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表現主義畫家在作品中所呈現的精神內涵,美學思想與徐渭有著很多的共同之處,如拋棄事物的外在具體形象而運用夸張概括的手法描繪所畫對象,聚焦事物的本質意義,對于情感熾烈的傾瀉,所有描繪的對象都成為精神升華情緒宣泄的載體。
關鍵詞:徐渭 表現主義 色彩 形式感
(一)徐渭身世對其繪畫的影響
徐渭,字文清,號天池,晚號青藤,浙江山陰人。他身處的明代嘉靖、萬歷時期是整個中國文化思想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時期,這種變化也反映在繪畫思想上,藝術突破了理學的僵化模式,注重精神的自由和個性的解放。繪畫從題材到內容和表現方式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而徐渭就是這場浪漫美學思潮中的先鋒,多方面的才藝修養(yǎng)為他突破前人樊籬奠定了基礎,并最終成為把水墨大寫意花卉畫推向巔峰并創(chuàng)立畫派的一代巨匠。
徐渭的一生經歷了太多的波折,雖然出身名門,但其并非正室所生,繼母苗夫人將徐渭視為己出,寄予厚望。然而十四歲的時候,繼母苗夫人也離開了人世,自此徐渭跟隨同父異母的哥哥徐淮生活。徐淮大徐渭二十歲,自然對這個幼弟無所關照。所以徐渭雖然出身顯貴卻時刻體會著身為庶子的悲哀,這段經歷為他之后性格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年幼的徐渭是早慧的天才,因為賦文受到名儒推許,徐渭接觸了許多學者名流。徐渭十七歲開始了科舉生涯,20歲那年終于中了秀才??墒?,他的功名,也就止步于此了。從20歲到41歲,徐渭連續(xù)考了八年都再未中舉。
20歲到40歲的這二十年,是徐渭嘗遍疾苦的二十年。他先后經歷了四次失敗的婚姻,在最后這段婚姻里與妻子不斷的矛盾沖突讓其在爭吵中發(fā)狂殺妻入獄七年。在獄中待了七年后,由于明神宗大赦天下,徐渭得以出獄,此時他已經53歲。這樣支離破碎的人生經歷讓徐渭性格越發(fā)自卑偏執(zhí)、孤僻陰郁。據記載徐渭曾自殺過九次,一生的時光幾乎都處在貧困交加和求不得的痛苦中。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徐渭孤獨的病死在家中。
(二)表現主義和徐渭的共同之處
表現主義產生于19世紀末的德國,主要強調的是畫家創(chuàng)作時對自身主觀情感的表達,它的特征可以概括為強烈的情感投入、大膽抽象的概括、特殊的畫面形式感。表現主義畫家在作品中所呈現的精神內涵,美學思想與徐渭有著很多的共同之處,具體有三點:
第一,色彩的主觀運用,色彩的運用是藝術創(chuàng)作者根據創(chuàng)作主題,融入創(chuàng)作者的思考和感受,對色彩進行主觀的調配,使畫作帶有熱烈的生命力和表現力。而徐渭作畫也講究“本色自然”,例如他畫牡丹不喜用彩反而用潑墨的手法來描摹牡丹的神韻,主張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融入畫作里,將自己的本真和天性發(fā)揮到極致的狀態(tài)。
第二,用主觀感受對物象進行抽象概括,表現主義是藝術家對生活經驗的總結,對物體形象的提煉,就以蒙克這個表現主義的先驅為例,他幾乎從不描繪物象的具體形態(tài),而是通過在畫面中營造各種氛圍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如在他的作品《吶喊》中,將主要人物進行高度夸張變形,又用色彩濃重的背景來渲染焦慮恐懼的氛圍,進而達到宣泄自身情感的目的。
徐渭則擅長用書法的用筆來概括物象,例如在《雜畫圖卷之葡葉》中,徐渭運用書法中行草的筆墨大筆刷出葡萄枝干,隨后用濕染法隨意點出葡萄的葉子和果實,寥寥數筆就渲染出一種焦慮的氛圍。徐渭作畫時并不是不考慮形的,他認為只有能畫工整的畫,才能畫放縱的寫意畫。因此,他與那些一味狂涂亂抹者不同,他并非丟棄形似,只不過是用更明快精練的筆墨,把物象的形象主觀概括地表現出來。因此不論是表現主義還是徐渭,情感都是他們繪畫的靈魂,他們在自身情感的驅動下產生創(chuàng)作的沖動,才誕生了無數流芳百世的作品。
第三,畫面講究形式感,對于表現主義來說技術是次要的,他們喜歡用強烈的線條構成畫面來表現事物的自身強烈的情緒,例如梵高,他的畫面里經常出現波浪形、螺旋形這樣極富動感的筆觸。其代表作《星空》就使用了大量旋轉的曲線,和高視點的構圖來讓畫面變得極富形式感。而在徐渭的《雜畫卷》、《墨葡萄圖》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徐渭也十分在意畫面的形式感,將書法和題畫詩融入畫作中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這樣整體看去畫面內容和所題詩句就形成了一個缺一不可的整體。由此可見,不論東方還是西方,每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都在利用自己獨特的形式語言來表達自己對于世界的認知和思考。
(三)結語
徐渭和西方表現主義大師們雖然來自東西方各自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氛圍,但他們卻都超越了自身所處的時代,開創(chuàng)了繪畫的新形式。繪畫只是畫家抒發(fā)心中情感,寄托情懷的載體,表現主義興起之后西方才出現不少與中國繪畫理念有所相似的藝術審美,即不僅專注于具象寫實而是注重個人情感表達、描摹物象的本質。這樣飽含著激情的藝術形式將永遠感動著人類并且不會因時間和空間的變遷而改變。
參考文獻:
[1] 潘祖平.當徐渭邂逅梵高———中西文化藝術的另類比較.藝術百家,2012年第6期總第129期.
[2] 劉明玉.淺析梵高繪畫藝術的形式美感.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
[3] 張暉.徐渭:不入牢籠.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薛曉(1993.6——),女,漢族,籍貫:河北玉田人,鄭州大學美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美術學,研究方向:雕塑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