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鐸
(北鎮(zhèn)市人民醫(yī)院,遼寧 北鎮(zhèn) 121300)
高血壓腦出血屬于腦血管疾病,該疾病的致殘率與致死率均高。因此臨床針對符合手術指證的患者以采取早期血腫清除手術治療為主,以有效降低腦組織因血腫、繼發(fā)性水腫而致的損害[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經側裂-島葉入路顯微手術治療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的治療效果并作分析比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自2014年10月直至2016年10月期間收治并接受手術治療的100例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根據手術方案劃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性別:3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51~79歲,平均年齡為(67.85±4.50)歲;病程時間:1~6 h,平均病程時間為(2.45±0.58)h;入院時GCS評分:有33例評分為3~8分,有9例評分為9~12分,有8例評分為≥13分。研究組:50例;性別:33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49~78歲,平均年齡為(67.75±4.60)歲;病程時間:1~6 h,平均病程時間為(2.51±0.47)h;入院時GCS評分:有31例評分為3~8分,有10例評分為9~12分,有9例評分為≥13分。
1.1.1 納入標準:①均經過CT檢查,結果顯示出血部位為基底節(jié)區(qū),且出血量>30 mL;②發(fā)病直至手術時間<24 h。
1.1.2 排除標準:①排除伴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②排除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及合并腦疝患者。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tǒng)統(tǒng)骨瓣開顱手術,研究組患者應用經側裂-島葉入路顯微手術。經側裂-島葉入路顯微手術具體操作如下:全麻,選擇仰臥位,協(xié)助患者頭部偏向健側約30°及后仰約15°;入路選擇額顳部翼點并實施骨瓣開顱選擇額骨顴突作為中心銑骨窗,約3 cm×4 cm;蝶骨嵴咬除;使用150~200 mL 20%甘露醇靜滴,以充分降低顱內壓,進而降低硬腦膜張力。以弧形將硬腦膜剪開并懸吊。借助顯微鏡輔助下進行外側裂池分離,并緩慢的釋放腦脊液,按順序分開顳葉-額葉-島葉;仔細探查血腫具體范圍及血腫侵犯鄰近組織具體情況。使血管腔充分暴露,借助顯微鏡直視下逐漸吸除液態(tài)血腫以及固態(tài)血腫,逐步恢復塌陷腦組織位置。將周圍血腫清除,若伴有豆紋動脈破裂則應給予電凝止血(采用低電流),若清除難度大或者深部血腫,則不強求清除。給予血腫腔妥善處理,給予周圍血管妥善處理;使用生理鹽水反復性沖洗手術區(qū)域,待沖洗液顏色清亮,術前未見有活動性出血現象,方可停止沖洗;將止血紗貼敷于血腫腔壁,不需要放置引流管,固定骨瓣復位,術畢。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后血腫清除情況、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后清醒時間、術后7 d GCS評分)、術后6個月生活質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對本次研究所得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即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腫清除情況比較:研究組有15例血腫完全清除,有28例血腫清除≥90%,血腫清除率為86.00%;對照組有7例血腫完全清除,有23例血腫清除≥90%,血腫清除率為60.00%;研究組血腫清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腫清除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分組(n) 手術時間(min)術后清醒時間(h)術后7 d GCS評分(分)研究組(n=50)102.50±22.01 4.50±3.82 11.50±2.85對照組(n=50)197.65±55.20 8.75±5.10 9.30±3.50 t 10.3604 4.3039 3.1437 P 0.0000 0.0000 0.0023
表3 兩組術后6個月ADL生活質量評分比較[n(%)]
2.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研究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清醒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后7 d GC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6個月ADL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研究組Ⅰ級評分、Ⅱ級評分、Ⅲ級評分分別為6例、28例、13例,良好率為94.00%;對照組Ⅰ級評分、Ⅱ級評分、Ⅲ級評分分別為2例、23例、14例,良好率為68.00%;研究組ADL良好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是屬于高血壓并發(fā)癥最為嚴重類型之一,患者在發(fā)病20~30 min形成血脂,導致臨近腦組織出現病理性損害,致殘率及致死率均高,對患者的生命質量造成嚴重威脅[2]。
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的臨床治療關鍵為盡早接觸患者血腫站位效果,從而避免或者降低腦組織發(fā)生不可逆性損害[3]。傳統(tǒng)開顱手術的手術時間長,手術創(chuàng)傷性大,而且操作者不能有效了解區(qū)域血腫情況,導致手術血腫清除率低,手術感染發(fā)生率高,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4]。經側裂-島葉入路顯微手術是屬于微創(chuàng)神經外科技術,操作者借助顯微鏡下可以清楚了解術野情況,而且手術時間短,手術創(chuàng)傷性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術后康復快,可以明顯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5]。從此次研究結果可知,研究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清醒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7 d GCS評分高于,手術血腫清除率高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均有顯著差異,P<0.05。
綜上所述,臨床結合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患者的疾病特點,實施經側裂-島葉入路顯微手術可以提高血腫清除率,促進術后康復,提高術后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