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文婧,邵 超,梁 婧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260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在子宮腔被覆內膜及子宮以外的部位生長、浸潤,可引起反復出血、疼痛、不孕、結節(jié)或包塊等,是一種常見的雌激素依賴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常見的疑難病,多發(fā)于30~40歲的女性,嚴重影響其健康和生活質量。痛經、月經異常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癥狀,80%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痛經。筆者自擬活血內異方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1.1.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協(xié)作組擬定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與治療規(guī)范》[2]制定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標準。①臨床表現(xiàn):繼發(fā)性痛經,痛經進行性加重;或伴慢性盆腔痛、性交痛、肛門墜痛等。②體格檢查:子宮多后位固定;宮骸韌帶、直腸子宮陷凹或后彎窿可扣及觸痛結節(jié),結節(jié)大小不等;盆腔壓痛;附件區(qū)囊性或粘連包塊。③影像學檢查:B型超聲檢查提示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可見附件區(qū)無回聲區(qū),內有密集光點。④實驗室檢查:血清糖類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 CA125)水平多為輕、中度升高;抗子宮內膜抗體(endometrial antibody,EMAb)陽性。⑤腹腔鏡檢查:腹腔鏡檢查或腹式手術見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病灶,病理結果確診者。符合前4項中至少1項,結合第5項,即可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癥。
1.1.2 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的中醫(yī)分型標準,結合臨床經驗制定氣滯血瘀證辨證標準。主癥:經前或經期下腹墜脹疼痛拒按,或痛引腰骶,甚則伴有嘔吐、昏厥,或經行前后墜脹欲便。次癥:經量或多或少,行而不暢;色黯,夾有血塊,塊下痛減;盆腔有結節(jié)、包塊;乳房脹痛,胸悶不舒,或經前煩躁易怒。舌象:舌紫黯,邊尖有瘀斑、瘀點;脈象:脈弦或澀。主證必備,次癥兼2項以上,結合舌象、脈象即可辨為氣滯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癥。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②年齡22~45歲。
1.3 排除標準 ①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②患者合并子宮肌瘤、心血管疾病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其他嚴重疾?。虎郾敬窝芯壳耙咽褂闷渌幬镏委?;④未按規(guī)定要求服藥者,無法判斷療效者,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⑤對所用藥物過敏者。
1.4 剔除標準 ①受試者中途退出臨床研究;②研究中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致不宜繼續(xù)參加研究者;③不符合納入標準而被誤選入者。
1.5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南區(qū)婦科門診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30例,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1.31±8.93)歲,病程0~2年,平均病程(0.97±0.45)年;對照組30例,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2.13±8.14)歲,病程0~2年,平均病程(1.01±0.15)年,兩組患者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年齡t=0.372,P=0.711;病程t=0.462,P=0.646),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方法
2.1.1 觀察組 口服活血內異方(由葛根30 g,黃芪、黨參各15 g,三棱、莪術、延胡索各10 g,甘草6 g,血竭、水蛭、三七、蒲黃、五靈脂各5 g組成,華潤三九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自月經周期第5天開始服用,每日1劑,分2次服用,連續(xù)服用21 d。
2.1.2 對照組 采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商品名為媽富隆,批號905895,荷蘭歐加農公司)治療,自月經周期第5天開始服用,每日1次,每次1片,連續(xù)服用21 d。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
2.2.1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制定。治愈:經行下腹或腰部疼痛消失,經色、經量正常,伴隨癥狀消失。好轉:經行腹痛及腰部疼痛程度減輕,經色、經量正常,伴隨癥狀好轉。無效:經行腹痛及腰部疼痛程度無改變,經色、經量及伴隨癥狀無改變。
2.2.2 痛經程度判定標準 根據(jù)《實用中醫(yī)婦科學》[5]中的相關標準對痛經程度進行評估:腹痛難忍2分,腹痛明顯1分,坐臥不寧2分,休克4分,面色蒼白1分,冷汗淋漓2分,四肢厥冷2分,需臥床休息2分,影響工作學習2分,伴腰部酸痛1分,伴惡心嘔吐1分,伴肛門腹脹1分。
2.2.3 實驗室檢查 于治療前月經周期第3~5 天及治療后首次月經來潮3~5 d,空腹抽取患者靜脈血檢測CA125、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前列腺素F2α(prostaglandin F2α, PGF2α)水平。
3.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臨床療效分布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3.2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痛經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痛經積分均顯著降低,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積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3.3 兩組治療前后CA125、IL-6、PGF2α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CA125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IL-6、PGF2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IL-6、PGF2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IL-6、PGF2α水平均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A125、IL-6、PGF2α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子宮內膜異位癥為婦科常見疑難病,西醫(yī)治療多采用激素類藥物對抗或抑制卵巢的周期性內分泌刺激,如去氧孕烯炔雌醇、戈舍瑞林,但這些藥物不良反應多,且停藥后病情易反復,患者依從性差。中醫(yī)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具有療效肯定、毒性和不良反應小、可長期服用等特點,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的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子宮內膜異位癥歸屬于中醫(yī)學“痛經”范疇,周期性子宮內膜出血為其基本病理變化。血瘀是本病的病理基礎,沖任瘀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經血流通受礙,不通則痛。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對疾病發(fā)展產生影響。《女科準繩》:“婦人癥瘕,并屬血病,……,結為痞塊?!薄秼D人規(guī)》:“瘀血留滯作癥,惟婦人有之……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而不行,總由血動之時,余血未凈,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癥矣?!鼻宕跚迦巍夺t(yī)林改錯》云:“凡肚腹疼痛,總不移塊,是血瘀?!盵10-11]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處于一種免疫功能降低狀態(tài),逆流入盆腔和腹腔的內膜碎片不能被正常地清除,并在雌激素、細胞因子作用下,形成異位病灶,產生臨床癥狀。輔助性T細胞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病中起著重要作用,IL-6作為T細胞分泌的特征性細胞因子,可使子宮強烈收縮,局部缺血缺氧,出現(xiàn)炎性反應,組織壞死,從而導致痛經。IL-6可由多種免疫細胞合成,可調節(jié)其他細胞因子分泌,通過介導免疫和炎性反應,促進盆腔局部組織粘連,纖維化的免疫功能異常,從而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生發(fā)展[12]。研究顯示,炎性反應參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的發(fā)生,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IL-6水平均較高[13-14]。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VEGF、TNF-α、IL-6的表達與美國生育協(xié)會修訂的腹腔鏡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評分系統(tǒng)分期rAFS分期呈明顯正相關[15-16]。PGF2α在女性生殖系統(tǒng)廣泛分布,研究顯示,子宮內膜中PGF2α在月經前2 d含量最高,可引發(fā)子宮強烈痙攣,從而產生疼痛。高濃度PGF2α與受體結合,因該類受體位于子宮螺旋小動脈壁上,故引起子宮平滑肌強烈收縮,產生的酸性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消散,堆積在肌層及骨盆神經末梢,使痛閾減低,強烈的收縮還導致子宮平滑肌血流減少,造成子宮處于缺血、缺氧狀態(tài)而引發(fā)痛經。周宇平等[17]研究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患者PGF2α水平較正常女性高,且隨痛經程度增加。毛利云等[18]認為內異灌腸方通過降低患者腹腔液CA125及PGF2α濃度,從而減輕經行腹痛、性交痛。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痛經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治療前痛經程度相當,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痛經積分均顯著降低,說明活血內異方和媽富隆均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其中活血內異方組治療后IL-6和PGF2α水平均明顯下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活血內異方可抑制炎性遞質和前列腺素的釋放,減少疼痛產生。
氣滯血瘀是痛經的常見證型,因此治療以調理沖任氣血為主。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活血內異方中黃芪、黨參健脾益氣;三棱、莪術、延胡索破血行氣止痛。血瘀則成癥積,瘀血內阻,不通則痛。方中水蛭破血消癥;葛根活血通經;血竭、三七、蒲黃、五靈脂活血止痛。全方共奏行氣活血止痛之效。武梅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最常用的單味藥為莪術,藥對中最常用的為三棱和莪術?!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三棱氣味俱淡,微有辛意;莪術味微苦,氣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溫,為化瘀血之要藥。以治……女子瘕,月閉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爆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三棱化學成分主要為黃酮類、皂苷類、苯丙素類、揮發(fā)油等,主要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腫瘤、鎮(zhèn)痛等藥理作用[6]。莪術具有抗腫瘤、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7]。水蛭具有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以中藥水蛭為主藥的活血化瘀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確切[8-9]。鄭瑋琳等[10]通過文獻分析發(fā)現(xiàn),痛經的治療用藥當中,活血化瘀藥所居頻次最高。對活血化瘀藥的研究亦證明,活血化瘀藥能抑制異位子宮內膜的生長,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盆腔瘀血病灶,糾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免疫失衡,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和體征,調節(jié)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內分泌激素水平和激素受體水平,抑制異位子宮內膜組織血管生成,從而產生治療作用[20]。
綜上所述,活血內異方可降低炎性因子釋放,從而減少疼痛遞質的釋放,有效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