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獲嘉縣中醫(yī)院(453800)馮紀新
慢性鼻-鼻竇炎是臨床常見的鼻腔、鼻竇慢性炎性疾病,是一種多因素相關的癥候群,病理生理機制復雜,診斷治療具有挑戰(zhàn)性。其臨床主要癥狀為鼻塞、黏膿性或黏性鼻涕,除此以外,多伴有面部脹痛,嗅覺減退或喪失[1][2]。臨床通常采用外科治療,其目的是開放鼻竇和鼻腔通氣,對通道進行引流,尤其是竇口鼻道復合體?,F(xiàn)臨床已經證實,大多數的中鼻道阻塞和鼻竇口并非解剖結構變異引起,而是黏膜炎癥病變引起,這些黏膜炎癥大多是可通過藥物或手術治療而得到消除或抑制的,一旦黏膜炎癥被消除或抑制,就能實現(xiàn)鼻竇口通氣和引流[3][4]。因此我院展開研究,現(xiàn)將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入的88例慢性鼻-鼻竇炎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鼻內鏡聯(lián)合等離子低溫射頻消融術治療在慢性鼻-鼻竇炎病人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報道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入的88例慢性鼻-鼻竇炎病人,按治療方式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44例觀察組病人男女比例為23/21例,年齡18~63歲,平均(41.52±4.38)歲;44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2/22例,年齡19~62歲,平均(41.37±4.33)歲。組間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5]:①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診斷及檢查確診為慢性鼻-鼻竇炎病人。②經過所有患者及家屬同意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中,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③依從性較好者,能夠聽從醫(yī)護人員安排進行治療。④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6]:①合并結核性疾病者。②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③研究中采取藥物過敏者。
1.2 方法 觀察組:幫助患者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根據病情選擇麻醉方式,施術者經鼻內鏡引導,由前向后,對勾突前端黏膜進行切開,鉗取出骨質和黏膜,清除病變組織。患者若存在息肉樣變,將息肉清除干凈。為保留竇內黏膜,施術者可根據患者CT檢查結果進行鼻竇開放手術治療。在手術治療后,對患者中下鼻甲采用低溫雙極射頻消融治療,進針部位為下鼻甲的內外側面及游離緣,插入成功后,啟動開關,持續(xù)工作10s左右,待中下鼻甲表面黏膜稍微變白后即可退出,一側下鼻甲可打2~3個孔。術后常規(guī)減少鼻黏膜充血用藥,可用1%麻黃素滴鼻。對照組采用鼻內鏡治療的手術方法與觀察組一致,術后鼻腔常規(guī)填塞止血。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1個月及1年后復查時檢查治療效果,顯效:鼻腔通氣好,臨床主要癥狀消失,鼻內鏡檢查術腔黏膜上皮化、竇口開放良好及無膿性分泌物。有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竇腔內可見肉芽腫組織形成,少量膿性分泌物、黏膜局部肥厚、水腫。無效:與治療前無顯著變化。調查患者對手術效果滿意度,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種。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附表1 對比兩組治療1個月后總有效率[n=44,n(%)]
附表2 對比兩組治療1年后總有效率[n=44,n(%)]
附表3 對比兩組治療滿意度[n=44,n(%)]
附表4 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n=44,n(%)]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并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治療1個月后總有效率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7.73%、88.64%,P<0.05,參考附表1。
2.2 對比兩組治療1年后總有效率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7.73%、79.55%,P<0.05,參考附表2。
2.3 對比兩組治療滿意度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滿意度分別為97.73%、86.36%,P<0.05,參考附表3。
2.4 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2.27%、9.09%,P<0.05,參考附表4。
慢性鼻-鼻竇炎是臨床耳鼻喉科常見性疾病,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流膿涕、反復鼻塞、頭痛、鼻面部腫痛等。鼻內鏡鼻竇手術是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臨床上對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進行的一種檢查和治療技術[7]。
臨床上對慢性鼻-鼻竇炎通常采用鼻內鏡治療,此種治療方法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其治療效果及遠期治療效果較差,療效不佳。沈敏、萬俐佳、姜義道等人研究表示[8],慢性鼻-鼻竇炎在鼻內鏡下表現(xiàn)出水腫、鼻茹膜充血,或鼻息肉、中鼻道及嗅裂可見膿性分泌物。而鼻內鏡治療雖然能取得一定的短期臨床效果,但長期效果較差,治療效果不佳,臨床可在鼻內鏡的基礎上配合等離子低溫射頻消融術,不僅能提升近期治療效果,還能對遠期起到較好改善。
為驗證此研究真實性,我院特展開研究,現(xiàn)研究表明,在治療后1個月總有效率上,兩組相比,觀察組顯著比對照組高(P<0.05),而在治療1年后總有效率上,兩組相比,觀察組顯著比對照組高(P<0.05),而在治療滿意度上,兩組相比,觀察組顯著較高(P<0.05),而在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病率上,兩組相比,觀察組顯著較低,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等離子低溫射頻消融術是臨床近年來新型治療方式,在低溫下以電化學為基礎,通過雙極技術、射頻能量以等離子的方式傳遞給組織,不僅能對患者鼻茹膜進行充分保護,還能在治療過程中避免給周邊組織帶來較大的熱損傷;此術在實施過程有著較為清晰的術野,手術創(chuàng)傷小,止血明確,術后并發(fā)癥少。當將其與鼻內鏡聯(lián)合聯(lián)合治療時,不僅能獲得更為顯著的臨床效果,還能改善鼻內鏡遠期療效較差的弊端,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慢性鼻-鼻竇炎治療方式。
綜上所述,慢性鼻-鼻竇炎患者使用鼻內鏡聯(lián)合等離子低溫射頻消融術治療時,不僅能提升近期治療效果,還能改善鼻內鏡遠期療效較差的問題,大幅提升患者治療的滿意度,減少并發(fā)癥的產生,所以此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