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聞
關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以下簡稱“南藝美術館”)五周年特展及同期開幕的大學美術t言論壇,館方至今還沒有渲染它的意義一雖然在更為長久的未來,它的意義將逐步顯現(xiàn)。簡要來說主要有如下幾點:1.展覽呈現(xiàn)了中國官方背景的美術館難得一見的對于國內外現(xiàn)當代藝術的收藏工作;2.本次特展作為一個藝術機構建立五年以來的階段性匯報,從一個局部折射出學院美術館出乎意料的發(fā)展態(tài)勢;3.論壇則預言性地探討了未來藝術生態(tài)格局的一些必然趨勢和變化。
官方機構與現(xiàn)當代藝術收藏
首先,中國國內官方背景的美術館,包括上升到國家級別的美術館,對西方現(xiàn)當代藝術以及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其實處于非常初級乃至大片空白的階段。而國內部分民營美術館和私人收藏,卻早已經走在了官方美術館的前面,初步建立了國內外現(xiàn)當代藝術的收藏脈絡。而南藝美術館作為官方背景和學院背景雙重身份的美術館,本次藏品展正是一次突破性的舉動,顯示了館方國際化的視野和對當下藝術發(fā)展的敏感。大家都知道南京藝術學院的前身上海美術??茖W校,在劉海粟先生的創(chuàng)辦下,是開人體槿特寫生之先河的領風氣者。在中國官方美術館當代藝術收藏體系大片空白的今天,南藝美術館有這么一個收藏展,到訪的所有美術館同行、藝術家和專業(yè)人士覺得還是很震撼的。大家參觀了以后都在問:“南藝美術館怎么會在五年內收藏了這么多作品?而且是如此重要的藝術家的作品?!边@批藝術家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地位很高,幾乎是近幾十年來當代藝術不同領域里不可或缺的人物。
藝術家中諸多中國當代藝術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早就進入國際重要藝術機構的收藏序列。不少藝術家還是中國藝術院校的中流砥柱,如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掌院最重要的教授和行業(yè)領軍人物。像弗朗西斯·培根這樣全球最重要的藝術家,其美術史的地位更是不用贅述了。開幕當天到場的一位同行人士與我們交流,這批藏品的市場價值也非常驚人。面對這些問題,我想回答的是,這首先應該歸功于館長李小山先生。南藝美術館在他的帶領下走過第一個五年,美術館全體團隊用超負荷的工作量,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了一個現(xiàn)代美術館各方面的工作體系,包括收藏。其實,本次展出的作品還只是在當代藝術范疇,根據(jù)不同媒介精心挑選的二十二位藝術家的作品,展出的藏品不到五年來所有收藏的十分之一。南藝美術館還收藏了更多青年藝術家以及傳統(tǒng)藝術門類的作品,將在日后的工作中逐漸梳理呈現(xiàn)。這些重要作品得以被我們收藏,一方面來源于藝術家和相關機構對于南藝美術館專業(yè)性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源自于各方對于館長個人的尊重與信任,才得以把如此珍貴的一批藝術財富留在了南京藝術學院的美術館,留在南京這座城市。
本次展覽也是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的一己之力,為官方美術館的當代藝術收藏做出了一些早該開始的工作。國家美術館以及各省級的美術館,擁有著遠遠高于學院美術館的財政支持,但或者是糾纏于行政審批的問題,或者是專業(yè)知識的有限、藝術視野的局限,大多未介入最有時代特征也最具學術意義的現(xiàn)當代藝術的收藏。隨著時代大潮的推進,特別是中國本土近三十年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居然在很多官方收藏體系里成為一片空白,而在國際各大機構的藏品庫與展覽中不斷呈現(xiàn)。
學院美術館作為公共教育的中心
同時,這次展覽部分媒體的反饋還讓我們意識到一些問題,就是現(xiàn)當代藝術(無論國際還是中國)面對大眾和公共領域時,如何交流和解讀的問題。有一些大眾媒體指出,本次展出的一些藏品以及展示邏輯讓人困惑。一方面,藏品展由于不像一般意義上的主題展,可以在藝術家提出的方案中挑選,甚至和藝術家“合謀”進行命題創(chuàng)作,而是只能從現(xiàn)有藏品出發(fā),具有一定限制。另一方面,對于現(xiàn)當代藝術的解讀,需要更多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知識補充,以及對藝術家個體發(fā)展主線的梳理,所以本次展出的很多藏品,會讓不熟悉相關領域的觀眾產生一定的陌生感。
本次展覽的主題主要是探討在國際藝術影響下中國當代藝術在不同媒介的嬉變、生成與互文關系,所以刻意挑選了藏品中繪畫、雕塑、攝影、影像、裝置,全方位的媒介展示。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從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一直到8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用作品顯示了他們知識結構、視角與工作方法的不同。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弗朗西斯·培很、尹朝陽、梁昊鵬這幾位深諳西方繪畫傳統(tǒng)的畫家在當下時代的奮力探索與掙脫,周嘯虎、谷文達、管懷賓、張湘溪以裝置藝術對物理空間及地域文化的觸摸,韓磊、洪磊、董文勝、馮立記錄了當代中國的人文景觀,徐龍森、周京新、朱偉、沈勤展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當代高度也注入了現(xiàn)代性的視角,張彥峰則以影像鉤沉了塵封的歷史,賈尼·德西、岳敏君、楊明的雕塑對于具象藝術的發(fā)展給出了持續(xù)性的關注。
南藝美術館舉辦本次展覽的意義,就在于展覽期間將要舉辦的后續(xù)講座、導覽、對話、出版、公其教育活動。把這批藝術家作品的意義激活,使我們得以借助他們的表達方式重新感受我們的時代。
大學美術館的發(fā)展
與特展同期舉辦的大學&美術館論壇。通過本次論壇的討論,各單位交流了起步發(fā)展中遇到的非常多的艱難與不易,但并不是有關媒體得出的有關“失望”的結論。重慶泓藝九洲與深圳e當代美術館展現(xiàn)了業(yè)態(tài)的另一種可能,即保稅區(qū)藝術機構的運營?;氐街袊膶W院背景美術館的發(fā)展,上半場如果是一場“艱辛”之旅的話,賽程過半以后,可以說前景已經更加開闊和明朗。論壇嘉賓通過更多具體案例和操作方式的分析,勾勒出了中國當下學院美術館行業(yè)最近幾年整體的一種進展。包括南藝美術館在內的學院美術館,相比較中國的公立美術館和民營美術館,雖然是整個業(yè)態(tài)中建設、起步、發(fā)展最晚的一批,但已經開辟了屬于自身的獨特運營理念。
當下學院美術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最基本的資金與經費籌措的問題—一有少數(shù)幾家學院美術館的分享顯示其年度可支配資金已經到了非常充裕的數(shù)額,甚至遠超一般公立與民營藝術機構。我在會議中提出:學院美術館不僅要面對資金籌措的問題,更要關注的是如何創(chuàng)建自身主體性與學術研究方向,以及如何在學院美術館系統(tǒng)內其同“研發(fā)”展覽產品和“思想產品”的問題。與會機構的幾個成功案例顯示:大學美術館已經初步完成了良性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無論是資金的募集還是學術的構建,并且還在取得更大的發(fā)展優(yōu)勢。如四川美術學院CAFA館,即使作為學院里一個規(guī)模不大的空間,在負責人寧佳的策劃下,也運營得有聲有色。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王春辰先生介紹,他們未來幾年可能在建制與運營上會進行更具改革性的嘗試??傮w而言,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學院美術館將會發(fā)揮出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必將成為整個藝術業(yè)態(tài)中具有前瞻性、學術性、包容性的前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