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利平
一粒種子,破土而出,開始接受大地、空氣、陽光、雨露對它的洗禮。之后,它長成為一株小苗,或歪歪扭扭,或挺拔直立,一陣風吹來,它改變了原來的姿態(tài)。直到有一天,它成長為一棵參天聳立、根深葉茂的大樹。這是生命成長的過程,空氣、陽光、雨露給予它生命的關懷。相信每一個人都愿意做那粒幸福的種子,更渴望能做大地、空氣、陽光、雨露,哪怕是一陣風。作為一名教師,應帶給學生知識,更要給予學生生命的關懷。
教學是觀念,也是行為。教學行為包括教和學,是一項結構復雜、內容豐富的目的性行為。教學行為本身決定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他們在動靜之間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著改變。
生命關懷則是一種對個體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識的涵養(yǎng)。教學行為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意蘊,綻放生命的光彩,實現(xiàn)生命的輝煌,體現(xiàn)著生命關懷;生命關懷中包含著教育行為這種形式,會推動、促進積極的教育行為的發(fā)生。而語文的學科屬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中生命關懷的無處不在,它需要承擔起培養(yǎng)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任。
語文教學行為是一種情感對話。它以文本為基礎,以課堂為陣地,借助媒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它體現(xiàn)著生命的關懷。
(一)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和手段上
語文教學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式學習,多讀,多說,多寫,多感悟,并挖掘學生的潛能,滋潤學生的情感荒原,培養(yǎng)學生對親情、友情、師生情等情感的敏感度。采用學生課堂交流、日記傾訴等形式,將心里話說出來,寫出來,達到既鍛煉語言思維、寫作思維,同時又傾聽內心、表達真情的目的。這種教學形式是生命化課堂模式,它是調動學生感受、體驗自己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人的教學形式。
(二)體現(xiàn)在正確的人生觀的確立上
落實這一點需要在教學行為中日積月累,點滴體現(xiàn),時刻滲透。當前初中生的學習負擔重,存在消極、厭學的情緒,甚至有學生因不堪忍受壓力或不會調節(jié)心情而自殺。這就呼喚我們的教學行為要注意喚醒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從感性和理性的角度認識生命的起源、存在、意義,讓學生懂得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清楚生命歷程的艱辛與曲折,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人格和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三)體現(xiàn)在正確的價值觀的確立上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尊重生命中各個階層的人,培養(yǎng)只有努力奮斗才能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價值的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生命關懷在關注學生生命本身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道德觀,培養(yǎng)、塑造全面的人格。現(xiàn)實生活中拜金女、拼爹族的出現(xiàn)正是對教育的叩問和警醒。
以楊絳的《老王》為例。那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抱著冰傴著身子、面如死灰的車夫老王,用真誠的行動、善良的心靈深深地叩擊著我們的心靈。教師要意識到,并且必須要學生明白老王作為一個平凡人身上的熠熠光彩。這種光彩就是生命的價值,是人性的價值,是真善美的價值。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普通人、殘疾人,甚至生活在底層的人們,樹立人人平等的價值觀,正是生命關懷的體現(xiàn)。教師要敏銳地抓住這樣的教學點,作為生命關懷的切入點,讓學生在語文學科學習中明確要尊重各個階層的人,唯有努力奮斗,才會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生命價值!
(四)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上
近幾年我國在復興教育強國夢的路程中,加強重視德育教育,而語文教學在德育生命的延伸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課文《失根的蘭花》為例,陳之藩對故國的一片赤子情懷怎能不影響中學生?楊振寧先生寫的《鄧稼先》,讓無數(shù)師生感動落淚,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生命的洗禮?杜甫的《春望》一詩,數(shù)千年前憂國憂民的情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胸懷、氣魄、格局又怎能不感染學生的靈魂?
語文特級教師肖培東老師說:“你是挺拔的,你的課堂就是正直的;你是端莊的,你的課堂就是高雅的;你深刻而有涵養(yǎng),你的課堂就雋永悠遠;你樸素又不失文藝,你的課堂就芬芳卻不妖嬈……”我認為這種語文課堂中的“情”,能在學生懵懂、稚嫩的心靈中種下真實、善良的種子,讓學生走在積極、樂觀、健康的人生道路上,能喚醒學生真實、充滿生命力的情感體驗。
作者簡介:山東省威海市第九中學語文教師。