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珍
摘要:家庭是課堂,父母是老師。家庭教育抓得科學對路,就能為孩子成長和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本文以教育敘事的形式,結合小青同學的前后變化,就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學習過程的重視、孩子自我克制力的培育等問題闡述了看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呼喚陪伴;共糾認知;學會克制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7-081-2
【進入視野,引起關注】
小青黑黑瘦瘦,個兒高,就讀六年級,成績中等,語文較薄弱。他走路時總愛彎著背,與人說話時眼睛不敢看著對方,低著頭,聲音輕,但一旦發(fā)起脾氣來,不分場合,不管對象,都會拉響嗓門,即使在辦公室面對老師問話,他都會與對方爭個臉紅脖子粗,從不認輸。任教他的老師一致認為這個男孩子太傲,也懶得理他。一次,他在辦公室與英語老師頂嘴時走進了我的視野。
由于回家作業(yè)錯誤多,英語老師讓同學喊他進辦公室訂正,有兩個同學先后喊了他兩次都喊不來。英語老師火了,于是把他拉到辦公室——
“你為什么不來訂正作業(yè),難道我一定要請你嗎?”
“沒人來喊我!”
“X和X不是來喊你嗎?你耳聾了嗎?”
“他們才耳聾了,他們只是罵我神經病,說老師讓我進辦公室,我才不把他們當回事呢?”
“想一想,為什么他們會罵你?“
小青歪著腦袋,憤怒地說“不知道”,聲音蓋過老師,于是就和老師僵持著。
“一周前,你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老師發(fā)生沖突,你的父親來校,訓了你一番后說保證聽老師的語,僅隔一周,再次與英語老師發(fā)生僵持,你就那點德性!”數學老師也在一旁指責。我發(fā)現小青面露兇相,眼神斜視著說話的老師。
此刻,帶小青離開辦公室是緩和師生間緊張沖突的最好辦法。于是我走上前,輕撫他的肩膀,示意他跟隨我去沙盤游戲室聊天,小青點了點頭,同意了。一路上,我發(fā)現小青的手不住地抓著褲子兩側,或許是手在掰關節(jié),可見他此時的心情也是緊張的。
【沙盤游戲,呼喚陪伴】
在沙盤室里,小青擺放的沙盤游戲是“歡樂的城市”。他在擺沙具時,第一個放的是一幢放于右下方的房子,可見,他渴望家庭的溫曖——據了解,這個孩子生活的家庭氛圍差,父母忙于工作,三歲時就把他扔給奶奶帶著。平日里,親子間的溝通很少,父親的教育方式粗暴,使小青的心靈長期被緊張、恐懼不安折磨著,缺少安全感。隨后,他又放了一幢房子,他說是鄰居家的。這個舉動,可以看出小青在潛意識中是渴望友誼的。但在現實中,因為成績中等,脾氣又躁,小青較少得到同學們的關愛與尊重。
親情得不到滿足,友情又渴望不來。于是,這個缺乏安全感的男孩子以“反相形成”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為了不讓別人看出他的弱,小青主動攻擊老師與同學,在他身上無論發(fā)生什么事,都會外歸因,都是別人的錯,我自己就是好的,別人就是壞的,以這種相反的方式來掩蓋自己內心虛弱的狀態(tài),佯裝強大。
在征得小青的同意后,我建議與其家長見面,讓家長多跟他交流情感,遇事講道理,營造和諧氛圍,盡量不要在他面前吵架也不要用粗暴方式對待孩子,小青聽了點點頭,并主動給了我父親與母親的的手機號,我約定周五和他父母見面。
周五的上午,與小青的父母見面了,我向他們分析了小青沙盤所投射出的內容——
老師:(1)孩子在沙盤中放的第一件物品是“房子”,他渴望愛。家長是否要檢討一下,對孩子的愛投入多少?(2)孩子沙盤游戲的主題是“歡樂的城市”,但這個城市里居然沒有人,請問,孩子的心中是否太孤獨?
母親:我們夫妻倆都在絲織廠上班,孩子三歲時就由奶奶開始照顧,平日里只關注了他的吃飯睡覺,從來沒有好好與他溝通過。他也不太愛說話,我們真的不知道孩子心中是如此孤獨。
(母親與父親商量著,兩人中總得有一個人要經常呆在家里了,特別是在雙休日,不能再放任孩子了。)
老師:不要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予他人,因為孩子對你們來說是唯一的。以他的成績進入初中,會學習累,而孩子又沉溺于網絡,很容易上癮,學習后進,老師批評,他叛逆,這樣會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孩子也會基礎差而產生厭學情緒。隨著孩子的年齡遞增,當他進入青春期后,他的反抗性會更強,孩子會更難管理的。你們已經錯過了孩子的依戀期(因為孩子是由奶奶帶大,在他心中最可信賴的人是奶奶,而不是媽媽),希望不要再錯過孩子的青春期。其實陪伴孩子成長就是一種感情的投資,這也是你們今后教育孩子的資本。
夫妻倆聽了不住地點頭,開始檢討自己在教育方面存在的誤區(qū)。
【共糾認知,助推學習】
小青的學習成績一般,而且學習態(tài)度比較消極。在交談時,我注意到了小青說的這樣一個情況——奶奶曾經跟他說過,家里有一個遠房親戚在本鎮(zhèn)的一所初中當副校長,等六年級畢業(yè)后,可以輕松進入重點班,所以不用太擔心成績。同時,小青也提到了父親對他的教育很粗暴,每當學習成績下降,特別是語文成績如果沒有進入八十五分的門檻線,會被父親打耳光是常事,所以他內心非常痛苦。
不難推斷,小青不良的學習態(tài)度可能和他奶奶的某些“功利”的言論相關,錯誤地使他認為學習成績好壞一個樣,反正可以“走后門”,輕松搞定重點班,“關系決定一切”,由此導致孩子學習態(tài)度消極,作業(yè)出現拖拉,磨蹭現象,還敢公然與老師對抗。當然了,也與他的父親愛使用暴力教育相關——每當老師打來電話告之他在學校的表現與成績時,他會受到父親的打罵。
另外,小青的母親也向我訴苦,因為奶奶認為孩子從小是她帶大的,打罵孩子她舍不得。所以每當小青的母親在管教孩子時,奶奶總是站在孩子的戰(zhàn)線上幫倒忙,導致她的管教有一定的難度。
為此,我把小青的奶奶也邀請到了學校。
老師:奶奶,您知道您孫子的學習與同學交往的狀況嗎?
奶奶:不知道,孩子是我一手拉大的,我不識字,不知道怎么管他,問他作業(yè)完成了嗎?他說好了,我也就睡覺了。
老師:奶奶,其實您的孫子在四年級時就迷上看電視,那個時候,你也不在乎,導致他的學習成績下降,他現在成績都跟不上,學習提不上興趣,現在不看電視,玩上游戲,您知道嗎?
奶奶:不知道
老師:由于孩子把時間放在玩上,所以成績缺了一大截。孩子處于不太理想的狀態(tài),即使您的親戚是當副校長的,由于您的孫子跟不上,也沒有用的,打鐵還要自身硬!現在孩子的母親在管,所以請您不要站出來為孩子說話。因為你們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都是愛孩子,由于目標是一致的,所以沒有什么不可以商量的,對嗎?
奶奶:點點頭。
老師:我知道您是種過菜的人,假如把您的孫子喻為一個桶,您想讓孫子里面裝什么呢?米,黃金,白銀,還是垃圾什么的?奶奶,您有老去的一天,但您的孫子在一天天地長大,他總得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作業(yè)拖沓也是一種不良的行為習慣,這種行為的產生,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從低年級開始,直至高年級最終爆發(fā)。因為作業(yè)拖沓,所以成績不好,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如果不及時糾正,慢慢地可以變成一種心理疾病。成人后,也會將工作中的任務拖到最后才完成。(人格特征中,這類人沒人擔當,不愿承擔自己的責任)這類孩子常因學業(yè)的落后中途休學、退學,進而影響找工作以及日后工作表現(或事業(yè)的發(fā)展)。
【遠離網癮,學會克制】
在與我溝通的時侯,小青對自我也有了全新的認識——自己的克制能力弱,迷戀于穿越火線之類的游戲。因為從小由奶奶帶大,奶奶較寵,往往由著他看電視,所以從三年級開始,他就有放任自由的習慣。特別是逢周末,父母不在家,他覺得沒人管,游戲一玩就五、六個小時,等想到做作業(yè)時,天已晚,想到明天再做,結果到了明天又會重復今天的事情,拖沓散漫的行為由此就在自我放縱中慢慢形成。但小青也說了,其實每次玩過后他都有一時的后悔。
小青還告訴我,他覺得和同班的小王同學一起玩游戲,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因為小王的父母也在外地做生意,由奶奶照管,所以他與小王很合得來。而小王的犟脾氣,時不時與老師發(fā)生沖突也是常有的事。于是,在不知不覺中也耳濡目染,小青也學會了粗聲粗氣地反抗周圍那些違他意愿的人。在交談中,盡管小青的內心非常痛苦,但他還是表達出了很想改變的意愿。
針對小青的成長環(huán)境,我與他制訂了目標,并布置了他的家庭作業(yè)——
(1)自我克制能力的培養(yǎng):學會合理分配自己的作息時間,學習、吃飯、看課外書等時間有個記錄過程,他答應一周后拿出每天放學后的時間分配表。
(2)學會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數數字,當火氣上升時,心中開始從一數至十。
(3)尋找優(yōu)秀的榜樣引領自己前進。
帶著問題,在與小青的父母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后,我分析了小青迷上網絡游戲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網絡世界的豐富性,而小青的自控力差,無法抵制其誘惑;他也怕與同伴交往時,擔心聊天時接不上話,怕被說成“OUT”,(因為小王也是一個游戲愛好者);隨著年歲的增長,他的獨立意識增強,在現實的世界里,他面對的是一個父親的“高壓”與母親的“嘮叨”的氛圍,不被尊重、理解、冷漠,而在網絡游戲中他滿足了自己的“成功”與“勝利”的自我價值感與成就感。
為此,我向小青的父母提出了這樣的建議:不要出現強行拔掉網線的粗暴行為,而是以疏導和引領為主。用一種孩子喜歡的快樂活動代替網絡游戲的快樂,讓小青選擇一項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如學游泳,輪滑或跆拳道等,這項運動可以充滿力量,使得他體內的荷爾蒙能盡情在運動中揮發(fā)。父母盡量考慮在一周中留一天休息,不妨都給他一點陪伴的時間,聽聽他的心聲。雙休日,伴他一起去遠足,在爬山涉水的過程中,相互支持與幫助,增進親情,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感受到山頂上樹木從巖縫中成長生命的力量,感受山中歷史變遷留下的足跡,懂得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到底是什么。
一周后,我在樓梯口碰到小青,臉上有光彩,但走路時,仍彎著背,與我對話時,眼睛不能對視。
老師:最近一周感覺情緒控制得怎么樣?
小青:火氣上來時,我真的數了數字,臉憋紅了,但沒有大聲吼叫。當同學對我說不中聽的話時,我的手伸出來的,但很快左手與右手相交叉扣住的,因為我響起老師您說的話,我和同學之間是左手與右手的關系。
老師:那最近的作業(yè)完成得怎么樣?。坑螒蜻€長時間玩嗎?
小青:做了,就是字跡不太好。父母已經把網絡線拔了,每天晚上媽媽都陪著,自己也能與媽媽聊聊學校的情況,媽媽也和我交流了許多父親工作的環(huán)境以及如何辛苦工作。絲織廠噪聲大,所以父母的聽力下降,說話聲音都特別響,,十二個小時的對班,很傷身體……
趁熱打鐵,我把對小青下周的要求寫在紙上,讓他反復讀了幾遍“發(fā)生糾紛時冷靜,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學習上循序漸進”當我的真誠溝通得到他回應時,我發(fā)現他的雙眼很有光彩,我為他的一點小進步而欣慰。
此后幾周,我發(fā)現他來辦公室訂正作業(yè)明顯變少,據英語老師反應,能主動背單詞啦,訂正也上交啦。
總之,家庭教育出現問題在前,孩子出現問題在后。要想改變孩子,家長顯然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和自覺,要勇于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因為家庭教育的最大意義就在于“彌補一個破碎的心靈,減輕一個生命的痛苦,撫慰一處創(chuàng)傷,或令一只離巢的小鳥回到巢里?!?/p>
[參考文獻]
[1]賈容韜.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好爸爸賈容韜教子手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