表1。
表1 慢性咽炎病患菌群分布情況
慢性咽炎是一種粘膜慢性炎癥,其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聲音嘶啞、咳不出咽不下、聲帶容易疲勞、嗓子干癢痛、睡覺打鼾、刷牙時容易惡心、咽部附著粘性痰液等,慢性咽炎病患由于咽部分泌物的增多,所以常常會有清嗓的動作,并且還會吐出白色痰液,而導致慢性咽炎的主要病因是因為急性咽炎的反復發(fā)作,另外職業(yè)因素、氣候及地域環(huán)境的變化、全身因素、咽部鄰近的上呼吸道病變以及過敏因素等都可誘發(fā)本病。
咽部還屬于人體比較重要的儲菌庫,所以慢性咽炎的發(fā)病原因及發(fā)病機制可能與咽部細菌的分布情況及比例構成有著一定關聯(lián),臨床上對于慢性咽炎的治療通常使用的都是抗生素類藥物,但是治療效果不理想,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并且還容易產(chǎn)生抗藥菌株。正常人群的咽黏膜有著類白喉棒桿菌、卡他莫拉菌等有益菌群,能夠拮抗致病菌的入侵,并且還能對咽黏膜細菌的內(nèi)部平衡進行維持[1]。而當咽黏膜受到來自外界細菌的入侵時,機體會受到異??乖镔|的刺激,繼而將咽部菌群的平衡打破,并導致病原菌感染,從而致使咽部菌群出現(xiàn)異常。在本次研究中,慢性咽炎病患的眼部細菌主要是以α-溶血性鏈球菌、副流感嗜血菌以及卡他莫拉菌為主,從而導致類白喉棒狀桿菌、卡他莫拉菌等有益菌群喪失了其優(yōu)勢,由此表明慢性咽炎病患的發(fā)病和咽部菌群的紊亂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2]。其中α-溶血性鏈球菌的增加可能導致了卡他莫拉菌、類白喉棒狀桿菌的大量下降,從而將咽部原來的正常微生態(tài)進行改變,從而致使菌群出現(xiàn)紊亂,最后導致慢性咽炎的出現(xiàn)并且久治不愈。在本次研究中,檢測出菌株數(shù)345株,其中非致病菌共57株,占比16.5%,剩余288菌株均為致病菌,占比83.4%;其中細菌株占比較高的前三位分別為:α-溶血性鏈球菌、卡他莫拉菌以及副流感嗜血菌。
綜上所述,慢性咽炎的發(fā)作和咽部菌群的紊亂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且致病菌的檢出率較高,能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可靠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