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英科
(萊陽市中醫(yī)醫(yī)院外二科,山東 煙臺 265200)
重型腦外傷是臨床常見的危急重癥疾病,病死率高,短時間內可導致患者死亡,因此,臨床搶救首先必須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目前,臨床上保持氣道通暢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氣管插管術以及氣管切開術,隨著輔以機械通氣,從而確保患者的呼吸道暢通,以利于自主呼吸的盡快恢復[1]。大量文獻報道表明,重型腦外傷患者早期行氣管切開術的臨床價值優(yōu)于氣管插管術,主要體現在氣管切開術患者術后應用呼吸機時間要低于氣管插管術,自主呼吸恢復所需的時間更短,此外,兩種方式在術后并發(fā)癥以及病死率等方面差別不大,因此,早期行氣管切開術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2]。為進一步探究氣管切開術治療重型腦外傷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對我院收治的80例重型腦外傷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中收治的80例重型腦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臨床確診為重型腦外傷,GCS評分《8分,CT下顯示腦外傷,在傷后3天內均未使用鎮(zhèn)靜類藥物。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24~76歲,平均41.3±6.7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氣管插管治療,觀察組則采用直接氣管切開術治療。兩組一般臨床資料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入院后,立即對患者進行搶救,保證呼吸道通暢。對照組采用氣管插管術治療,即通過口盲探氣管將氣管插入,完成后將其連接呼吸機,對患者的常規(guī)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觀察組則采用氣管切開術治療,術前采用仰臥位,保持頭后仰,肩下墊軟枕,盡量要求患者頸向前伸展,暴露氣管軟骨,在2~4氣管軟骨環(huán)作標記,消毒完成后,進行局部麻醉,由原先做好的標記處做一橫向切口,并于正中垂直進行氣管穿刺,回抽注射器,如果出現突破感且回抽也有氣體,則說明此時已將套針管置于氣管內,然后45o向下把外套管放入氣管中,隨后退出針芯和注射器,在導絲進入氣管后退出外套管。順著導絲在氣管腔放入擴張鉗,進入后稍抬高,保證鉗尖和氣管有相同的角度,以減少對組織器官的損傷。緩慢擴張鉗壁,直到氣管導管能容納于氣管中,隨后退出擴張鉗,固定好氣管導管后,于術中做好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
記錄兩組的手術時間、帶管時間以及應用呼吸機時間,統計兩組術后發(fā)生肺炎以及病死的人數,評價手術效果。
使用SPSS 16.0統計軟件,采用x2檢驗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住院時間、帶管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應用呼吸機時間(9.6±3.5)明顯低于對照組(12.4±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住院、帶管以及應用呼吸機時間的比較( ±s)
表1 兩組住院、帶管以及應用呼吸機時間的比較( ±s)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帶管時間(d) 應用呼吸機時間(d)對照組 40 33.6±11.2 14.8±7.6 12.4±4.1觀察組 40 32.3±12.0 13.3±7.5 9.6±3.5 t 0.50 0.88 3.28 P>0.05 >0.05 <0.05
觀察組術后17例發(fā)生肺炎,病死7例,對照組術后18例發(fā)生肺炎,病死8例,兩組 兩組術后肺炎發(fā)生率及病死率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肺炎發(fā)生率及病死率的比較 [n(%)]
重型腦外傷又成為重型顱腦損傷,大多因暴力因素作用于頭部所致的損傷,臨床上主要是依據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確定,以顱腦傷后出現昏迷6 h小時或再次昏迷即可確診[3]。本病是由暴力因素作用于頭部后產生,主要表現為患者出現昏迷、意識障礙、頭痛、感覺障礙、呼吸循環(huán)障礙等,包括顱底骨折以及腦干損傷等,病情嚴重,常危急生命,及時的搶救非常關鍵[4]。目前,治療重型腦外傷以緊急的搶救手術治療為主,同時給予糾正休克、抗感染、防治術后并發(fā)癥等急救手段,入院后保持傷后氣道通暢、術中給予機械通氣是、搶救生命,確保手術順利進行的關鍵步驟。氣管插管術和氣管切開術均是臨床上常用的術式,通常用于呼吸困難的患者維持呼吸功能,保證患者的呼吸道通暢,并促進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的恢復[5]。
研究表明,實施氣管插管術可能會導致患者咽喉受到一定的損傷,而氣管切開術則不會引起此類損傷,安全性更高[6]。氣管插管術一般是將氣管導管從患者口或鼻,經聲門置入氣管,從而完成為患者通氣供氧,維持呼吸道的暢通等功能,是臨床上搶救呼吸困難患者的重要方式。氣管切開術則是需要切開患者的頸段氣管,通過切口置入氣管氣管套管,對于喉源性呼吸困難、呼吸功能失常等手術效果較好,氣管切開術可選擇局麻或全麻兩種麻醉方式,操作方便,禁忌癥少,適用于喉頭水腫、咽部異物、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不適合采用氣管插管術的情況[7]。由于重型腦外傷會導致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通過氣管切開,可以方便吸痰以及呼吸道通暢。
在本研究中,可以發(fā)現兩種手術方式在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帶管時間無顯著差異,而采用氣管切開術的患者術后應用呼吸機的時間要短,而術后應用呼吸機的目的在于輔助患者通氣,氣管切開術后和插管術后均需利用呼吸機輔助通氣,術后應用呼吸機的時間越短,表明患者恢復情況越好,治療對患者的影響也更小,在一定程度上還可降低患者的治療費用,氣管切開術術后自主呼吸功能恢復的進度優(yōu)于氣管插管。此外,由于重型腦外傷患者病情重,術后并發(fā)癥多,且氣管切開與氣管插管在操作過程中還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損傷,術后感染的發(fā)病率高,且本病病死率高,據文獻報道,即使經過積極的搶救,重型腦外傷病死率仍超過20%,因此,及時的搶救治療,建立氣道非常重要,對挽救患者生命,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改善預后至關重要[8]。在本研究中,兩組術后肺炎的發(fā)病率差異無統計學差異,這也表明氣管切開術相比于氣管插管術,不會增加術后肺炎的發(fā)生率及病死率,不會增加手術風險,同時,又由于氣管切開術減少了患者術后應用呼吸機的時間,因此,總體上提升了重型腦外傷患者的搶救效果,符合現代臨床治療要求。
綜上所述,氣管切開術用于重型腦外傷患者搶救治療的臨床效果好,可促加快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復進度,且較氣管插管術治療不會增加住院時間、不會增加治療風險,值得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