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在星期三每半年提交的宏觀經濟和外匯政策報告中沒有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但把中國、德國、印度、日本、韓國和瑞士6個國家列入觀察名單。
中美貿易沖突可能被美財政部進一步推升的擔憂暫時緩解了,不過美財政部每半年就要發(fā)布一次這樣的報告,而特朗普選舉時曾發(fā)誓要在上任第一天將中國定義為匯率操縱國。
將一國定為匯率操縱國是要滿足幾個技術性指標的,但中國的確沒有操縱人民幣匯率,因此無法達到匯率操縱國的硬標準。如果美財政部強行宣布中國為匯率操縱國,它的整個專家團隊都要蒙羞。
不過匯率操縱國的這把劍長期懸在中國頭上,成為美國對華博弈的一大工具。這個工具總的來說不僅僅是技術性的,也會不時被當成綜合性杠桿甚至政治手段來借用。美國除了實力強,它的對外博弈工具體系應當說是最完備的。
美財政部星期三的報告被一些中國人視為美不想給兩國貿易戰(zhàn)加碼的信號,這樣的認識很可能偏于樂觀了。美國還有明年1月1日將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加征關稅幅度從10%擴大到25%,以及可能對另外267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關稅這兩大步,目前沒有特朗普政府會迅速止步的跡象,中國仍需以做好最壞準備作為因應局勢的基本態(tài)度。
需要看到,在對華貿易戰(zhàn)的問題上,美方存在不同的策略主張,但是整體上對華強硬路線目前處在上風。中方應對這種路線是長期任務,無論我們對美開展什么樣的積極溝通與互動,頂住美方的關稅戰(zhàn)壓力都是有全局影響的阻擊戰(zhàn)。
美國的手段雖多,進攻角度花里胡哨,但中美博弈的核心內容不會變,那就是兩國的各自實力有多強,彼此的目標與實力是否匹配,以及在此基礎上兩國的戰(zhàn)略意志有多堅決。
中國上述幾大要素的匹配度明顯優(yōu)于美國,這促成了中國態(tài)度的穩(wěn)健、穩(wěn)定和從容。中國不與美國比誰聲勢大,誰話更多,中國基本構建起了做好自己的事情、既不主動升級與美沖突也堅決不做無原則讓步的應對方略,并不斷將之化為行動。
美財政部未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這對雙方都好。只要美方保持起碼的實事求是,就不會得出中國操縱匯率的結論。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加的這幾年里,人民幣匯率非正常下挫已經被視為金融風險之一。那不僅將促使資本外流,還將損害中國社會的信心,中國從上到下都不存在操縱人民幣大幅貶值的意愿。
不能不說,華盛頓還是心眼很多的,而且心眼越來越小。美方同在星期三宣布退出萬國郵政聯(lián)盟,據說美方算出這次退群可以讓美國在國際郵政業(yè)務中一年節(jié)省1億多美元。在郵政這樣的公益事業(yè)領域,恐怕沒有哪個國家是賺錢的,但它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貢獻又是常識性的。在這個領域從國家層面錙銖計較,妄言誰虧誰賺,這真是美國國家精神的一次褪色。
美國從它主導構建或鞏固的國際體系中獲得了多么巨大的利益,華盛頓實在不該忘記。從美元體系到英語,再到互聯(lián)網應用規(guī)則,都像海綿一樣吸附了大量美國利益。美國應該珍惜這個國際體系,不能因為它在這個體系中吃肉,別的國家喝了點湯,啃了塊骨頭,它就心理失衡。歷史將證明,排除這樣的短視只會有益于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