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 斌
內容提要 新華社“苗山脫貧影像志”系列攝影報道,實現主流媒體“刷版”、新媒體“刷屏”的傳播效應。新媒體語境下,用傳統(tǒng)攝影報道方式呈現的正面報道怎樣實現強勢傳播的?本文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
新華社“苗山脫貧影像志”系列報道自2018年2月推出以來,截至8月上旬新華社已播發(fā)圖片通稿15組共計197張。從去年11月開始,新華社廣西分社記者黃孝邦通過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長達9個月的蹲點采訪,拍攝了大量帶著泥土氣息的鮮活畫面,講述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從細微角度記錄當地群眾尋求脫貧的歷程。目前這組系列報道媒體采用量達4000多家次,僅《人民日報》(含海外版)就采用了11次(其中《人民日報》頭版2次、《人民日報·海外版》整版1次),呈現主流媒體“刷版”、新媒體“刷屏”的傳播效應,形成了正面輿論熱點。
在“苗山脫貧影像志”系列報道中,記者以小見大,用“解剖麻雀”式的“標本記錄”管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偉大時代。
(一)講好勵志故事。扶貧必扶智,徹底斬斷貧困鏈條,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扶貧的重要任務。記者抓住智力扶貧的主題,《脫貧路上的“希望墻”》《高三學生的大學夢》等三組圖片報道重點反映苗山貧困家庭的子女堅持求學追夢、改變命運的故事,感人至深。
其中,組照《脫貧路上的“希望墻”》聚焦貧困家庭里的獎狀墻(圖1),講述貧困學子追尋大學夢的勵志故事。一面面獎狀墻,承載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希望。稿件播發(fā)后,《工人日報》等紙媒在頭版采用。同時,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社客戶端均在頭條位置以《淚目!這是寒門學子家里最醒目的“裝修”》轉發(fā),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刊發(fā)的這組圖片僅網民點贊數就高達3.5萬,閱讀量超百萬次。同時,中國日報等上百個微信公眾號轉發(fā)這一條微信,在新媒體呈現“刷屏”效應,苗山學子自強脫貧的場景感動了無數人。圖片抓住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主題,讓受眾感受到貧困山區(qū)的生機與活力,以及未來的希望,在新媒體上形成正面輿論熱點。
(二)講好自強故事。扶貧先扶志,《辛勤的汗水》《烏英苗寨的會議》《勤勞脫貧的雙手》等系列組照拍攝了融水縣貧困山區(qū)群眾激發(fā)內生動力,立志脫貧的故事?!肚趧诿撠毜碾p手》讓筆者尤為感動。記者通過表現一雙雙手的肖像,展現了少年們學習求知、青年人外出打拼、中老年人留守發(fā)展產業(yè),反映了貧困山區(qū)群眾團結一心,一起創(chuàng)造美好明天的感人場景。這一組在16個苗寨拍攝的16張拼版圖片,獲得高達600多家次采用?!度嗣袢請蟆ずM獍妗氛娌捎?,在主流媒體呈現“刷版”效應。
(三)講好暖心故事?!豆爬厦缯撠毬飞系膼矍椤贰陡改冈?不遠行》等組照,通過真實記錄苗鄉(xiāng)生活場景,反映了貧困山村群眾的純樸、善良、勤勞,也展現了苗山的變化與生機。組照《古老苗寨脫貧路上的愛情》反映了貧困山區(qū)老中青三代人的不同愛情生活。透過圖片,讀者可以感受到貧困山鄉(xiāng)的人間真愛。
□ 圖1為韋婷在自己的獎狀墻前(2月7日攝)。19歲的韋婷是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鎮(zhèn)新安村人,父母在家務農,哥哥外出務工,掙錢供其上學。2017年9月,韋婷考上廣西一所醫(yī)學院校。(黃孝邦/攝)
□ 圖2為拼版照片。右圖為卜老右(下)在火塘旁牽著老伴的手(1月9日攝);81歲卜老右和83歲卜金迷結婚60多年,一生依靠1畝多水田養(yǎng)育4個兒女。如今,兩位老人朝夕相伴,一起出門種菜,相伴回家煮飯,日子過得很簡樸。他們還有養(yǎng)老金和長壽補貼。 (黃孝邦/攝)
“苗山脫貧影像志”系列報道根植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偉大時代主題,注重圖片表達方式創(chuàng)新。
(一)根植偉大變革的時代?!懊缟矫撠氂跋裰尽毕盗袌蟮烙眉o實攝影的手法展現了我國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qū)的真實現狀。記者記錄的其實是“舊”場景,因為這里生產生活方式千百年來變化并不大,但記者將其客觀真實地記錄下來,令受眾看到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的實景,因而對受眾而言是“新”的。就連當地干部看到圖片后也說記者捕捉到了“尋常中的不尋?!?。記者把這樣的影像記錄放在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展現給人們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即將消失的生活片段,同時反映了當地人民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過程和精神狀態(tài),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時代背景為這些紀實新聞攝影賦予了時代內涵。
(二)細微故事反映火熱生活。面對脫貧攻堅的宏大主題,記者選擇打動人心的細微之處去破題,通過打撈那些最細小的聲音,講述點滴小故事,反映時代變化。
影像的作者黃孝邦告訴筆者,《勤勞脫貧的雙手》這組“刷屏”照片來得機緣巧合(圖2)。2018年元月,他在烏英苗寨拍攝一個題材,地處高寒山區(qū)的寨子在冬季寒風刺骨,老鄉(xiāng)熱情地招呼他到屋里烤火,一群老人正圍坐在火塘邊一邊聊天一邊喝米酒。坐定后,一位老人突然抓住黃孝邦的手又是摸又是捂。在感受到老人的粗糙大手時,黃孝邦環(huán)顧火塘,昏暗的木屋里,十幾雙手在紅色的火光映照下格外震撼,他心里頓時升騰起一個感受:“這些手不就是脫貧攻堅的最關鍵的力量么?”于是,他決定把這些手放在產業(yè)脫貧的大背景下進行拍攝,通過手的肖像展現人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身入、心入群眾激發(fā)出來的拍攝靈感,成就了感人至深的“刷版”之作。
(三)注重表達方式方法創(chuàng)新。從細微角度,對一個貧困縣的脫貧攻堅工作進行“標本式記錄”,并進行長期蹲點做系列報道,“苗山脫貧影像志”的采編方式是一次探索、一次嘗試。在策劃之初,記者想用“‘1+N’個苗寨=一個貧困縣”的報道模式?!?”是突破口,首先選擇了最偏遠、最具代表性的貧困村寨烏英苗寨作為主拍攝地,在取得報道成功的基礎后,再將報道范圍擴大到“N”(多個)苗寨,擴展深度和廣度。剖析“1+N”個村寨,就等于剖析了一個貧困縣的脫貧攻堅歷程,同時也管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偉大時代。
在系列報道中,記者十分注重攝影語言表達方式創(chuàng)新。例如《最勵志的報答:貧困考生要上大學了》拼版組照(圖3),一邊是即將上大學的學子拿著錄取通知書、一邊是家長拿著寫給孩子的寄語,拼版之后呈現相互對視的場景,巧妙地實現了“孩子實現了父母期望”的表達。記者對這組照片進行了精心策劃,先在融水中學挑選了成績優(yōu)異的貧困學子進行拍攝,在高考前又跑了七八個鄉(xiāng)鎮(zhèn),拍攝家長照片;待大學錄取通知書到達之后,再次趕往這些鄉(xiāng)鎮(zhèn)拍攝貧困學子拿著通知書的照片。這組構思頗有新意的圖片播發(fā)后,《中國青年報》《中國婦女報》等媒體在頭版大圖刊發(fā),當地媒體《柳州晚報》在頭版大圖和二版整版采用。
□ 圖3為拼版照片。左圖為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考生陳俊鵬手捧剛剛收到的上海海事大學錄取通知書(7月31日攝);右圖為陳俊鵬的父親陳金科在考前手捧寫有對兒子期待的紙片(5月29日攝)。 (黃孝邦/攝)
(一)“內容為王”仍是新聞傳播基本準則。在新媒體時代,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越來越明顯,受眾的“胃口”越來越難把握。而“苗山脫貧影像志”系列報道呈現出的“刷版”“刷屏”效應說明,不管媒體傳播介質如何變化,“內容為王”的基本原則并沒有改變,直抵內心的感人作品,總會得到廣泛傳播。主流媒體生產出的優(yōu)質內容足以影響網絡輿論、社會輿論,并且能夠形成正面輿論熱點。
經過新媒體輿論場“大浪淘沙”式的篩選,優(yōu)質新聞作品更具旺盛的生命力、傳播力。例如《脫貧路上的“希望墻”》組照被新媒體廣泛傳播,匡算閱讀量達數千萬,此種傳播力在傳統(tǒng)紙媒傳播格局下難以想象,而具這種優(yōu)質新聞報道進入新媒體輿論場后卻可以輕松實現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