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 李旭 鄒澤炳 胡秀麗 彭寧 陳淑英
(樂山市市中區(qū)婦幼保健院 四川 樂山 614000)
手足口病屬于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由腸道病毒感染導致,患兒臨床癥狀一般表現為手足口臀部典型的斑丘疹、皰疹[1]。皰疹特點明顯,周圍有炎性紅暈,基底部較紅,皰內液體較少。由于兒童免疫系統(tǒng)比較脆弱,極易受到病毒感染而誘發(fā)諸多并發(fā)癥,如腦炎、腦膜炎、肺水腫等,病情兇險,危及到生命安全。因此及時采取措施治療十分必要。隨著臨床相關研究的不斷開展,當下已有研究證實手足口病的表現有別于以往,主要變化在于四肢皰疹居多,且臨床治療方法也不斷得到優(yōu)化更新,除重癥患兒尚無特效治療方案外,病情較輕者采取對癥治療[2]。現就本院2018年1月到2018年8月接收的206例手足口病患兒采取不同措施治療的臨床效果展開研究,總結如下。
我院2018年1~8月共診治手足口病患兒531例,1~4月38例,5~8月491例,選取206例患兒入組研究,起始時間為2018年1月,終止時間為2018年8月,均分為兩組,參照組男53例,女50例,年齡9個月~13歲,均值(3.56±1.08)歲;病程2d~5d,均值(3.82±1.07)d。試驗組男55例,女48例,年齡8個月~14歲,均值(3.81±1.34)歲;病程1d~4d,均值(2.90±1.03)d。兩組臨床資料相比差異小,P>0.05,滿足研究要求。抽查101例初診患兒做咽試子培養(yǎng),腸道病毒核酸陽性97個(96.04%),柯薩奇病毒16型核酸陽性15個(14.85%),腸道病毒71型核酸陽性2個(1.98%)。43例做血清學檢查,僅1例腸道病毒71型lgM抗體陽性,1例柯薩奇病毒16型lgM抗體陽性。
納入標準:(1)所選患兒經診斷均符合衛(wèi)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整,均為初診患兒;(3)對利巴韋林和阿昔洛韋無過敏或無使用禁忌證。
排除標準:(1)伴有血液系統(tǒng)疾患、支氣管炎、肝腎功能不全者;(2)合并腦炎、心肌炎等嚴重并發(fā)癥;(3)治療依從性差,無法配合治療工作。
兩組均行基礎治療,即隔離、常規(guī)護理、降溫等,口服藥物干預,康復新液噴劑。對病初發(fā)熱的予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霧化2~3天。
參照組:指導口服利巴韋林泡騰顆粒(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8839;生產廠家:天大藥業(yè)(珠海)有限公司;50mg*12袋/盒)。患兒每日按體重10mg/kg,分3次服用,療程7d。
試驗組:在參照組治療的前提下給予阿昔洛韋軟膏(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3994;生產廠家:長春海外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外用治療,主要涂抹于患兒臀部及四肢皰疹部位,5次/d。4~7天為一個療程。
評估治療效果[3],顯效:1d內體溫恢復正常,飲食好轉明顯,身體各部位皰疹減少為顯效;治療3d內,體溫恢復正常,飲食明顯改善,皰疹逐漸消失或明顯減少為有效;治療4d或超過4d,體溫仍未恢復,食欲不振,皰疹減少不明顯為無效。
(1)記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退熱、咽痛消失、皰疹消退、精神好轉與納量增多)和治療時間。(2)治療前后對患兒的靜脈血進行采集,應用血常規(guī)機器予以檢測。(3)觀察兩組副反應:惡心、腹瀉、白細胞減少。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總療效相比有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參照組退熱時間為(3.84±2.61)d,咽痛消失時間為(4.93±1.60)d,皰疹消退時間為(5.86±1.85)d,精神好轉(2.62±0.71)d,納量增多(3.98±1.02)d,治療時間為(5.92±1.70)d;試驗組上述指標依次為(2.85±1.14)d,(2.64±0.86)d,(3.99±1.10)d,(2.02±0.81),(2.52±1.45),(4.05±1.29)d。兩組各項臨床指標比較后均有差異性,P<0.05.數據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治療后的參照組相比,試驗組臨床指標改善效果更理想,P<0.05,存在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癥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癥指標對比(±s)
組別 WBC(×109/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n=103) 10.30±3.208.60±2.2210.42±3.267.28±1.35試驗組(n=103) 10.32±3.176.60±2.0110.46±3.194.20±1.76 t 0.046.780.0914.09 P 0.960.000.930.00
參照組4例惡心,3例腹瀉,副反應發(fā)生率為6.80%;試驗組3例惡心,2例腹瀉以及1例白細胞減少,副反應發(fā)生率為5.83%。試驗組副反應發(fā)生率與參照組接近,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8,P=0.77)。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指出,手足口病主要是因感染腸道病毒71型及柯薩奇病毒A16型引起,多發(fā)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發(fā)病率最高,典型臨床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工作中發(fā)現,前幾年學齡兒童發(fā)病很少,但今年大年齡兒童發(fā)病明顯增多,中學生亦有發(fā)?。煌昙竟?jié)性不明顯,今年1~4月發(fā)病人次基本同往年,5~8月明顯呈爆發(fā);皰疹表現亦與往年不一樣,四肢皰疹出現明顯早于手足,且有的患兒四肢皰疹非常密集。本病具有自限性,病程為7d左右[4],能夠自行痊愈;但極少數患兒病情發(fā)展快速,可出現嚴重并發(fā)癥,進而危及到生命安全。本組咽試子培養(yǎng)和血清學檢查均提示:手足口病主要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但柯薩奇病毒16和腸道病毒71感染陽性率不高,但感染這兩種病毒時病情較重,這也提示多數病例僅一般治療即可。
手足口病早期可出現程度不同的全身炎癥反應,并且炎癥反應愈明顯,患兒的病情則愈嚴重,進而導致預后不良。白細胞屬于免疫炎性細胞,而白細胞計數則是評估炎性反應的關鍵指標。CRP屬于急性炎性反應標志物,與其他的急性反應物質相比優(yōu)勢較大,CRP水平可隨著炎性反應快速且反應性減少或增加,并且不會受到精神緊張、年齡、紅細胞等因素的影響,對機體有著天然免疫效果。渠桂英[5]研究指出,手足口病患兒CPR升高以及升高的程度與感染范圍、程度相關,病情控制后其水平也隨之下降,對手足口病患兒實施CRP檢測有助于判斷病情與預后。
目前臨床治療手足口病時主要以對癥治療、防治并發(fā)癥和抗病毒等為主,但不同的藥物起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本次研究將選取的手足口病患兒劃分為兩組,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結果顯示試驗組總療效93.20%高于參照組82.52%,臨床癥狀與治療時間均明顯減少,炎性指標水平改善的效果勝于參照組,不良反應與參照組相當,說明試驗組用藥方案整體療效佳,可顯著改善病情,減少炎癥,外加副作用少,患兒的耐受性佳,因此能使其盡快痊愈。阿昔洛韋屬于核苷類抗DNA病毒藥,由人工合成,抑制病毒作用顯著。利巴韋林屬于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有著與鳥苷次黃嘌呤核苷相似的化學結構,作用于感染病毒的細胞后會被磷酸化,使之轉變?yōu)榭筛偁幮越Y合病毒合成酶的抑制劑,并對肌酐單磷酸脫氫酶、病毒RNA多聚酶以及mRNA鳥苷轉移酶的活性進行抑制,使鳥苷三磷酸數量減少,對蛋白質與病毒核酸的形成產生干擾。泡騰制劑口感佳,易溶解,兒童抵觸少,服用方便。將上述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可增強治愈效果,加速皰疹消退速度,提高患兒的生理舒適度,有效且安全。
總之,利巴韋林泡騰顆??诜摵习⑽袈屙f軟膏外用治療用于手足口病患兒可行性高,副作用少,可迅速緩解癥狀,減少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