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24個字,是時代的呼喚,是立國之本,是立身之道。其分為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其中,公民層面中的“愛國、誠信和友善”可以說與小學生與我們的語文教學息息相關(guān)。那么,語文教學,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的貫徹和落實,則能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和教學水平。
由此,我不禁想起近期聽的一位青年教師的公開課《萬年牢》。這是小學四年級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是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新鳳霞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課文通過父親做糖葫蘆這件事,講述了一位父親真誠地為人、做事的故事。教者的這節(jié)課,如行云流水,層次清晰,設計巧妙。但最后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年輕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當今社會,我們是否還需要“萬年牢”?這看似平常的一個問題,卻讓我陷入了一些思考。
一、當今社會,不是是否需要“萬年牢”,而是必須要有“萬年牢”
首先,我們來先理解“牢”字,再理解“萬年牢”。在字典中“牢”的解釋有四:1、養(yǎng)牲畜的圈。2、古代稱作祭品的牲畜。3、監(jiān)禁犯人的地方。4、結(jié)實,堅固,固定。顯而易見,課文中的“萬年牢”取第四種意思為“永遠牢固,永遠結(jié)實?!痹诋斀襁@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部分人金錢至上,黑心廠家,越來越多,越來越猖獗,究其原因,毋庸置疑是人心的貪欲,是人的道德已經(jīng)完全沒了底線。
1914年那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西方文化席卷了整個中國,也讓我們的民族文化的精髓消失殆盡。這一百年來,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中國,改革如火如荼,科技日新月異,物質(zhì)空前繁榮,但民族卻沒了信仰。這百年的文化斷層,更直接地導致了今天的利益至上,金錢至上,導致了道德倫理,禮義廉恥的徹底淪喪。每年的3.15晚會,每一個鮮活的事例都讓人振聾發(fā)聵,令人發(fā)指,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已經(jīng)到了崩塌的邊緣。問題在哪兒,就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二、新時代,更應該踐行“萬年牢”精神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國家領(lǐng)導人很敏銳地意識到這個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不能不讓每一個教育者感到歡欣鼓舞。
孔子曰:“民不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古往今來,誠信二字,早已深入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當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也明確提到了“誠信”二字,這讓我們看到了祖國未來的希望。雖然,什么是價值觀,對于小學生還是一個陌生的字眼,還是那么地抽象,但是作為教育者,在我們的課堂,在我們的生活都應該時時處處讓孩子謹記“誠者,天之道也。誠信者,天下之節(jié)也?!弊鳛橐幻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將這一理念貫穿始終,直達孩子內(nèi)心。雖然,我們沒有西方人的宗教信仰,但中華傳統(tǒng)綿延千年的“仁義禮智信”便是中華文明綿延千年的根基所在?!叭f年牢”精神需要每一個中國人世世代代永相傳,每一個孩子,都將誠信作為做人的基本準則,作為一個民族的基本信仰,我們培養(yǎng)的才是有希望的一代。
三、“萬年牢”精神滲透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中華民族素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自古以來都注重誠信。何為“誠信”,“誠”即為誠實、真誠,不期人?!靶拧睘樾攀刂Z言。學生是社會生活的一份子,面對不良社會環(huán)境與道德氛圍,對一些學生的道德觀產(chǎn)生了一定的沖擊。在學校,少數(shù)學生為了家長和老師需要的高分考試作弊。而學生為了個人私利在家騙家長、在校騙老師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作為語文老師,必須認清誠信教育在學生成長和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將誠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工作中不斷豐富誠信教育的形式和內(nèi)容,精心安排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誠信教育活動。如收集誠信格言,誠信故事會,設立無人監(jiān)督考場等等。通過一次次的活動,提升學生的誠信意識,在班級形成人人知誠信,個個講誠信的良好風氣。與此同時,作為一名教育者,在班級管理中自己首先必須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保o密聯(lián)系家長,引導家長也做到“一諾千金”,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合力,讓“誠信”這種優(yōu)秀道德品質(zhì)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的血液。
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無論你生長于哪個國度,誠信都應該成為一個人做人的根本。正如習主席所說“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p>
新少年,需要“萬年牢”。
新時代,呼喚“萬年牢”。
新中國,必將“萬年牢”。
作者簡介:黃朝霞(1970.09.12—),女,本科學歷,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qū)華僑城小學語文教師教研組長,小教高級,多年來致力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個人為深圳市南山區(qū)傳統(tǒng)文化項目推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