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曄,覃曉群
(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長沙410205)
研討式教學法;培養(yǎng)人才;創(chuàng)新型人才;評價體系
研討式教學法在我國的教學實踐已有近30年歷史,實踐證明,研討式教學法為教育教學改革增添了活力和動力,尤其是為高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做出了貢獻。為了對研討式教學法進行客觀、系統(tǒng)、科學的多維度綜合評價,對其效果的真實驗證,筆者根據(jù)近幾年教學實踐,逐步探索構建研討式教學法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效果的評價體系。
本文基于研討式教學實踐,應用多層級結構,多指標內涵及合理權重構建一套科學的綜合評價體系,為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研討式教學法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評價體系應由評價指標、各指標權重和評價標準三個系統(tǒng)所構成。完整的評價體系包括合理層次結構的評價指標、詳細的指標內涵、界定評價指標相對重要性的權重[1]。我們以教育部規(guī)定的高校學生培養(yǎng)目標,以工業(yè)4.0時代的社會發(fā)展需求及研討式教學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預期教學效果作為構建評價體系的理論依據(jù)。參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教學評估方法與手段,亞利桑那大學的TCE評價體系和國內部分高等院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成果,作為本次研究的參考依據(jù)及評價指標的篩選。根據(jù)本科生課程要求的通用評價指標,教師和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要素及相關特征,我們采用三級評價體系。構建了考試考核、學生滿意度及教師評價3個A級指標;理論考試、實踐考核、差生率、學生對教學法滿意度、學生對教師滿意度、教師對教學法評價及教師對學生評價等7個B級指標,28個細化C級指標的評價體系。
按照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以函件的方式對初步擬定的評價條目進行研討論證。根據(jù)數(shù)理統(tǒng)計的“中心極限定理”,當專家人數(shù)達到16人,咨詢結果可靠性提升不再明顯。故在具體評價實踐中,一般選取16人的專家組參與咨詢即可得到較滿意的結果[2]。我們分別向16名專家匿名進行征詢意見,經(jīng)反復討論、征詢、反饋、篩選、修改,最終集中意見,將考試考核;學生滿意度和教師評價三方面內容作為A級評價體系。同時,通過網(wǎng)絡向學生征求意見,將理論考試;操作考核;差生率;學生對教學法滿意度;學生對教師滿意度;教師對教學法評價;教師對學生評價等7個方面內容作為B級評價體系;將平時成績;期末考試;答辯;差生率;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社會適應性;表達能力;總體評價等28項指標作為C級評價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研討式教學法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效果評價指標及權重
編制了權重確定“AHP專家意見量表”,請我校信息工程學院16位資深教師,采用九分位相對重要比例標度填寫量表,構成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后,運用幾何平均法將專家意見綜合平均,即可得到最終的指標評價判斷矩陣。再利用排序原理,得到矩陣排序矢量,最后求出3個A級指標及其權重系數(shù),如表2所示。
以 67%(2/3)為界限,若選擇“重要”、“非常重要”、“極為重要”的比例合計小于67%,則刪除該指標。由表1知,4個指標累計比例均大于67%,均予保留。去除略重要以下的指標,僅選擇重要及以上數(shù)據(jù)進入統(tǒng)計。
(1)方根法計算權重:
按照下面公式,將A的各個行向量進行幾何平均,然后歸一化,得到的行向量即權重向量。權重的確定是評估的關鍵,其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評估的置信程度。我們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多層次、多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本文將研討式教學法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效果的總目標分解成三級指標組成的遞階層次結構,用求解判斷矩陣特征向量的辦法,得到判斷矩陣,通過計算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相應的特征向量,得出該層次指標權重系數(shù)。
A的元素按列相乘得一新向量:M1=84;M2=32;M3=30;
表2 A級指標及權重系數(shù)
歸一化:
(2)一致性檢驗:
C.R.<0.1時,認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參照MIT教學評估方法與手段,在充分利用專家評判的同時,我們向實施研討式教學的兩個班,119位學生網(wǎng)上征求意見。按照專家與學生意見6:4比例進行統(tǒng)計,得到判斷矩陣,利用排序原理、矩陣排序矢量,得到7個方面內容作為B級評價指標,28個方面的內容作為C級評價指標。再以同樣方法計算,得到各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見表1)。
評價體系可靠性決定其可重復性或再測信度。要求評價體系各指標之間既有關聯(lián)性又有層次性和特殊性,評價指標體系與考評對象的績效維向及分布高度契合,并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指導性。我國學者張玉田通過對國外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并結合教學實際,提出了評價教師授課質量指標體系應包括的內容:教學目的切合實際;使學員積極參與教學;重視學員能力的培養(yǎng);重點突出、難點準確;教學方法生動有效;注重概念原理教學;不忽視系統(tǒng)知識傳授;語言表達流暢簡潔[3]。為了確保評價體系的可靠性,本文采取了一些方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簡稱MIT)的教學質量評估由于充分考慮了學生、教師、社會多方面的需求,逐漸成為全美較為流行的教學評估模式[4]。多維度、多層級量化標準,讓師生在評價過程中,有選擇、思考的空間。設計“教學評價量表”,用于師生進行評價。評價從“極重要”到“極不重要”十個級別,評價項目A級3個、B級7個、C級28個。A級評價項目由16位資深教師、專家評價。量表回收率為100%。表中可以看出,認為三項評價指標從“重要”到“極其重要”占 75.0~93.75%。專家意見較為一致,有效證明了評價指標的可靠性。B級和C級評價項目,除教師評價外,我們還對119位同學進行網(wǎng)上評價。教師量表回收率仍為100%。學生反饋意見110份,其中合格的101份,合格率為84.88%。
研討式教學法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效果評價標準是由多因素組成的,既要分析單因素的作用,多因素之間的關聯(lián)性,也要對多因素進行綜合模糊評價,防止遺漏或丟失信息,以保證評價體系的客觀、真實、合理。我們將考試考核、學生滿意度和教師評價三方面內容設為A級評判對象;將教師對學生評價、學生的知識水平、道德修養(yǎng)等7個方面內容作為B級評判對象;將學生的平時成績、期末考試、答辯成績、分析能力、社會適應性、表達能力等28項指標作為C級評判對象,對其因素集、評判等級集指標進行模糊評判,最后得到評判矩陣。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將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結合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該法的主要思想是通過將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層次和若干因素,對兩兩指標之間的重要程度作出比較判斷,建立判斷矩陣,通過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以及對應特征向量,就可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權重,為最佳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jù)[5]。為了將比較判斷定量化,我們引入了1-9標度法,并寫成判斷矩陣形式。形成判斷矩陣后,通過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計算出某一層對于上一層次,某一個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權值。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需求,也是我們高校教育工作的發(fā)展目標。研討式教學是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在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指導下,通過預先設計與組織的場景,啟迪學生思維,充分發(fā)揮學生獨立思考和應用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能力的教學方法。
本文旨在教育部對高校學生培養(yǎng)目標的框架下,參照國內外教學評估手段,結合高校教學現(xiàn)狀和特點,充分取向了骨干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需求,設計AHP專家意見量表、教學評價量表,建立模糊評價模型,應用層次分析法等綜合評價手段,保證了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可靠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是需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體驗,不斷完善,不斷發(fā)展的系統(tǒng)工程。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取決于其對社會的貢獻,對市場的適應和對人類的福祉。因此,該評價體系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方面,既考慮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戰(zhàn)能力,也注重了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社會能力等綜合素質,為評估研討式教學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提供了科學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