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豐
【摘 要】教育是百年大計,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國家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也是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根本途徑,教育的公平與否關系著社會公平和諧?!笆陿淠?、百年樹人”說明了培養(yǎng)人才很不容易,只有重視教育才能富國強民。中國教育從古至今一直存在不平等現(xiàn)象,盡快現(xiàn)在已經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但仍有不平等現(xiàn)象存在,本文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追尋我國教育不平等表現(xiàn)和制度成因,以期為進一步轉變教育不平等現(xiàn)象而出一份力。
【關鍵詞】教育不平等;制度因素;社會公平
社會沒有絕對的平等,只有相對而言的平等,人們在社會、經濟、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待遇相對平等,沒有專享的特權。教育平等并不是要求平均主義,而是希望在不同的地區(qū),不同家庭背景和不同經濟收入的人都能有機會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使得人們在教育方面受到相同的對待,我們就稱之為教育平等;相反在教育方面受到的對待不同,待遇也不公平,我們就叫做教育不公平,制度因素是導致教育不公平出現(xiàn)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國教育不平等的表現(xiàn)
(一)城鄉(xiāng)不平等
農民工把孩子帶到城里讀書,他們所受的教育和城里孩子也是不一樣的,城里的孩子可以在條件較好的公立學校就讀,農民工的孩子因為沒有住房和戶口就要被拒之門外,只能到簡陋的民辦學校就讀。師資力量,環(huán)境設施,硬件設備都相對落后,城里孩子和農村孩子在受教育上存在不平等?,F(xiàn)在,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涌入城市,為城市的建設添磚加瓦,而很多農民工的孩子也隨著父母踏入城市,但因為城里公辦學校數(shù)量有限,不能滿足農民工的孩子上學的需要。所以大部分農民工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鄉(xiāng)接受教育,爺爺奶奶就成了孩子的看護人,隔代教育也影響著孩子的情感和學習。
(二)性別不平等
男女的不平等影響了受教育的平等。新中國成立后,雖然提倡男女平等,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存在男女的很多不平等。在農村,有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老觀念,許多父母覺得女孩沒必要讀書,只要學點簡單的認字,能夠書寫自己的名字就夠了,所以在農村,有的重男輕女的家庭只給男孩上學讀書,把女兒留在家里干家務活飼養(yǎng)家畜家禽增加家庭收入。很多農村不上學的女孩很早就步入婚姻殿堂,早早地挑起家庭重任。她們對知識的渴望無法得到滿足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來實現(xiàn)自己未能完成的夢想。
(三)學校的不平等
普通學校與重點學校也存在教育的不平等。重點學校的師資力量普遍都高于普通學校。每年重點學校招生的學生在學習上都是較為優(yōu)秀的,重點學校錄取剩下的學生才分配到各個普通學校,重點學校也是國家或省級重要教育培養(yǎng)基地。國家對重點學校在教育經費投入和招生就業(yè)等多方面有重點保障,重點學校在某些資源、權力分配上都有優(yōu)勢,政府對重點學校的支持明顯高于普通學校。很多家長看中了重點學校好的教學資源和教師資源,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都爭著將孩子送往重點學校[1]。進入重點學校的門檻很高,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之分也使得教育領域內部資源配置的失衡加劇了,導致學校教育之間的距離拉大了。名校和普通校造成了學校的分化,也影響到學生的發(fā)展。
(四)家庭的不平等
教育的不平等也表現(xiàn)在家庭的經濟收入上。家庭社會地位高、經濟條件好的孩子能夠進入“好學?!苯邮芎玫膬?yōu)質教育,而家庭社會地位低、經濟收入低的家庭的孩子只能選擇“差學?!?。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念,造就了現(xiàn)在各個經濟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貧富不均在中國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家庭的貧富差距造成了他們子女享受的基礎教育的不平等。
(五)個體的不平等
后進生與優(yōu)等生在接受教育也會容易不平等。每個孩子先天的智力狀況不相等,有的孩子聰明但心思不用在學習上,有的孩子反應遲鈍一些,做什么都要比別人慢一點。但總的來說大多數(shù)人智力相差無幾,對他們一生具有影響力的往往是后天教育。如果教師都能因材施教不歧視后進生,教師的教育方法得當,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優(yōu)秀生,也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然而在很多學校只講唯分論和應試教育,分數(shù)決定了學生的一切,唯分論讓學習差的學生成為老師批評、家長埋怨和同學戲弄的對象,這些所謂的“差學生”心靈受到打擊和傷害;他們沒有信心爭取提高學習成績。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被老師、家長寵愛,被同學追捧,有的老師甚至還特別指點引導,這樣學習成績好的更好,成績差的更差。
二、造成我國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一)招生制度的差異性
招生制度出現(xiàn)不平等現(xiàn)象也是教育不平等的因素之一。各省份的招生條件和分數(shù)各不相同,高考錄取是各省市根據(jù)地區(qū)和考生的戶口不同來確定錄取線的不同。本地區(qū)的考生相對來說錄取分數(shù)要比外地的低,少數(shù)民族的考生也有優(yōu)待。比如,北京的幾大名校,北京戶口的考生錄取分數(shù)線要比外地的低很多,外地特別是江蘇的考生要高很多,戶口地域的限制造就了高考的不平等。這樣不平等的錄取形式讓很多人才被攔在高校的大門之外。
(二)教育資源的不均性
分配不均的教育資源也是教育的一個不平等因素。如:農村和城市、內地和沿海、東西部資源的分配不均。經濟落后地區(qū)的辦學條件、經費的投入、師資力量,硬件配置等方面都明顯落后于發(fā)達地區(qū)。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升學率都很低,教育程度遠遠低于城市。有些山區(qū)經濟條件特別差的農村學校沒有美術、音樂專業(yè)的教師,缺乏專業(yè)教師無法開展美術、音樂的常規(guī)教學,孩子的興趣得不到開發(fā),農村地區(qū)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就同城里的孩子拉開了距離。非常落后的農村地區(qū)經濟,又進一步加深了城鄉(xiāng)教育的不公平。身處偏遠的農村或西部地區(qū)的孩子上學要走很遠的山路,據(jù)相關資料顯示,在多山的貴州,學生上學在路上就要花費一到兩小時,上學路途遙遠的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寄宿學校的宿舍擁擠、廁所簡陋、沒有浴室、沒有熱水供應,配套設施設備跟不上嚴重滯后,也是農村寄宿制學校里普遍存在問題。而城市的學校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軟件設施都能配套跟上。這種資源分配不平等的教育影響了學生的發(fā)展,也給學生造成了教育機會的不平衡。
(三)收費制度的不合理性
現(xiàn)在的高校收費越來越高,普通家庭無法承受高收費。經濟條件差的貧困家庭因為高額的收費,有很多孩子因此放棄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斷提升的高校學費與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加速度的明顯存在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導致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受教育機會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F(xiàn)在的九年義務教育是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上學可以免收學費,但可以收取適當雜費。但是在具體的實施操作中,還有的地區(qū)存在著嚴重的亂收費現(xiàn)象,包括基層政府、有關部門或學校單位通過學校向學生收取各種名目費用,如班費、學習用品購買費等人為增加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這些亂收費亂攤派現(xiàn)象,嚴重擾亂了學校的正常教育秩序,使教育不平等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2]。
三、緩解我國教育不平等現(xiàn)象的基本思路
(一)深入推進教育制度改革,提供教育發(fā)展新動力
想要消除中國教育不平等現(xiàn)象的需要改革教育制度的不公平。不公平的教育體制不利于公民平等地接受公共教育和提高素質,不利于提高社會公正不利于實現(xiàn)教育公正。社會公正和教育公正如果不能被重視,教育改革無法深入進行。缺乏教育道德也會使社會對公共教育的信任產生危機。教育公平是一種權利和發(fā)展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在社會給全體社會成員自由、平等地選擇和分享公共教育資源,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體現(xiàn)和延伸。提高國民整體素質促進社會經濟和諧持續(xù)發(fā)展需要有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只有教育公平了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識才會增強;貧富差距也會逐步縮小,教育的公平促進社會公平增加更多人的正義;確保社會各階層人員的正常流動,保證人與人、各階層之間和諧相處減少矛盾。
(二)遵循教育公平原則,促進和諧社會構建
1、九年義務教育原則
九年義務教育制是我國將教育確定為人生存和發(fā)展最起碼的、最低的也是最必要的教育,接受最基本的九年義務教育是每個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教育可以使每個適齡孩子都能接受教育,有學可上,孩子在接受平等的義務教育,學校教室的教育硬件設施的配置如:多媒體的點電教化、實驗室里的設施、教學工具、各功能室等和教師素質水平配備到位[3]。
2、補償教育利益原則
我國的社會制度在教育上還存在差距,教育在分配的權利上存在不利群眾的教育,對這種現(xiàn)象在教育權利實行時必要進行調整和補償,使這種不利群體的普遍現(xiàn)象得到收益。補償教育原則為實現(xiàn)教育的真正公平創(chuàng)造條件。
(三)加大教育財政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中,始終把教育放在了重要地位,科教興國戰(zhàn)略一直是我國倡導的。九年義務教育使得教育機會得到平等,但是孩子的先天條件各不相同,每個人的需求也不同,這需要公正地分配有限的教育資源,這樣能促進個人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體現(xiàn)了教育公平和按比例分配原則。據(jù)統(tǒng)計,我國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遠遠低于財政收入的增長。有限的教育資源在分配中存在著明顯的不平等。所以,想要取得教育公平必須加大對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特別是加大對義務教育和弱勢群體的專項教育支付力度,對教育資源實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合理配置,這也是遵循教育公平原則[4]。
(四)調整教育評估體系,全力促進教育平等
我國教學長期以來一直追求考試成績和升學率,雖然素質教育提倡了多年,但是這種精英教育模式,應試教育觀念還是占據(jù)一席之地,這種模式導致了學校分等級,學生分好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精英教育的教育評估體系無法全面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為從民族的整體考慮,需要調整教育評估體系,新評估體系中需要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善每一位教師的教育行為,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
四、結論
我國的教育不平等現(xiàn)象,就目前而言還是存在的,很多地方還是有普通學校與重點學校之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學生在某些老師眼里還有后進生與優(yōu)等生之分。為了更好地尋求教育的公平性,本文指出要深入推進教育制度改革,提供教育發(fā)展新動力,遵循教育公平原則 促進和諧社會構建,加大教育財政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調整教育評估體系,全力促進教育平等。
【參考文獻】
[1]楊東平.影響我國教育發(fā)展的制度原因[J].科學咨詢,2003(6):20.
[2]嚴新.淺析制度因素對校本管理的影響[J].教學與管理,2004(28):6-8.
[3]王霞.論中國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決辦法[J].科學時代,2011(12):6-7.
[4]楊斌芳,侯彥斌.我國教育不平等現(xiàn)象及原因淺析[J].喀什大學學報,2004,25 (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