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軍
(陜西省城固縣醫(yī)院放射科 陜西 漢中 723200)
肺結核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傳染性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早期診斷及正確指導治療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X線平片可判斷肺結核的發(fā)病部位及病變情況,是臨床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隨著影像檢查技術的發(fā)展,多層螺旋CT因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可顯示微小結核病變、發(fā)現(xiàn)結核并發(fā)癥等優(yōu)勢,在肺結核的診斷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如何降低減少檢查時患者的照射劑量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點。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經(jīng)臨床確診的216例肺結核患者的低劑量螺旋CT表現(xiàn),并與X線胸片檢查結果進行對比,旨在探討兩種方法在肺結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收集2015年6月—2018年6月就診于我院的肺結核患者21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肺結核診斷標準,經(jīng)臨床表現(xiàn)、痰涂片、結核菌素試驗、特異性抗體測定或活檢等確診。其中男110例,女106例,年齡19~80歲,平均56.8±12.2歲。
216例肺結核患者分別進行X線胸片和低劑量螺旋CT檢查。
X線胸片檢查:所有患者均采用GE500MA X線射線機進行檢查,參數(shù)設置:額定電壓220V,額定電流200mA,額定頻率50Hz,透視管電壓40~110kV,管電流0.5~5.0mA,對照時間0.04~6.30s。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肺部正側位拍攝,由2名影像學醫(yī)生共同查看掃描圖像,記錄結核病灶位置、數(shù)量、大小、形狀和分布情況。
低劑量螺旋CT檢查:采用飛利浦16排螺旋CT掃描儀進行掃描,參數(shù)設置:管電流30mA,管電壓120kV,層厚0.5cm,層間距0.5mm,螺距1.5?;颊呷∑脚P位,充分暴露胸部,深呼吸屏氣后,自肺尖處至膈頂部位,圍繞肺部行多切面反射掃描,再取兩側軸位和斜位進行掃描,顯示不清晰時加照側位。由2名影像學醫(yī)生共同閱片判斷,記錄病灶位置、數(shù)量、大小、形狀和分布情況,有無空洞、鈣化、病灶周邊血管和肺部組織的情況。
比較低劑量螺旋CT和X線平片對肺結核的檢出情況。
應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低劑量螺旋CT對肺結核的診斷符合率達97.7%,漏診率和誤診率均低于X線平片檢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對肺結核的檢出情況比較
肺結核是最常見的結核類疾病,其死亡率在我國已有一定的控制,但仍是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傳染性疾病之一[1]。若能早期診斷并合理治療,大多數(shù)肺結核患者可獲得臨床痊愈。目前臨床上用于診斷肺結核的方法較多,如痰細菌學檢查、血清特異性抗體、纖維支氣管鏡及肺部病理組織活檢等,受檢出率、經(jīng)濟原因等限制,大部分患者仍需行影像學檢查。
胸部X射線平片是臨床診斷肺結核的傳統(tǒng)影像學方法,該方法可顯示大部分肺部病灶的形態(tài)、范圍,且簡單可行、經(jīng)濟適用、易于推廣。但X線形態(tài)表現(xiàn)無特異性和特征性,加上分辨密度較低,在檢查過程中有時發(fā)生胸部各組織結構前后重疊、相互遮蔽情況,難以顯示肺部早期微小病灶及心后、肺門旁、心膈角等胸部隱蔽區(qū)域的病灶,易發(fā)生漏診或者誤診現(xiàn)象,確診率較低[2]。本文結果顯示,X線平片對肺結核的診斷符合率僅78.2%,漏診率和誤診率分別達9.7%、12.0%。
隨著多層螺旋CT的普及及應用,其成為肺結核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影像學檢查方法。多層螺旋CT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率,可克服胸部各組織結構重疊遮蔽的缺陷,清楚顯示人體橫斷面影像,顯示肺內(nèi)任何部位的異常影像,提供比X線平片更多的信息,可發(fā)現(xiàn)X線胸片不能顯示的微小結核病變、不典型肺結核和隱匿部位結核、還有助于少量胸腔積液、淋巴結腫大和其他胸膜病變等檢出[3]。但其使用劑量較高,對患者輻射損害問題受到臨床醫(yī)生的關注。據(jù)相關文獻報道[4],每次常規(guī)胸部CT檢查的有效劑量接近傳統(tǒng)的胸片X線平片的10~100倍。低劑量胸部CT(30mA)的有效劑量較常規(guī)胸部CT降低2~10倍,接近X線平片劑量。本文結果顯示,低劑量螺旋CT對肺結核的診斷符合率達97.7%,漏診率和誤診率均低于X線平片檢查(P<0.05),提示低劑量螺旋CT在減少患者輻射劑量的同時能滿足診斷的要求,對肺結核診患者診斷的符合率較高,而誤診與漏診率均低于X線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